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榮
(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機械工程系,安徽 蕪湖241000)
高校留守青年心理問題研究
田榮
(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機械工程系,安徽 蕪湖241000)
部分大學生來自農村和普通城市居民家庭,從年齡比較小的時候直至進入大學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既有普通大學生的心理共性,更有特殊性。因此聯系高校留守青年實際,分析研究高校留守青年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從加強對高校留守青年的心理關注,建立其發展檔案和完善其社會支持系統等方面探討預防高校留守青年心理問題的策略,有利于促進高校青年的健康全面發展,有利于高校心理工作的有效展開及和諧校園的創建。
高校留守青年 心理問題 預防策略
在從事的幾年心理健康工作之中,接觸到很多心理咨詢的案例,涉及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與學生關系不和諧,尤其是宿舍室友關系問題、班級團隊融入問題,甚至是與父母關系緊張問題前來咨詢的學生不占少數。存在這些心理困擾的學生多數是仍處在留守階段的大學生,他們長期與父母分離,往往一年只有一兩次見面的機會,友情、親情觀念淡薄甚至缺乏,性格較內向,難以融入群體生活。他們能夠進入大學校園是同齡留守兒童中的較優秀的,但父母關愛的缺失可能會給他們的心理產生不良的影響,一旦進入全新的高校環境,往往感到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如何盡快地融入集體,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困惑隨之而來。一旦應對方式不當,就易引發一系列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影響到他們的生活學習,甚至出現一些心理失衡的極端行為。因此,對高校留守青年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應是高校心理工作的重點之一,是維護高校學生心身健康發展的需要,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需要。
一般認為如果父母一方或雙方離開子女的時間在半年以上,即可界定為“留守”[1]。當留守兒童通過努力考入大學后,父母仍然常年在外打工,這類大學生就被稱為高校留守青年,有學者把此類學生稱為“曾留守”大學生或“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這些學生盡管進入大學,但父母仍然常年在外打工,與他們的聯系仍然少之又少,情感紐帶仍然很脆弱,加之他們的心智還沒有完全成熟,人格仍在健全之中。基于這點,把仍處在這種境遇的高校學生界定為高校留守青年。
心理問題有時也被稱之為心理失衡,從程度上可以分為三類:發展性心理問題、適應性心理問題與障礙性心理問題[2]。通常表現為人際關系不適應、自我價值感喪失、心理防御意識過強等。在心理咨詢的工作過程中,曾接觸過一名來自農村家庭的女生,至今仍記得她痛哭不止的情形。她的父母在她和弟弟都很小的時候就外出打工,每年過年的時候能夠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幾天。在上大學之前,一直在農村邊上學邊照顧弟弟,與她住得比較近的叔叔對她們姐弟倆很冷淡,很少過來幫忙。給她留下最深痛苦的事情,是有一天晚上發現自己家喂的豬不見了,她去尋求叔叔的幫忙,結果不但沒有求得幫助,反倒挨了一頓罵。她只好一個打著電筒找,那種害怕和無助深深地烙進她的心靈深處。在進入大學之前,由于學業上的壓力和照顧弟弟的重任,使她沒有過多的時間考慮自己糟糕的處境。但進入大學之后,經常晚上有一種莫名的恐懼讓她睡不著覺,即便是睡著了,也會在痛哭中醒來。更不愿意和室友一起參加活動,甚至走路也是孤零零的一個人。她不相信任何人,排斥人際交往,總覺得別人會用異樣的眼光看她,瞧不起她,更不愿意接受同學或老師們給她的任何的關愛和幫助。這是一個相比較極端的一個案例,不得不引起我們對高校留守青年心理健康問題的深刻反思和高度重視。
高校留守青年因一直缺少父母的關愛,缺乏完整和諧的家庭教育氛圍,造成部分高校留守青年性格孤僻,人際交往能力弱,遇到問題往往悶在心里,不愿向同學、老師傾訴,人際關系敏感甚至敵對,很長時間很難融入班級宿舍集體中。另外,他們大多來自農村,家庭生活狀況往往并不優越。隨著大學生活中交往范圍的不斷擴大,交往方式的不斷更新,交友方面的費用不斷上升,加之各種技能考試等其他方面的花費,導致他們的經濟壓力逐漸增大。這種不斷增大的經濟壓力無形中會促成自卑心理的產生,總覺得別人看不起自己,從而表現為不合群,不愿和朋友交往,甚至會把真誠的友誼看做是對自己的憐憫,從而在面對同學、老師的真誠關愛的時候,仍然會選擇懷疑,甚至是逃避。因此我們不僅要關注高校留守青年長期與父母分離的生活狀態,更要關注這種生活狀態下的精神層面的問題。
但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方面的咨詢、教育、活動等很少有專門為高校留守青年而展開的,盡管這一群體心理的特殊性已經引起了部分一線學管工作者的關注,但是這種靜態的關注是遠遠不夠的,要積極主動地適時引導他們的心理成長和發展,為他們適應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提供更多的服務。采取各種有效的方法提高他們的適應環境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情緒的自我調控能力,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個性品質,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則更強調心理教育、輔導、咨詢技巧的運用。
(一)加強對高校留守青年的心理關注,建立其發展檔案。
首先,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功能,大力發揮網絡的作用,通過微信微博對心理知識、心理咨詢途徑進行廣泛宣傳,使高校留守青年自覺學習自我調節心理情緒的合理方法。在利用新媒體的同時,仍然高度重視傳統媒體的力量,通過校園廣播、報紙雜志、展板櫥窗橫幅等傳統形式對心理學的基本常識進行普及,使高校留守青年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通過多種渠道了解心理求助的方式方法。
其次,建立專門的高校留守青年發展檔案,詳細記錄他們的心理成長過程,并隨時更新檔案資料,實施動態跟蹤服務。構建院心理中心、系部二級心理輔導、班級心理信息員三級心理服務網絡,暢通信息渠道,及時發現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對高校留守青年做到分類指導和重點關注幫扶,定期對其開展心理咨詢和個別輔導,了解思想狀況,幫助解決生活學習中存在的實際困難。在從事多年的心理工作過程中發現有部分高校留守青年思想相對比較成熟,外在表現得比較獨立,體諒父母在外打工的艱辛,在校表現比較優異,對于這樣優秀的典型應及時給予充分的肯定、廣泛的宣傳,讓他們在高校留守青年中發揮榜樣的力量。
(二)完善高校留守青年的社會支持系統。
社會支持系統通常是指來自社會各方面包括父母、親戚、朋友等給予個體的精神或物質上的幫助和支持的系統[3],它能夠使個體長期處于和諧的心理狀態和優良的生活之中。因此,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在解決高校留守青年心理健康問題方面將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應營造寬松的校園環境、和諧的班集體氛圍,鼓勵并組織他們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和校園社團活動,以充實課余生活,增加他們接觸社會的機會。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鍛煉自己,展示自己,學會團結協作、互幫互助,學會與人相處、與人交往;在助人自助中感受來自社會、學校、老師和同學們的關愛,從而有效消除潛藏在內心深處那種自卑和孤獨,尤其要處理好、服務好在假期尤其是在寒暑假留校的留守青年生活和學習問題。這段時間對他們來說是最孤獨、無助、百無聊賴的,因此高校要為他們組織開展各類豐富的假日活動,盡可能全天候地開放閱覽室、圖書館、體育館,尤其是心理咨詢室等各類館場,讓他們度過充實、有意義的假期生活。
其次,學校在高度關注高校留守青年的同時,應加強與他們父母的聯系。家庭是他們獲得客觀支持的第一場所,父母的關愛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因素[4]。一線輔導員與班主任應不定期地通過電話、信件、網絡等形式與家長保持長期的交流聯系,及時反饋學生在校期間的表現和可能存在的問題。善意提醒家長除了滿足孩子物質方面的需求之外,還應與孩子經常性地進行情感交流,更多地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
通過社會、學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形成相互配合、共同服務的局面,逐步完善高校留守青年的社會支持系統。
教育部印發的 《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留守青年是高校中相對比較弱勢、比較敏感的群體,應引起高校的足夠重視,給予足夠的關懷和愛護,促進個體的健康全面發展,以及學校乃至社會的和諧穩定。
[1]李芳.地方高校留守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及對策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20).
[2]劉曉明,王麗榮.我國學校心理咨詢的發展方向[J].中國教育學刊,2000(4).
[3]劉志芬.社會支持的研究綜述[J].文教資料,2011(30).
[4]熊翔宇.高校“留守大學生”心理問題及預防對策[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14(1).
本文系安徽省省級質量工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項目《高校輔導員集體效能感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13szxm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