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銀
(南京師范大學 教師教育學院,江蘇 南京210000)
從教材改編看主題單元教材編排的新發展
——以2014新版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為例
蔡銀
(南京師范大學 教師教育學院,江蘇 南京210000)
2014新版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較之前版本教材有了較大改動,本文集中探討新改編教材以主題為綱的編寫方式的新探索、新發展。新版教材的變化主要集中在對主題單元教材編排詬病比較多的三個方面,而發展則體現在對語文教材工具性認識的加強,對文體混亂編排的局部修正及人文主題與選文之間適切性的加強。
蘇教版2014新版教材 主題單元
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2014版較之前版本教材有了比較大的改動。單從篇目來說,從原來113篇減少到95篇,其中有篇目增加、刪減和不同冊之間篇目位置的調換。因篇目調整而帶來教材主題、板塊、寫作及插圖等一系列調整,因篇幅所限,本文不逐一探討新舊版本教材的各處不同,而將問題主要集中于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編寫的最大特色以人文主題為單元編排教材。在多年教學實踐中,這樣的編排方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詬病,詬病集中體現在重視人文性忽視工具性、文體錯亂編排不利于教學、主題確定具有較大隨意性三方面,而新版教材在這三方面均做了不同程度地改善,下文將就這三點分別探討一下新版教材在主題單元編排上的新發展。
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以一個人文主題作為一個專題編排教材,同一專題課文屬于相同人文主題,但是這種編排方式的一個問題就是過于強調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而忽視工具性。教材中的“提示語”、“練習”、“寫作指導”在一定程度上誤導教師和學生對語文課的理解,使語文課教學重視對課文思想內涵的解讀而忽視對語言及語文知識的學習。教材編寫者顯然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因而新版教材的編寫中語文工具性已得到了加強。
首先,體現在每個專題的導語部分,必修一至五共有二十個專題,即二十篇導語,在這二十篇導語中,十七篇是在原來基礎上另加一段 (其他三篇中有兩篇因為專題名稱的改變而重新改寫導語,另一篇導語來自“尋覓文言津梁”專題,這個專題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以主題為綱編寫的單元),新增段的內容涉及面很廣,包括文學理論知識的點撥,語文學習方法的指導,語言文字的欣賞等。以必修一四個專題導語的新增部分為例,專題一“向青春舉杯”強調對詩歌的理解要通過吟詠、自我體驗和積極探討;專題二“獲得教養的途徑”關注議論文的表達形式;專題三“月是故鄉明”初步涉及文學接受理論;專題四“像山那樣思考”敘述文字的獨特魅力。從導語新增段可以看出新版教材對語文工具性認識的加強。
與導語相對應的是在教材練習系統的設計上增加一些與導語語文知識指導密切聯系的問題。如必修一第二專題“獲得教養的途徑”新增的一題:增加論述說服力,必須講究語言形式。結合本專題文章,說說作者是如何把抽象的道理清晰生動地闡述出來的。這一題與導語部分強調關注議論文的表達形式是有內在聯系的。還有一些問題修改體現了教材編者對語文工具性認識的加強。針對《肖邦故園》這篇課文,新舊版教材對同一個問題的表述不同,舊版表述為“看看作者是如何把音樂轉換為文字的”,新版則改為“《肖邦故園》是如何用語言表現音樂的”,這里不只是敘述順序的改變,更重要的是將學生思考重點引向語言的豐富表現力,可以看出新版教材編者對語文工具性的回歸。
新版教材中有一個專題非常引人注目,那就是必修三第一專題“語言,存在的家園”,這個專題是編者新加的,篇目也是全新的,包括呂叔湘《語言的演變》,林西莉《漢字王國中的“人”》,朱光潛《咬文嚼字》及周先慎《簡筆與繁筆》四篇課文。四篇課文可以算得上是對語文知識的集中展示,《語言的演變》如科普文,介紹漢語詞匯、語音、語法的發展變化;《漢字王國中的“人”》從漢字字形上介紹漢字的知識;《咬文嚼字》論述煉字的重要性;《簡筆與繁筆》論述作文的繁簡問題。這完全是由“知識短文”構成的一個專題。這個專題的出現充分證明新版教材對語文工具性的重視。
作為以人文主題為綱編寫的教材,每一專題的選文追求內容主旨上的一致性,可能造成選文文體的不一致現象。蘇教版教材就面臨這樣的問題,而各種文體的混雜編排歷來為人所詬病。早前葉圣陶先生就認為這種體式駁雜的拼盤型語文教材“無論就情趣文字來看,顯得多么不協調,使學生眼花繚亂”,最討厭的是讀過一篇后讀下篇時“得準備另一副心思”,“心思時常轉換,印象就難得深切”,“這樣每樣都嘗一點兒的好意反而得了每樣都只是淺嘗的劣果”。新版蘇教版教材在這個問題上做了很大改善。在保持主題性編排方式不變的基礎上,力求每一專題、板塊內文體的一致性。
最理想狀態是同一專題文體相同。具體如必修一專題一“向青春舉杯”,在篇目、板塊上都有較大改變,篇目上刪去板塊一中的《讓我們一起奔騰吧》;板塊二由“體悟人生”改為“回旋舞”,兩篇散文《十八歲和其他》、《我的四季》被詩歌《致橡樹》、《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回旋舞》替代;板塊三“設計未來”改為“光陰的故事”,《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和《我的五樣》刪去,新增《雨巷》、《斷章》、《錯誤》詩三首。這樣的修改使“向青春舉杯”這一專題由原來散文、詩歌兩種文體組成變為全部由詩歌組成。這樣的例子還有必修二的第三專題“歷史的回聲”,刪去板塊三“永志不忘”,文體由現代文與古詩文混雜變為一個單純由古詩文構成的專題。還有必修五的最后一個專題,刪去 《人是能思想的葦草》和《我為什么而活著》,增加《滕王閣序》,使這一專題在文體上保持一致。
上述同一專題由同一文體選文構成情況并不普遍,大多數專題還是文體混雜的。新版教材的另一個折中辦法是盡量保持同一板塊內文體的一致性。如必修二“珍愛生命”專題,舊版教材將《我與地壇》、《最后的常春藤葉》作為一個板塊,一篇是散文,另一篇是小說,而新版教材則將這兩篇課文安放于不同板塊,《我與地壇》和《鳥啼》屬于“向死而生”板塊,文體都屬于散文,《最后的常春藤葉》和《說書人》屬于“隕落與升華”板塊,都是小說。
除了追求有限范圍內文體的一致性,新版教材在選文編排上注重文章的序列性。同一板塊文章先后順序根據作者的年代先后進行了調整,如新版教材將蘇軾《赤壁賦》和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顛倒順序、司馬遷《報任安書》和《漁父》顛倒順序。同一專題板塊的先后根據文體歷史發展狀況進行編排。如必修四“筆落驚風雨”專題,將原來的“詩從肺腑出”、“詞別是一家”、“文以氣為主”三個板塊改為“風騷比興”、“詩從肺腑出”、“詞別是一家”,這樣的編排既符合文體發展歷史規律,又便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一個比較系統完整的文學史觀。
以人文主題為綱編寫教材組織單元還存在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那就是人文主題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大的概念,內部紛繁復雜,不同人文主題的內涵與外延很有可能存在交叉部分。使不同人文主題的確定及同一人文主題下更細致地劃分存在很大模糊性和隨意性。與語文知識與發展能力為序編排的教材相比,以主題編排的教材各專題之間的關系實際上是非常松散的,因此看似重視將一個專題的各篇文章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實則落入單篇教學的窠臼。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同樣存在主題、板塊確定與篇目選擇的模糊與隨意性問題,這從新版教材一些篇目位置的變動中可以看出。同樣一篇課文,在新舊兩版教材中被編入不同專題。《肖邦故園》這篇課文在舊版本教材中位于必修三“祖國土”這一專題,而新版教材則將這篇課文調至必修一“月是故鄉明”專題?!峨x騷》這篇課文由必修三“號角,為你長鳴”專題調至必修四“筆落驚風雨”專題?!峨蹰w序》由必修四“筆落驚風雨”專題調至必修五“心連廣宇”專題。
新版教材并沒有改變主題編排形式,這種模糊性與隨意性不可能從根底里消除。但是我們應看到新教材在這方面所做的努力,專題、板塊及篇目調整并不是無意義的變動,而是力求做到更精確與合理。以必修二最后一個專題“慢慢走,欣賞啊”為例,舊版教材將《祝?!?、《邊城》編在“永遠新的舊故事”板塊,而將《林黛玉進賈府》單篇編入“總借俊眼傳出來”板塊。這樣的編排顯然沒有什么合理性,這三篇全是小說,且都可以稱得上“永遠新的舊故事”,為《林黛玉進賈府》單獨開辟一個板塊顯然沒有必要。新版教材將這三篇合編于一個板塊,并將篇目順序按照作者時代先后順序編排,這樣的改編使專題內部清楚分為散文和小說兩大部分,避免雜亂。又如新教材中刪去必修二第三專題“歷史的回聲”中的第三個板塊“永志不忘”,這一板塊共有兩篇文章,《勃蘭特下跪贖罪受到稱贊》被刪去,《落日》被編入第二專題“和平的祈禱”,本來“永志不忘”板塊就和“和平的祈禱”這一專題就有概念交叉,將這一板塊刪去既避免主題的交叉混亂又使這一專題達到文體的內在統一。
通過對新舊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較,可以發現以主題為單元編排課文的不足之處如對工具性的忽視,文體編排混亂及主題的模糊性與隨意性均受到編者的正視,力圖在教材改編過程中盡量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指出的是,新版本教材是在不改變以主題為綱的編排方式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改編,可以說是局部調整與完善。問題是嘗試進行解決,并沒有得到解決,新版教材仍然存在許多不足,如果依然緊抓類似文體混編不足這樣的問題不放,不如回到以文體編排教材的老路上,顯而易見不利于教材編排探索與創新。
[1]丁帆,楊九俊主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T].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4.
[2]丁帆,楊九俊主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T].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3]葉圣陶.語文隨筆[M].北京:中華書局,2007.
[4]張忠森.教材對高中語文教學的誤導——與教材編者商榷[J].教學月刊:中學版,2013(2).
[5]張新洲.“蘇教版”與“人教版”語文教材之比較[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7(6).
[6]施平.主題單元潛藏的危機[J].語文建設,2009(7).
[7]劉艾清.《祝?!吩谌私贪?、蘇教版及魯教版的同文異編比較[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