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文琴
(隴西縣崇文小學,甘肅 隴西748100)
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問題與對策初探
鮮文琴
(隴西縣崇文小學,甘肅 隴西748100)
小學思想品德教育是對小學生進行社會生活常識、政治法律常識、日常行為規范或社會公德等方面的教育,是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的內容。文章指出了目前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并提出了針對性的改進對策。
小學思想品德教育 養成教育 問題 對策
小學思想品德教育是我國小學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自1981年在小學開設思想品德課程,并一直受到國家與學校的高度重視,《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三十六條明確規定,學校應當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學之中,開展與學生年齡相適應的社會實踐活動,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體系,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
現今的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在學科上分為 《品德與生活》和《品德與社會》。1-2年級為一階段,3-6年級為一階段,二者相輔相成,承上啟下,在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并在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必須看到,目前的小學思想品德教育還存在諸多方面的不足和問題,嚴重影響了德育教育的實施,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1.1重視程度不夠,貫徹落實難。
小學思想品德教育是對小學生進行社會生活常識、政治法律常識、日常行為規范和社會公德等方面的教育,是小學生成長過程中必須汲取的精神營養,也是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了的內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德育教育并沒有得到應有重視。突出的表現是:一些學校對思想品德教育有安排,沒落實,把它放在了可有可無的位置;一些學校存在口號多、宣傳多而實際行動少,教學形式多而教學內容少等現象;一些學校對素質教育的認識存在偏差,重視學生的身體素質,而對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重視不夠,使得素質教育存在簡單化、片面化與形式化的問題。同時,在當前教育體制下,受社會形勢、升學率學生家長等因素影響,許多學校把應試教育放在了首要位置,重“智”輕“德”,嚴重忽視與應試教育和升學率關系不大的思想品德課程,認為思想品德課程是副課,隨意擠占思想品德課課堂和時間,從而一定程度上剝奪了小學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權利。
1.2忽視學生個體需求,違背少年兒童發展規律。
一方面,小學階段是小學生長身體、學知識、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時期,這個階段,他們的學習模仿能力很強,絕大部分學生具有積極的進取心和求知欲,自尊心很強。另一方面,每個小學生的個性差別也比較大,其學習能力、接受能力和行為習慣上的差距往往較為明顯。但許多教師在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對小學生的這種行為特征和個體差異注意不夠,仍然采取大眾化、灌輸式與填鴨式的傳統教學方法,很少開展差異化教學,不僅忽視了學生的精神自由及主體性,而且違背了開設思想品德課的初衷與原則,會對小學生自主性、創造性及天性的正常發展產生不利影響,使之很難自覺接受德育教育。
1.3課程設置不夠完善,教學方法缺乏創新。
首先,由于一些小學對思想品德課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因此在思想品德課程的設置上,從師資力量的配備到課程課時的安排上,都與其他課程存在較大差距。比較極端的事例是,一些學校經常出現語文課、數學課老師以各種理由占用思想品德課課時,以加快其授課進度、強化應試教育的現象。還有一些學校將思想品德課安排在下午的最后一節,而這個時間往往是小學生學習精力不足的時間,因此其學習積極性和參與熱情必然受到一定影響,學習效果也就不會很好。
其次,一部分思想品德課任課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比較注重抽象化的思想品德理論的傳授,而忽略了課改綱要,也忽視了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及接受程度和內化效果,使思想品德課教學成效受到一定影響。一些教師在教學方法上也多以傳統模式進行思想品德教學,使得小學生一直處于被動接受位置,缺乏對小學生進行引導、啟發,過多地壓制了小學生對思想品德課堂所產生的疑問與質疑等,不但沒有從思想根源上引導、幫助學生,反而容易引發小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的抵制、反感情緒,影響思想品德教育的實效性與針對性。
1.4利用社會資源不夠,家庭、學校、社區、社會四者有機整合不足。
我國是個人口多、地域廣闊的多民族國家,歷史文化十分悠久,因此,在思想品德教育的過程中可資利用的歷史文化資源和社會資源很多,差異化現象也比較普遍。而我們很多思想品德課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對這些資源和差異的重視程度不夠,沒有將之很好地運用到思想品德教育中,也沒有向學生展示這些差異性,從而使得德育教育脫離實際、無的放矢,不能使學生產生正確的民族觀、歷史觀和國家觀念。
同時,思想品德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會在家庭、學校、社區和社會的不同環境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家庭、學校、社區及社會這四個相關因素對小學生良好品德、行為習慣的養成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常常不能很好地將這四種環境或者說四種相關因素考慮進來、結合起來,造成思想品德教育脫離實際,與現實社會脫節,從而不能對學生進行全面系統的德育教育,嚴重影響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2.1思想品德教育要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小學生。
人的思想品德源于社會生活,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才能表現出來。小學生對世界的認識首先是從其面對的日常生活開始的,他們通過對日常生活中所面對的人和事的思考,形成對與錯、好與壞、善與惡的認識與判斷,進而形成正確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因此,緊貼生活、緊貼社會實際構建思想品德的大課堂,是深化思想品德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小學思想品德教育要針對小學生日常生活中接觸的各種事情隨時隨地進行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滲透到小學生的言談舉止、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使他們從小就萌發愛家鄉、愛祖國、愛集體、愛勞動的情感,培養他們誠實、勇敢、講禮貌、守紀律等良好品德及活潑開朗的性格,真正地為他們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思想品德教育又要適應未成年人身心成長的特點和接受能力,從他們的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出發,深入淺出,寓教于樂,循序漸進。要多用鮮活通俗的語言,多用生動典型的事例,多用喜聞樂見的形式,多用疏導的方法、參與的方法、討論的方法,進一步增強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
2.2構建完整的德育體系,形成學校教育與社會家庭教育的合力。
學校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但家庭和社會對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也有重要影響,因為德育的成果很大程度上要靠個體用自覺的實踐最終落實和完成。首先,家庭是孩子接觸的第一個環境,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位老師,因此,家庭教育是孩子人格成長的搖籃,父母的言傳身教,他們的人格因素尤其是誠實、進取、勤奮、吃苦耐勞等優良品質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意義重大。同時,家庭教育既是啟蒙教育,又是終身教育,如果沒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則思想品德教育將大打折扣。其次,小學思想品德教育不應只是局限于課堂和校園內部,而應該讓小學生走出校門、走出家門、走向社會。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多參與合適的社會活動,比如,參與環?;顒?,參與小區的幫老、助老活動等,讓他們體驗、感受在社會生活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實踐中體驗社會、觀察社會,并對思想品德教育內容加以探究。
2.3從規范行為習慣做起,注重養成教育。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在小學階段養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和規范非常穩固,甚至會使其終生受用。如果能夠長期對學生進行嚴格訓練,就會在頭腦中建立起一系列條件反射,形成道德行為上的高層次定型,即反復的行為實踐會使學生形成一種行為定勢。因此,從規范行為習慣入手,注重養成教育,是小學階段的一個重要任務。所謂養成教育,就是從行為訓練入手,綜合多種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從而達到其最終的目的——養成良好的習慣。正如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所言:“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别B成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習慣的教育,好習慣讓人受益終身,因此養成教育是管一輩子的教育。所以,小學德育教育不僅僅是上好思想品德課,更重要的是,要在小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活中都重視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注重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要使所有小學老師和家長一起努力,全面實施校內外的養成教育,通過養成內在不斷自我更新的習慣,把學生從低級的學習行為習慣中解放出來,從而引導、激勵學生主動學習,最終實現教育的終極——不教而教。同時,要從孕育良好的品質與道德行為入手,健全人格,協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識,培養平和穩定的心理狀態。
2.4以活動為載體,實施開放式教學,構建新型的思想品德課教學模式。
新的時期,我們必須從社會發展和兒童身心發育的現實出發,全面改革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構建開放式教學模式,以學生自主為前提,以活動為載體,實施教育性、探索性與創造性的開放的教學形式,從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思索、主動操作與自主活動,促進學生認知、情感、個性的全面和諧發展,把思想品德課教學從基本封閉的狀態轉入較為開放的狀態。要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變革知識客體的能力以及建立新型的生活觀的能力;要發展學生自己的自立性、創造性,形成參與、合作與競爭的意識,鍛煉其應變能力;要通過活動促進學生獨立人格的發展,強調和突出未來社會對人素質的綜合性、全面性要求,以生動活潑的形式為學生提供多種教育渠道,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總之,我們要以轉變教育觀念為前提,以更新教育方式為手段,從教育的實施機制、教學內容的創新、課外實踐活動的開展及營造全社會的文明氛圍入手,全面加強小學思想品德教育,不但要讓小學生學好知識,而且要讓小學生學習做人,使之健康成長,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1]牛慧麗.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方法淺探[J].學周刊,2014(02):25.
[2]王亞琳.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的生活化路徑[J].華夏教師,2013(03):91-92.
[3]康海寧等.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反思[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02):108-111.
[4]張虎杰等.養成教育在小學教育階段的作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3(4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