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慶業
(忻州師范學院,山西 忻州034000)
近年來,詞匯化和語法化作為語言發展變化的兩個主要方面,越來越成為國內外語言學領域關注的焦點。國內外現代漢語的詞匯化和語法化演進都呈現了不同程度的發展不均衡的情況,一般而言對語法化的研究相對深入和透徹一些,例如對短語詞匯化問題的探討比較成熟,對跨層和句法結構的分析比較淺顯。
通常認為,漢語介詞一般都是動詞虛化的結果,漢語介詞作為虛詞的一部分,在古代和現代漢語詞類系統中均占據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一般而言,漢語介詞并不代表切實的具體含義,只具備語法上的介紹、引入作用。筆者認為,所謂介詞就是用來對語句的表達進行介引的一類詞語,其語義成分比較廣泛、復雜,實用性較高。漢語雙音介詞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的特點,某些是由動詞語法化產生的,某些是詞匯句法不斷演變的結果。
雙音介詞作為現代漢語虛詞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其不斷發展演進的過程中存在著許多共同的特征。
作為語言語法化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重新分析在歷史語言領域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具有極其突出的重要性。在對重新分析的概念進行研究時,一般關注的重點在于保持句法格式的表面形式不變的情況下底層結構所發生的改變,也就是說在某一特定的語言條件下某一特定的表面形式會存在兩種底層結構。因此,在某一特定的條件下,重新分析的產生、維持以及消失綜合起來也是結構形式不斷改進的過程。[1]類推作為語言語法化普遍而重要的機制之一,與重新分析是相似的。語言語法化期間出現的詞法范疇、句法范疇、詞匯單位、語法標記等一般也包含了類推內容。
人類在生存進化的過程中會自發地形成多種認知能力,范疇化就是其中一項特殊的認知能力。所謂范疇化,就是對當前生存環境中的萬事萬物、結構特點、具體行為等進行歸納、總結、分析,根據人類的具體需要和主觀目的等最終確定具體的歸類情況。①一般而言,對眾多個別特例進行范疇化總結分析的過程也就是在尋找一般共性。人類社會的認識發展過程比較復雜,不只是單純地從個別到一般的范疇化,還包含了許多其他的認知[2]。
認知語言學領域內的專家學者認為,隱喻與轉喻不只是語言語法的表現途徑,也是人類進行思維認知所普遍采用的方式方法。一般認為“隱喻是兩個經驗領域里兩個概念的映射”,“轉喻由相同經驗領域或概念結構內的映射構成”。[3]
現代漢語雙音介詞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包含了語言的語法化和詞匯化雙重成分,所以思維認知隱喻與轉喻在其中發揮了核心的促進、幫助作用,其作用一般會體現在很多領域。首先,對于起源于動詞語法化過程中所形成的漢語雙音介詞而言,隱喻與轉喻機制在抽象雙音介詞語法含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就如“通過”等介詞的含義產生過程。其次,對于首先通過語言的詞匯化過程轉換為動詞,然后通過語言的語法化過程形成的漢語雙音介詞而言,隱喻與轉喻機制對于語言詞匯化和語法化過程也都會產生促進和推動作用,就如“依據”、“至于”等介詞的含義產生過程。②最后,對于句法結構和跨層結構詞匯化過程中所產生的漢語雙音介詞而言,隱喻與轉喻機制不僅會使其間的動詞含義變得抽象,而且會使句法結構和跨層結構成為內部模糊的詞匯部分。
人類語言的構成部分會產生語法化演變的原因之一就是句法環境。某些語言成分首先會進行語法化演進,然后可能具備虛詞的某些具體功能,通常來講,這都與句法環境的變化緊密相連。[4]所謂句法環境,是指特定語句中的某一語言成分單元進行語法化演變時所定位的具體句法位置,所處的具體句法位置不同,所代指的具體句法關系也有差異,而當該特定語言成分單元習慣性地被用來代指某一相同的語法關系時,就能產生語法化的效果,經過固定以后就會演變成與該語法關系相對應的虛詞。
從漢語歷史的發展情況來看,漢語詞匯首先是以單音節為主線的,后來慢慢地演變成復音詞。在遠古的殷商時期,漢語言詞匯體系中的詞匯實質都是單音節結構的。經過周朝、秦朝、春秋戰國的發展變化,漢語言詞匯逐漸進入了復音化時期,雙音節詞匯數量不斷增加。到東漢時期,漢語雙音節詞匯數量出現高速增長。到唐代,以雙音節詞匯為核心的漢語言詞匯體系逐漸成為語言詞匯的主體,系統構建初步成型。
近年來,語言詞匯的雙音節化程度有了較大的升級,現代漢語雙音節詞匯在語言詞匯體系中成為絕對的核心,單音節詞匯基本被淡化。漢語詞匯的音節大都有其單獨的含義,所以現代漢語的音節和語素之間也會出現某一特定的音節配套于某一具體特定的語素。
綜上所述,本文從機制和動因兩方面對現代漢語雙音介詞的詞匯化及語法化進行了分析。在機制方面,從重新分析與類推、范疇化與非范疇化、隱喻與轉喻等三個領域簡要分析了現代漢語雙音介詞的具體形成過程。在動因方面,從句法環境和詞匯音節兩個領域研究了現代漢語雙音介詞的基本形成情況。總體而言,現代漢語雙音介詞演進的機制及動因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機制中經常包含了動因的條件,而動因中也往往囊括了機制的內涵。
[注 釋]
①吳文中認為,“表層形式上有了變化并且能用于新的語境”正是類推機制所要發揮的作用。
②劉正光認為,“在認識方法層面,非范疇化是一種思維創新方式和認識過程”。
[1]江藍生.漢語連—介詞的來源及其語法化的路徑和類型[J].中國語文,2012(4).
[2]陳昌來,張長永.“從來”的詞匯化歷程及其指稱化機制[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
[3]劉志遠,劉順.“罷了”的詞匯化及語氣意義的形成[J].語文研究.2012(1).
[4]劉曉林,王揚.略論為什么現代漢語發展成為話題優先型語言[J].語言研究.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