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振堯,崔 燕
(長春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吉林長春130032)
生態社區建設是緩解我國在人口、資源、環境等方面面臨的嚴峻挑戰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國生態社區建設必須以政府為主導,發揮社會團體和個體居民的能動性,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
1.西方發達國家對生態社區的認識
1898年,英國社會學家霍華德提出“花園城市”理論,認為人類居住的理想城市應既有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又有美好的自然環境。這一理論被公認為生態社區思想的萌芽,標志著人類開始冷靜地思考居住區中“人與自然”的關系。西方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曾走過一條“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道路。英國是最早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倫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被冠以“霧都”。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中12000多人因為空氣污染而喪生。此事件使西方發達國家深刻地認識到了對資源環境大肆掠奪和破壞的嚴重危害。西方發達國家在推進工業化的進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探索如何有效解決生態失衡問題。現在,西方發達國家不再僅把社區看作居民聚集地,而是將之看成推動城市生態化的綜合性服務機構。外國專家學者認為生態社區應具備以下幾方面的條件:首先,有自己的經濟體系,可以為社區內居民提供工作,并進行各種商業活動;其次,有自己的社會控制功能,可以滿足居民的情感和物質需要,并能獨立監管社區內居民的行為和思想,以保持社區內的穩定;最后,有自己的環境管理辦法,打造集景觀美化、水資源循環、空氣凈化、噪音控制、垃圾分類處理于一體的綠色社區。
2.我國對生態社區的認識
近年來,我國的社區建設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社區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1999年,國務院批準了“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明確指出:“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條件,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很多的城市開始根據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來建設城市,一些新的居住區在生態理念下陸續建設起來。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了“建設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區”的要求。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各地區進一步增強了對社區環境建設的資金投入。我國社區環境建設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思想,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管理體系,逐漸進入規范化、科學化、法制化的軌道。目前,國內學者還沒有對生態社區形成統一的定義,但經過多方面的研究和嘗試,對生態社區有了初步的認識。生態社區一般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有利于人們的身心健康,與城市的發展相協調。生態社區應具備完善的環境管理體系和公眾參與機制,要為居民的日常活動營造一種氣氛和諧、聯系自然、有利于人和社區健康有序發展的環境。
1.生態社區建設是我國實現生態文明目標的重要基礎
2012年,黨的十八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實現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可持續發展”。社區是管理科學、服務完善、治安良好、生活便利、環境優美、人與人關系和諧的社會生活共同體,蘊含著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思想。社區是我國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重要基礎,也是社會建設的重要載體。生態文明建立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基礎之上,是這些文明的最終歸宿。社區建設在構建和諧人際關系、改善民生等方面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因此,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營造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氛圍與社區功能的有效發揮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2.生態社區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社會主義在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的同時能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生態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主義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內容,實現生態文明的社會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要求。生態社區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精髓,是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這個角度講,生態社區建設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具有內在的一致性。
3.生態社區建設是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1995年,黨中央、國務院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國家的基本戰略。“所謂可持續發展,就是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不要以犧牲后代人的利益為代價來滿足當代人的需求。”生態社區建設正是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保障。生態環境優美、社區服務完善、文化教育發達、人際關系和諧、社會秩序穩定、生活質量優良的生態社區成為居民理想的居住環境。生態社區可以合理地利用資源,建立低碳節約的生活模式,提倡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符合自然、經濟、社會等系統的高度統一,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石。
4.生態社區建設是推進城鎮化進程的重要手段
目前,大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不強,農村城鎮數量不足。生態社區建設對推進城鎮化發展具有戰略意義,對穩定現有城鎮化成果、拉動內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生態社區建設可以促進生態環境的優化,為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提供有力的健康保證,這也有利于加強城鎮的綜合競爭力。因此,城鎮化的推進必須與生態社區建設同步進行。
目前,我國生態社區建設處在理論研究和試點實驗的初期階段,國內專家學者的研究還停留在生態社區內涵探討、生態系統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生態技術等方面。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開展了生態社區建設試點工作,廣州、北京、上海、海南等省市的生態社區試點取得了良好的預期效果。設計師劉平等人設計的海南省海口市望海獅城生態小區涉及環境綠化、水資源循環、節約能源系統、垃圾分類處理系統等方面的內容,成為國內生態社區建設的典范。此外,國內的專家學者還研究了廣州科學城建設、北京的北潞春小區、上海老城區改造等項目。當然,我國生態社區試點建設工作還存在一定的問題,有待進一步改善。
1.我國生態社區建設的概念模糊不清
目前,我國生態社區名稱不一,諸如“綠色社區”、“健康社區”、“可持續社區”等。國內的眾多學者對生態社區的內涵也沒有達成統一的認識,有的人簡單地認為生態社區建設就是大面積地搞綠化、增加基礎設施建設、布置人工景觀,沒有考慮到生態社區和諧共生的基本理念。這不僅違背了生態社區建設的初衷,也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
2.我國生態社區建設缺乏相關政策和制度保障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生態社區建設并不成熟,沒有出臺相應的法律和規章制度,也沒有形成統一的評價標準。我國進行生態社區建設依據的法律規章主要有《全國生態示范區建設規》(1994年)、《全國生態示范區建設規劃綱要》(1995年)、《關于在城市深入開展創建文明社區的若干意見》(2000年)。這些規章制度是我國進行生態社區建設的法律依據,但指導性不強。
3.生態社區建設中公眾的參與和主動意識薄弱
大部分居民對生態社區建設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認識,但主動參與生態社區建設的意識薄弱。國家缺乏相關機制和制度保障,造成居民在參與生態社區建設的過程中得不到足夠的報酬和社會認可,打消了居民參加生態社區建設的積極性。
我國的生態社區建設剛剛起步,缺乏實踐經驗,沒有統一的評價指標體系。因此,應結合西方發達國家在生態社區建設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制定出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的評價標準,既考慮到生態社區建設的靜態指標和動態指標,又考慮到生態社區與所處地區的關系,從整體上把握生態社區建設,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社區建設之路。
首先,理論支持作用。政府組織有關專家對生態社區的構建進行研究和實踐論證,給生態社區建設以科學的理論指導。其次,政策引導作用。政府出臺優惠政策,對與生態社區建設有關的企業給予財政和稅收方面的支持。最后,資金保障作用。政府通過信貸和融資等方式鼓勵企業、社會團體、個人積極地參與生態社區建設。政府還可以通過直接投資興建生態社區。
政府要進一步加強對生態社區建設的宣傳和教育工作,提高居民對生態社區建設的認識,培養居民參與生態社區建設的積極性。可采取多樣化的形式鼓勵和引導居民參與生態社區建設,如用公益廣告、樹典型模范、文藝匯演等,使居民建立長期有效的生態社區服務意識,久而久之在社區中形成一種以參與生態社區建設為榮的風氣,從而達到促進生態社區建設的目的。
[1]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李波,苗薇薇.發達國家社區建設模式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山東社會科學,2009(11).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2.
[4]張坤民.可持續發展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