溫春然,孫龍梅
(山東女子學院信息技術學院,山東濟南250300)
伴隨我國金融業的快速發展,金融信息化已經成為我國金融改革和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我國改革發展中的金融創新,如ATM機支付方式、金融IC卡、網上銀行、支付結算系統等大多依靠信息技術得以實現?!耙钥萍际侄未龠M金融服務與管理創新,提升金融信息化水平”已成為我國金融業發展和改革規劃的重要環節。而隨著互聯網對金融業的侵襲,傳統金融業生態格局正在轉變,從觀念、運營模式到資金鏈的流轉,都在顯示著互聯網金融時代的與眾不同。在此背景下,金融信息復合型人才需求缺口極大。隨著第三方支付、網絡理財、網絡金融門戶、眾籌等主要互聯網金融模式的發展,互聯網金融人才的熱度迅速升溫。
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問題已受到各個高校、企業的重視。元如林提出我國金融行業將迎來信息技術與金融業務高度融合的關鍵時期,并以此分析了智慧金融對金融信息人才的新要求[1];張成虎在系統分析國內外金融信息化人才培養現狀和探究復合型人才理論的基礎上,對復合型金融信息人才培養的知識結構和能力要求進行了細致刻畫,從培養層次、方法和途徑等方面進行了培養模式的全面構建[2];孫方嬌強調在科技與金融融合的趨勢下,計算機和網絡應用知識尤為特別,建議高等院校就學科融合進行金融專業的學科改革與創新[3]。
可見,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及輸送的主渠道,對于新時代下的金融信息復合型人才培養已展開了深入研究,但女性人才培養的特殊性并沒有引起關注。
隨著金融業的發展及女性高等教育的普及,女性從業者的比例逐漸提高。據調查,金融業已成為女性就業的第四大優勢,但女性在金融行業中的工資較男性偏低,高層次工作崗位比例不到20%。大部分女性受訪者認為影響自身晉升和發展的最大障礙來自于專業技能,而被普遍認為是女性職業發展障礙的因素如性別差異、家庭壓力等則認知度較?。?]。因此,培養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專業技能成為改善女性職業發展狀況、拓寬職業晉升渠道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在金融信息高度融合的行業背景下,復合型女性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目前,復合型女性人才培養存在以下特點。
目前,我國各高校中金融學專業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教育體系建設已十分完善,分別培養了大批的金融和計算機專業人才,但同時具有兩方面專業知識的人才很少。企業只能分別招聘計算機和金融人才,再交叉進行金融和計算機方面的企業培訓,大大增加了人才培養成本,延長了培養時間。雖然已有一些高校開始關注金融與信息相結合的跨學科建設,但對兩個專業知識體系的深度融合還缺少系統化的研究,跨學科復合型技能人才的培養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女性在思維方式與認知方面與男性相比具有很大差異,在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應用能力方面也弱于男生,但女性從業者從事金融行業仍具有很多優勢:女性心思縝密,認真細致,刻苦好學,對金融理論、商務應用、信息管理的學習能力優于男生;女性工作態度兢兢業業,一絲不茍,做事周到,耐心細致,非常符合金融工作需求;女性工作有韌性,踏實肯干,不會頻繁跳槽,無論對客戶還是對雇主,忠誠度都高于男性。但是,目前金融企業培訓及高校人才培養均很少考慮女性性別特點。忽略性別特點、沒有細分的教育模式及職業培訓將會造成女性從業者不能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從而造成其職業發展的瓶頸。
本文結合女性從業者在金融信息產業中職業發展的現狀及特點,以山東女子學院金融信息人才培養模式為實踐研究對象,探討如何構建復合型女性人才培養模式。
山東女子學院為適應社會對復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2011年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中開設金融信息方向,采用在信息類專業中復合金融知識的方式,實現對金融理論與信息技術融合的復合型高級女性人才的培養。該校結合女性性別特點,特別設計了一套名為“12345”的實施方案,即確立1個正確人才培養目標,建立2條素質發展軌道,開展3種教學模式,培養4種職業能力,實施5項計劃保障。
在充分調研分析社會需求與人才培養現狀的基礎上,確定金融信息人才培養的目標,即培養兼具金融業務知識與信息技術,面向金融信息行業的復合型人才。一方面,以金融行業為依托,培養學生掌握金融基礎理論、金融業務知識、計算機科學技術;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職業發展能力以及外語能力。同時,結合女生特點,著重培養學生的金融創新能力。金融類軟件項目系統分析、設計、開發和項目管理課程教學,使學生既能通過女性思維優勢打牢理論基礎,又同時具備從事金融電子化等計算機應用系統的分析、設計和開發相關工作的能力,以滿足金融信息產業建設的人才需求。
以專業技能培養和職業素質培養為基本框架,根據金融信息行業的崗位需求,實現對專業技能和職業技能兩條“軌道”的教育和培養;在兩個“軌道”的基礎上,通過課堂教學、校內實訓和企業實習三種培養模式的緊密結合和銜接,讓學生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復合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構建須具備跨學科特征。在本研究中,課程體系包括理論教學、實驗教學與實踐教學三大板塊。其中理論教學下知識體系橫跨多個領域,可將其結構和類別劃分為不同方向,分模塊進行歸納:(1)金融理論知識。在宏觀金融框架下,系統地介紹金融基礎理論知識、宏觀政策的協調以及國際國內金融制度;(2)金融實務知識。在微觀金融體系下,講授金融市場運作機理、金融產品定價及運行機制等知識;(3)計算機科學技術。包括從硬件到軟件的基本知識、主流程序語言、數據庫應用知識等;(4)統計計量知識。培養學生的數據搜集整理、描述、分析能力,學習相關問題的定量及定性分析方法,掌握建立經濟計量模型的基本方法;(5)金融信息復合知識。融合金融理論與信息技術、數理統計的知識,學習研究金融業信息系統、金融數據庫的建立、金融數據挖掘處理等實踐性交叉問題。
通過以上課程設置可以看出,五大知識模塊既相互獨立,又互相滲透,最終形成完整的金融信息知識體系:既包括系統的理論知識,又加入了豐富的實用性信息技術和數理統計知識,同時強化了二者的結合。在學時分配上,應充分考慮女生知識掌握的特點,設置數理及技術性課程學時較多;在此基礎上,通過實驗與實踐教學,加強女生對薄弱知識及技能的掌握,使她們既能夠掌握足夠的理論基礎,也能夠掌握基于崗位需求的實踐與動手能力。同時要注重對學生的外語能力、團隊協作、溝通能力等軟技能的培養,這將從根本上解決目前女性從業者重專業理論、輕應用技術的問題,有效緩解技術水平不足所導致的職業發展困境。
5項計劃即跨文化教育計劃、名師講學計劃、學科交叉計劃、企業踐學計劃、綜合實力拓展計劃。這5項計劃將分為3個階段實施。
第一階段為大類培養、行業認知階段,在前兩學年進行。按照工管學科融合、外語先行、綜合素質為本的原則,精練基礎理論教學,依托相關學科開發符合金融行業需求的學科交叉課程,強化學生綜合運用跨學科基礎理論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金融信息問題的能力。將跨學科課程體系的知識模塊平行推進,主要開設本科教育公共基礎課程以及IT技術基礎等大類平臺課程,加強基礎理論學習和基本技能訓練。邀請行業企業專家進校講座,為學生進行專業教育,引導學生初步認識金融企業和金融業務,并聯合企業舉辦行業企業前沿論壇等,培養學生的行業認知能力,使他們能夠及時了解企業的產業需求及前沿動態。
第二階段為分流培養、職場體驗階段,在第三學年進行。該階段以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為主,以本專業的商務運營、金融管理及企業管理三類人才培養目標為依據,綜合考慮學生興趣和智力取向、個性特點,實施專業分流培養。根據各類人才未來所從事的業務方向,開設基于金融行業相關業務需求的專業基礎課程及專業課程,聘請行業企業專家和技術人員為學生講授信息技術及金融管理課程,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核心能力;并通過開設一定比例的雙語課程,培養學生的跨文化理解溝通能力。此外,還與行業企業合作,拓展技術與職業資格證書教育,并依托”校園企業“開展技術實踐訓練,增強學生的職場體驗,滿足服務外包企業對具備專業背景知識技術人才的需求。
第三階段為實戰訓練、職業定向階段,在第四學年進行。該階段在前兩個階段基礎上,結合學生未來就業方向,依托校外金融行業企業實踐教學基地,進行綜合項目實戰訓練。一方面,通過項目實戰模擬訓練,實現學生對知識體系建構的整體優化;另一方面,采用6~8個月的企業頂崗工作方式,進行職業能力綜合訓練,同時完成真實課題的畢業設計(論文),縮短學校教育與企業需求的差距,實現畢業生與企業員工的零距離轉換。
“12345”的人才培養模式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應用,得到學生和用人單位的一致歡迎。山東女子學院信息技術學院在多學科交叉培養上走出一條新的道路,也為理工科女性人才的培養指出一個新的方向。
基于現階段金融業女性從業者的現狀,以及高校人才培養實踐的研究,對金融信息復合型女性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復合型金融信息人才的知識體系存在相互獨立、相互滲透,最終統一融合的關系,金融信息復合知識的完整與深化是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建設的關鍵;(2)女性性別所決定的學習特點應充分得到考慮,高校在課程結構設置方面應著重加強應用操作、數理統計、創新能力等女性薄弱技能的訓練;(3)實驗平臺的模擬操作過渡到實踐平臺的解決實際問題有助于知識從理論到實踐的掌握及運用,避免實際工作環境中的失誤所帶來的風險;(4)復合型女性人才的培養需要具有交叉性學科專業梯隊的師資力量,尤為重要的是教師復合型知識儲備的不斷學習與加強;(5)提供真實的金融信息服務環境,搭建復合型實驗平臺及校企合作實訓基地也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實現手段。
[1]元如林.智慧金融與金融信息人才培養[J].上海金融學院學報,2011(1):53-37.
[2]張成虎.復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及其培養[J].金融教學與研究,2012(2):60-64.
[3]孫芳嬌.科技與金融結合背景下金融教學改革與人才培養[J].上海金融,2013(8):113-119.
[4]黃蕊.女性金融從業人員職業發展狀況調查與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1(3):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