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新,梁 磊
(1.赤峰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內蒙古 赤峰024000;2.長春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吉林 長春130032)
《明史·地理志》載:全寧衛“元朝時為全寧路,直隸于中書省,洪武年間廢。洪武二十二年四月(1389)置全寧衛,永樂元年(1403)廢。”全寧即今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烏丹鎮。元的全寧路,系蒙古弘吉剌部世襲封地。洪武年間明軍北征,曾在應昌、全寧等地與蒙古軍隊數次激戰,此一地域實為明蒙對峙的最前沿。直到洪武十四年(1381)之后,盤踞于全寧地區的全寧四部被明軍俘獲,明廷再次控制全寧地區,隨即省廢全寧路,由中書省直轄。洪武二十年(1387),明廷設置大寧都司,并置大寧衛。洪武二十一年(1388),明廷改大寧都司為北平行都司,除本城外,陸續設置新城衛、富峪衛、會州衛、木榆衛、全寧衛、營州左屯衛、營州右屯衛、營州中屯衛、營州前屯衛、營州后屯衛等十衛。然而,僅僅十余年光景,全寧衛即被省廢,其原因當與明初的北邊防御政策有關。
全寧地處大寧之北,原為蒙古弘吉剌部駐牧之地。洪武十四年(1381),弘吉剌部被明軍俘獲,部眾離散,遂喪失了對此地的控制。到了洪武二十一年(1388)正月,朱元璋再次發兵北征。在三月的時候,“故元司徒阿速同其子哈麻兒來降”,明廷即“詔令于全寧居住”[1]卷一百八十九,2832。據此可知,全寧成為明廷安置歸降蒙古人的地區之一。故元司徒阿速等投降明廷,為明軍帶來了新的北元軍情。朱元璋迅速差人告諭藍玉等“朕察其事情,知虜心惶惑,眾無紀律,度其勢不能持久。卿等宜整飭士馬,倍道兼進,直抵虜庭,覆其巢穴,其眾若降附,撫慰南來,毋失事機,以孤朕望。”[1]卷一百八十九,2835同年四月,明軍即到達至捕魚兒海(今內蒙古呼倫貝爾盟貝爾湖)南岸,直搗元主之營。此時的脫古思帖木兒毫無準備,匆忙之間命太尉率眾拒戰。此役元軍戰死者數十人,其余皆投降明軍。脫古思帖木兒與其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來、丞相失烈門等數十騎逃遁,途中又遭遇到元世祖忽必烈弟阿里不哥后王也速迭兒(也作耶速迪爾)軍隊的襲擊。脫古思帖木兒戰敗,與其知院捏怯來等僅以十六騎敗逃。也速迭兒命宗王火兒忽答孫等領兵追襲,最終擒獲脫古思帖木兒,以弓弦縊死。[1]卷一百九十四,2910
隨后,也速迭兒在部分蒙古貴族的支持下稱蒙古大汗,但遭到多數不同派系的汗位支持者的極大反感,以至于寧愿南投明廷。捏怯來曾自陳歸降理由:“阿理孛可(阿里不哥)子孫也速迭兒等人與斡亦剌(衛拉特)人一起做反,毒害了我們的皇帝,奪去了大印,盡將百姓殺害。我捏怯來等與軍民商量著,這般殘害皇帝與百姓,人們只能四處逃避,只能投奔明朝”。[2]由此可知,捏怯來率眾投降明朝,當是蒙元汗廷中汗位爭奪的結果。
洪武二十一年(1388),失去蒙古大汗庇護的捏怯來、失烈門、老撒等人,不甘心擁立也速迭兒,無奈之下只得率部東歸。與此同時派遣右丞火兒灰、副樞以剌哈、尚書答不歹等率其部三千人到南京進貢馬匹,向明廷乞降。明朝政府即命錦衣衛指揮答兒麻失里賜予其白金彩緞以安撫。到了洪武二十二年(1389)春正月之時,故元國公老撒率其部屬入朝覲見,稱知院捏怯來等愿于大寧等處居住屯種。明太祖朱元璋即派遣使者前往撫慰,給予糧食、布帛等生活物資,命其可以“于口溫、全寧、應昌隨便居止”[1]卷一百九十五,2928。當年四月,明太祖即下詔在原全寧路舊址以“捏怯來、失烈門等來降,置之全寧衛”[3]卷三百二十七《外國列傳八·韃靼傳》,8467,并遣使赍印往赴全寧。從此,明朝正式省廢了故元在此地的行政設置,全寧一帶作為蒙古弘吉剌部駐牧之地的歷史徹底結束。
明朝任命捏怯來為指揮使,并且要求捏怯來將失烈門以下的其余部屬、將校具數上報,一并由朝廷授予官職。據此可知,明廷所設置的全寧衛,機構設置雖較為完整,但是基本上由歸降蒙古人自治,明廷并未派兵駐守。同時,據《敕禮部行移應昌衛》可知,禮部行文至應昌衛,要求捏怯來規勸失烈門,而不是行之至全寧衛。很有可能當時的捏怯來率眾駐扎在應昌衛,而失烈門等則盤踞全寧地區。全寧一帶水草豐美,適宜畜牧,明廷于此設衛,主要目的就是安撫歸降蒙古人。另外全寧舊城毀于元末,明廷建衛之后并無修葺全寧衛城池之舉,可見其并未構建全寧城防,因此,既無駐兵又無城防的全寧衛作為明朝北部邊防的外圍,僅具羈縻管理的作用。
明朝對駐牧全寧衛的歸降蒙古人十分優待,不僅授予官職,還賞賜了糧食、財物等。即便如此,捏怯來等一眾蒙古人對于是否歸降明廷還是很猶豫的,其中以丞相失烈門表現得尤為明顯。在明朝頒授官職之時,失烈門就不肯受命,數次稱疾拒見大寧和禮部所派使者[4],可見其對于歸降的躑躅。對此,明太祖曾下詔諭給禮部,表示:“惟知院捏怯來等擁兵自固,去逆效順,率眾來歸,朕旋給印章,各授以職,而失烈門稱疾不與使者相見。爾禮部可移文往諭捏怯來,若失烈門有意南來,可令入朝,決意北向,從其所欲。古之有殺身亡家而立名者,有保身全家而求生者,人之志固有不同,不可強也。”[1]卷一百九十六,2951同時《敕禮部行移應昌衛》中也說:“往古至今違天道,殺身亡家,立名者有順天道,保眾全身”,失烈門要是北行難趄,意欲復來,亦聽其自然[5],表達了朝廷希望捏怯來能夠勸服失烈門歸附明朝的愿望。
北元方面,也速迭兒在奪得汗位之后,將其政治中心卓放在衛拉特、乞兒吉思一帶。當時其所屬僉院安達納哈出的領地已發展到鄂嫩河、兀古兒札河一帶,同時向遼東擴張。此時,失烈門最終下定決心,暗地里與塔失海牙等通好,決心重新依附北元。洪武二十二年(1389)八月,失烈門率其部下襲劫捏怯來,并親自押送捏怯來到達也速迭兒的僉院安達納哈出處。在到達安達納哈出的領地之后,便殺死了捏怯來。之后,失烈門正式歸附也速迭兒。捏怯來被殺之后,其部眾潰散,逃竄四方。明廷得知此事之后,詔諭朵顏、福余等衛招徠、安撫捏怯來舊部,將其重新收編,送往大寧。朝廷恩賜糧食、布帛等生活物資,仍還全寧地區居住。[1]卷一百九十七,2956至此,捏怯來的舊部與朵顏、福余、泰寧等部發生了較為密切的往來,全寧衛的官署設置再不見于史書,其實際上成為朵顏三衛駐牧地的一部分。靖難之役后,明成祖棄大寧,徙東勝,全寧衛遂告廢置。
為了抵御蒙古、加強北部邊防,明初太祖時派遣諸子駐守北方。命慶王就蕃寧夏,寧王就蕃大寧,谷王就蕃宣府,韓王就蕃開元,代王就蕃大同,肅王就蕃甘肅,衛王就蕃廣寧。加上之前秦王就蕃西安,晉王就蕃太原,燕王就蕃北平,構建了一條自遼東至甘肅的防御線。
為了鞏固這條防御線,明朝還增設了為數眾多的衛所。如洪武二十年(1387)八月辛未,置大寧衛指揮使司,以將士有罪者往戍焉。[1]卷一百八十四,2769為了拱衛大寧衛,次年陸續設置了新城衛、富峪衛、會州衛、木榆衛、全寧衛等。這些衛所中就有大量為安置投降歸順的蒙古部族所設置的羈縻衛所,如洪武二十年對納哈出部眾,“令各照原地方居住順水草以便牧放,擇膏腴之地以便屯種,如北平、潮河川、大寧、全寧、口南、口北舊居之人立成衛,分與漢軍雜處。”[1]卷一百八十二,2754根據洪武二十二年(1389)全寧衛設置的情況可知,其自指揮使以下全部官職都由歸降蒙古人擔任。可見,全寧衛并不是明朝中央直接管轄的行政單位,而是一個安置歸降蒙古人的羈縻建制。如全寧衛一般的還有洪武二十二年(1389)五月于兀良哈地所置的泰寧、朵顏、富余三衛等。明廷通過對歸順的蒙古部族實行羈縻政策,期望從根本上消除蒙古對明廷的威脅。從地圖上看,全寧衛位于大寧所轄諸衛中的最前沿,可以說是處在當時明朝與蒙古的分界線上,是明朝北邊防線的最外圍,與明朝中央的關系十分脆弱。因此,當發生了失烈門叛逃之后,明軍無法對該地區實行有效的控制,只能聽任其左近的朵顏、富余等衛對其進行招徠、安撫。
明太祖死后,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為爭奪皇位而爆發了靖難之役。燕王將大寧及北平都司各衛之兵都投入到了戰爭之中,使得諸多衛所為之一空,全寧衛亦未能幸免。明成祖即位之后,雖然立即著手恢復沿邊衛所,收集逃亡,但并未取得預期的效果。從整體上看,成祖時期的北部防線較之洪武時期呈全面南撤態勢。永樂元年(1403)三月,改北平行都司為大寧都司,徙保定,始以大寧畀兀良哈。[3]卷六《成祖紀二》,79這個決定等于放棄大寧及全寧一帶,其原因主要在于:
其一,明成祖重建北邊防線時有意撤蕃,這就打散了原來明太祖時期的北部防線布置。此時明朝的軍事勢力相較太祖時期有所減弱,難以實現對全部北邊防線的絕對控制。因此,北邊防線呈現出逐漸南縮的態勢。永樂元年(1403)諸衛均徙到內地,“后多失利,退而守河,又退而守邊墻”[6]。這樣明朝北邊防線外圍宣告放棄,隨后在“東起鴨綠,西抵嘉峪,綿亙萬里,分地守御”。“初設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四鎮,繼設寧夏、甘肅、薊州三鎮,而太原總兵治偏頭,三邊制府駐固原,亦稱二鎮,是為九邊”。[3]卷九十一《兵三》,2237
其二,成祖時期全寧衛與明朝之間有朵顏三衛之隔。靖難之后,由于朵顏三衛的叛附不定,明成祖將北部防線內撤,放棄大寧。這樣連同大寧在內包括更北方的全寧一帶,都成為三衛活動的地區。
其三,明廷經濟負擔沉重,無力供給。全寧地區早在元末就幾經戰火,早已殘破不堪,糧食、生活用品等物資奇缺,全賴內地供應。如洪武二十二年(1389)三月,捏怯來遣人向明朝索要糧食,“今上于松亭關或大寧擇順便處撥糧給之”[1]卷一百九十五,2936。為了解決衛所供給問題,明朝曾實行屯田。但是全寧衛系羈縻蒙古歸降人之所,且叛附無常,根本無法經營屯田,供給只能全賴朝廷調撥。因此,明朝如果要保留全寧,勢必要增加對此地的軍糧投入。
綜上可知,全寧衛設置之初即是為了安置歸降蒙古人,屬羈縻性質的衛所。作為明朝北部防線的最外圍,在一段時期內成為明廷與北元之間的界限。但是隨著明朝北部防線的收縮及朵顏三衛的崛起,明廷放棄大寧一帶,以致全寧衛名實具亡,最終成為三衛蒙古人的駐牧之地。
[1]明太祖實錄[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校印,1962.
[2]捏怯來書[M]∥火原潔.華夷譯語.臺北:商務印書館,1918.
[3]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4]失烈門書[M]∥火原潔.華夷譯語.臺北:商務印書館.1918.
[5]敕禮部行移應昌衛[M]∥火原潔.華夷譯語.臺北:商務印書館.1918.
[6]薄音湖,王雄.明代蒙古漢籍史料匯編:第1輯[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3: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