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柳艷
(南京師范大學強化培養學院,江蘇 南京210023)
微信公眾平臺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應用
王柳艷
(南京師范大學強化培養學院,江蘇 南京210023)
隨著微信時代的到來及高校信息化建設的需要,高校輔導員工作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本文在分析微信公眾平臺特點的基礎上,結合輔導員工作實際,指出微信公眾平臺應用的具體方向和存在的不足,以及應對舉措,為高校輔導員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渠道。
微信公眾平臺 高校 輔導員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建設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批示,深刻闡述了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重大意義、戰略目標和重要舉措[1]。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對高校輔導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輔導員在工作中,應將繼承優良傳統與改進創新相結合,積極探索新途徑、新方法。
層出不窮的新媒體增加了輔導員工作的手段和途徑,微信公眾平臺即是在新形勢下探索出的新媒介,不僅體現了時代性,而且富于創造性和實效性。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款手機免費聊天軟件。騰訊標榜“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已成為大學生聚集的網絡場所之一。而微信公眾平臺自2012年8月正式上線后已被廣泛應用于各個方面,就高校而言,學校、部門、學院、社團、學生會等多個層面的機構或組織都有不少官方微信訂閱號在運營。
1.認可程度高。
微信作為即時、迷你的通訊工具,能滿足學生通訊、社交、學習、娛樂等多方面的需要。調查發現,大學生對微信的認可度和接受度較高,且微信對大學生的生活、學習、人際交往、價值觀念等均產生了重要影響[2]。相應的,微信公眾平臺也進入了學生的視野,獲得了越來越多學生的歡迎和關注。
2.表現形式多。
微信公眾平臺可發布包括語音、視頻、圖片、文字、鏈接等多種形式的消息,可謂標準的“多媒體”。雖然在語音長度、視頻所在網站、文字長度和交叉運用形式等方面還有一定限制,但較短信、海報等傳統媒體而言,內容更豐富,信息量更大,表現力更強。
3.傳播能力強。
微信公眾平臺消息的傳播方式是一對多式的,可以直接定向發送至關注者。通過分享、轉發至微信朋友圈、QQ群、微博及某個特定個人的微信、QQ等方式,可以實現一傳十、十傳百“雪崩式”的效果。加之其傳播是即時的,能夠以裂變的形式迅速將消息傳播到意想不到的人群中。
微信公眾平臺的特點使輔導員開展工作更方便,覆蓋面更廣,影響力更大,傳播速度更快,收效性更強。
傳統的學生工作模式已無法適應當今的微信環境[3],微信公眾平臺一方面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視角,另一方面為學生工作事務的管理、服務提供了新的載體。輔導員日常工作的各個方面均可依托微信公眾平臺進行提升和創新。
1.引領思想。
高校輔導員的第一要務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成為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之一,微信公眾平臺也是輔導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引領、傳遞價值的“制高點”[4]。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好好學習”等專題中發布圖文、視頻并茂的消息,學生更喜聞樂見,更易接受。除了基本的個人素養養成和與時俱進的政治理論學習外,還可進行優秀學子、好書推薦等方面內容的介紹。通過微信大眾平臺,傳遞正能量,開展信仰教育,激勵學生成長,特別是強化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的堅定信念。
2.解答問題。
一方面,輔導員利用微信公眾平臺中 “關鍵字自動回復”、“自定義菜單”等方式,設置評獎細則、勤助政策、辦理流程等學生工作相關信息的自動解答,可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解答問題,從而實現高效、暢通、快捷的學生事務管理。另一方面,學生可通過隨身攜帶的手機向微信平臺發送消息直接提問。輔導員通過定時查閱進行反饋答疑,以互動的方式、服務的心態促進學生與輔導員、學院之間的溝通。
3.發布咨詢。
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需要發布招聘就業、學術報告、評獎評優、文化活動等各類信息,目前常用的發布方式為短信、QQ消息,以及用于宣傳的紙質海報、橫幅等。而微信公眾平臺因其表現形式多、傳播能力強的特點,已成為新興的信息發布平臺。一方面,得益于微信公眾平臺形式新穎,可融合各種素材。另一方面,其成本低、效率高。傳統和現代、線上和線下的融合可迅速構建立體化、多元化的宣傳渠道。通過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實現校園媒體一體化。
4.管理輿情
網絡中存在不少粗俗、消極、錯誤的內容。而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完善階段,如果缺乏積極的管理和正確的指引,大學生在面對紛繁而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時可能就會無所適從,迷失自我。輔導員借助微信公眾平臺這一重要網絡陣地發聲,可以有效實現網絡輿情引導。此外,通過微信公共平臺強化網絡安全教育和媒體素養教育,不僅幫助學生從接受者角度養成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的網絡素養,還促進學生從傳播者角度自主營造網絡文明環境,構建清朗、健康的網絡空間。
5.營造文化。
微信公眾平臺不僅是輔導員開展日常工作的工具,而且是營造優良人文環境的重要舞臺。春季朝氣蓬勃的校園、軍訓期間的颯爽英姿、籃球場上的躍動活力、畢業時節豐碩的收獲、各類競賽中的卓越成績……通過微信公眾平臺發送以上素材,可展示出學院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文化,于無形中營造出學院活力、堅毅、陽光、溫馨、奮進的氛圍。一方面可促進優良學風的形成,另一方面能積極推動實踐育人工作,培養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微信公眾平臺在高校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甚至已有老師利用其進行課堂點名和提交作業。但不可否認,微信公眾平臺因其自身及使用者等方面的原因,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1.信息碎片化。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生可以通過飛信、QQ、微博、微信、人人網等網絡媒體接收信息。信息來源多而雜,呈現碎片化。單就微信公眾平臺而言,數量也不容小覷。學生面對撲面而來的信息時,或無從選擇,或直接忽視,導致微信公眾平臺失去其應有的影響力。
2.發送受限制。
在不進行額外付費的情況下,大多數微信訂閱號一日只能發送一次消息,如發送多圖文消息,一次性也只能發送8條。這種限制使輔導員工作容易產生滯后和不靈活的現象。此外,發送消息只能通過網頁版進行,這也是一大不便利因素。
3.內容存危害。
與QQ、短信相似,微信公眾平臺也存在不良信息、錯誤信息和垃圾信息。盡管微信公眾平臺的申請和信息發布有諸多關卡,但此類情況難以杜絕。且消息一旦發布,“以訛傳訛”的影響力不容小覷。特別是對于缺乏判斷力和免疫力的大學生而言,微信成為“危信”的負面作用極其強烈。
4.制作不精良
在確保內容準確、健康的基礎上,微信公眾平臺還需要做到消息頁面的美觀,打造品牌的前提是必須用心經營。然而就現狀而言,高校相關的微信公眾平臺在文字、圖片上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對如何實現吸引眾多“粉絲”,如何做到凝聚學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高校輔導員在應用微信公眾平臺時,應正確看待其利與弊,既充分發揮它在工作應用中的便利性,也力求避免它的消極作用。具體而言,輔導員在使用微信公眾平臺時應注意如下幾點。
1.注重引領,教育為先。
在借助微信公眾平臺開展工作時,必須堅持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5],以引領學生思想、服務學生成長為目標,強化學生思想素質,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輻射學生,寓教育于服務。因此,輔導員必須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理論基礎,不斷自我完善。
2.提升服務,內容為基。
為避免微信公眾平臺淹沒在其他眾多媒體當中,在內容的設計上,高校輔導員不能成為信息的搬運工,而要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將微信公眾平臺打造成融原創性、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的平臺。此外,輔導員也可在內容上打造屬于自己個人的特別欄目,成為學生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3.調研反饋,需求為導。
不論是何種教育方式和手段,都必須“因材施教”、“對癥下藥”。通過微信公眾平臺自身的閱讀量統計、點贊功能,甚至開展專門的問卷調查等方式調查學生對微信公眾平臺形式和內容的意見和建議,關注學生的實際需要,以需求為導向改進工作方式,調整工作內容。且學生的需求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年級、年齡的學生需求不同,同一學生隨著閱歷的增長需求也發生改變,因而應開展周期性的調研反饋,不斷滿足學生的需要。
4.打造品牌,責任為重。
若要增強微信公眾平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響力,提升輔導員工作的針對性、時效性和有效性,在創新內容、調研反饋的基礎上,應當確立微信公眾平臺的品牌,使其成為具有鮮明特色、卓越成效的教育育人媒介。因此,輔導員必須具有高度熱情、耐心細致、與時俱進、持之以恒等特質,而這一切的基礎就是責任。
綜上所述,微信公眾平臺在高校輔導員的工作中能夠發揮巨大的作用,輔導員應把握其特點,發揮其優勢,克服其不足,凝練其內容,建立其品牌,融溝通、宣傳、教育、引領、服務于一體,更好地做好新媒體時代的學生思想政治工作。
[1]兩部門召開網絡經驗交流會強調推動網絡育人[EB/OL].人民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122/c1001-2607 4719.html,2014-11-22.
[2]鄭曉娜.大學生微信使用現狀調查與分析——以全國208所高校為例[J].思想理論教育,2014(2):83-86.
[3]胡玉翠.微信環境下高校學生工作模式創新研究
[D].山東大學,2014:30.
[4]白浩,郝晶晶.微信公眾平臺在高校教育領域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3(4):78-81.
[5]習近平.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報,2013-08-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