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月娥
(寧德二中,福建 寧德352112)
融鄉土資源于歷史課堂教學
鄭月娥
(寧德二中,福建 寧德352112)
摘要:21世紀的中國,正處于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及國內社會改革縱深發展期,培養新一代具備有參與全球競爭的思維和創新力的中國夢接班人,堅定不移地發揚和保持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必要的。鄉土資源是中華民族自信的源泉,鄉土資源要依據當地和學校優勢,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是很關鍵的。融鄉土資源于歷史課堂教學,一方面能讓學生積極參與歷史課堂,激發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興趣;另一方面還能培養學生愛家、愛國的情感。
關鍵詞:融;鄉土資源;歷史課堂教學
跨入21世紀的中國正處于關鍵發展期,面對國際風云變幻的復雜環境(如日本右翼分子的囂張等歷史遺留問題),中國內部社會改革的縱深發展期,發揚和保持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培養學生愛家愛國之熱情是必要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歷史課程的實施中,教師要強化歷史課程資源意識,因地制宜地開發和有效利用各種課程資源。”[1]《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也明確指出:“鼓勵和提倡不同地區和學校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利用和開發歷史課程資源”。[2]歷史教師應該要找出鄉土資源與歷史知識的關聯點,以關聯點為突破口,引導學生通過收集、整理、歸納、綜合等方法,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主動性,激發學生探究歷史的興趣和開闊學生的視野,更好地認識自己的家鄉,增強他們的民族自信心,達到培養學生愛家愛國之熱情。
雖然教育界認可融鄉土資源于歷史課堂教學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陶冶學生人文素養等,但是在歷史教學實施過程中卻未能真正地被廣泛利用。現謹從融鄉土資源于歷史課堂教學的必要性和主要方法方面展開論述。
所謂鄉土資源即在“人”和“地方”之間還涵蓋著人在特定的地域范圍內發生的故事以及為人為事所遺留下來的情和理。[3]可謂是當地學生較為熟悉的內容,它比其他課程資源更具有直觀性。現例舉教學過程中的案例來論述。
案例一,在講授“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知識點時,我通過以下三步驟引導學生探究。
首先,通過創設一系列情境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民族資本是怎樣產生的呢?”學生通過小組探討,歸納了許多點原因。利用其中一個小組從洋務運動影響方面切入的這一角度,聯系當時社會的狀況分析:受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在清朝內外交困的情況下,洋務派主張中體西用,先后創辦了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目的是實現“師夷長技以自強”。此舉可謂是清朝統治者“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真實寫照。在洋務運動的誘導及其他因素共同作用下,于19世紀60、70年代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產生了。通過以上教學活動,學生了解了鴉片戰爭后,中國近代經濟結構的變動和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
其次,為了培養學生探究歷史的學習能力,我不拘泥于教材內容,又創設另一個情境問題:“洋務運動期間,地方代表左宗棠在福建福州馬尾開辦的中國近代最重要的軍艦生產基地,而且是當時遠東第一造船廠的廠名是什么呢?”學生們立即回答:“福州船政局”。教師進而補充,它是清政府設備最齊全的一個船舶制造廠。接著,教師有意識地把學生注意力引到蕉城。用媒體展示情境思考題:(1)蕉城區在古代就有很出名的造船廠是在哪里呢?在此遺址處當前發展成什么樣?(2)此地目前在建大型鋼鐵廠,它將會給蕉城帶來怎樣的影響?同學可以通過網上收集資料(漳灣本地的同學利用周末去實地探訪、錄像或拍照),然后寫成小論文或體會。
最后,從學生的習作中,看到學生通過調查、上網收集等多種途徑得到漳灣遺址在古代和當前發展狀況的資料。他們在整理資料過程中了解到的知識有:漳灣鎮的“福船”是世界四大古船之一,其制造技術在古代就處于世界前列。時至今日,依然傳承著迄今有650多年的“福船”首創水密隔倉之古老技術,這在當今是十分罕見的。2008年這項技術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11月入選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學生從負責人那兒了解到蕉城漳灣造船廠現要重振旗鼓,再現曾經輝煌,有到過遺址參觀的學生,增強了他們直觀的歷史感受,寫出來的體會也特別深刻。
通過“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知識點為引子,把課堂知識與直觀的鄉土資源有效結合,激發學生對蕉城歷史探究的興趣,也提升了他們對歷史學科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明確從古至今蕉城制造業變化的歷程。學生既了解了蕉城的歷史,又陶冶了學生愛家、愛國的高尚情操。其實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能長期堅持有意識地滲透鄉土資源于歷史課堂教學,是有利于提高學生從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從歷史信息的分析、綜合、歸納等認知活動中培養其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案例二,在講授中國共產黨誕生等知識點時,引導學生先理清教材基本知識(大會時間、主要綱領的內容、重要意義等)。梳理好知識點后,以在寧德(蕉城)第一個創建共產黨隊伍的鄭長璋、蔡澤瑺作為連接點把教材知識與鄉土知識融會貫通。[5]教師介紹:1926年12月,寧德(蕉城)縣級兩個共產黨員鄭長璋、蔡澤瑺(上海念書)受北京黨組織的派遣,回福建工作。1927 年1月,鄭長璋成立了國民黨寧德(蕉城)縣黨部籌備處并擔任籌備處主任。隨后,鄭長璋以國民黨縣黨部籌備處的名義開展工作。寧德共產黨員或國民黨左派積極宣傳三民主義,擁護“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打倒帝國主義、土豪劣紳、貪官酷吏、封建軍閥,廢除苛捐雜稅,提倡婚姻自由等革命內容,開闊了人們的眼界。后來福州“四二”反革命事變,閩東國民黨右派上臺,鄭長璋被捕殺,共產黨員和國民黨左派被迫離開。1930年,中共黨的工作被迫向寧德(蕉城)縣發展。1931年3月25日,寧德(蕉城)縣建立了團委,并對蕉城早期對黨有貢獻的共產黨員進行介紹(如葉飛、顏阿蘭、蔡威、范式人等)。此時,我在展示臺上布置了一個課后任務:請同學通過多種途徑獲取顏阿蘭的參考資料,用自己的語言介紹革命烈士顏阿蘭。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通過生動的鄉土資源地穿插講述,一方面讓學生了解到我區曾經發生過的重大事件;另一方面也讓學生感染先輩愛家愛國之熱情。借助鄉土資源的學習,既了解家鄉的歷史,還運用以小見大地分析方法和從局部歷史放大到整體歷史的方法來學習歷史,進一步了解中國國情,激發他們對國家和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有利于弘揚和培育他們的民族精神,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
“歷史”既是過去的,又是現在的,更是將來的。古代書生基本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他們是封建科舉制度的產物;在素質教育的今日,學生應該要“聲聲入耳,事事關心”。充分利用當地的有效鄉土資源,通過實地考察等方式學好歷史,以史為鑒。
案例三:我設置情境問題——收集古代蕉城值得我們自豪的事例有哪些?我把學生收集的資料大體歸納成如下幾個方面:(1)特產方面:介紹“天山綠茶”。“天山綠茶”(前身是支提茶)蜚聲海內外。據《唐書地理》稱:公元940-945年,中天山(今蕉城區)已是“蠟面”貢茶的產地。那時天山產團茶、餅茶、乳茶、龍團茶。元明生產的茶葉,主要用途是供作禮品和祭祀品。清后期由于三都海上交通發達,天山茶區采制的大量綠茶和以天山綠茶為原料窨制的茉莉花茶輸出國內外,供不應求。(2)商業方面:霍童商業交流在古代就相當發達。早在宋代,“霍童津”就曾設有官市,市中設巡欄一名,報貨物稅。清代縣志載:“十二都街市在霍童司署前(舊志《津梁》所載霍童津是也),列肆二百余耳。”元廢,明朝洪武年間復設稅課務所。清代乾隆年間,增設霍童司署,衙役12名。(在今海濱路66號,有一方刻著“霍童埠頭”字的古碑。)還介紹蕉城人曾“貿易江浙”,商人們在江浙廣泛建立會館,嘉慶二年,鴻成大商號為同鄉做生意的需要,在浙江籌建三山會館。(3)主要港口和對外貿易方面。境外貿易更多依托優良港口,尤其是三都澳。到明代前期,寧德縣(蕉城)三都是重要商港財貨,1452年(明景泰三年),在三都港設河泊所。1522年-1566年(明嘉靖年間)在這里開辟了漕運航線。到清代,區域市場逐漸形成,各地區商品交換更加活躍。[6]1684年,在此設立了稅務總口,轄9個口岸,閩東一帶貨物常在這個港口集結運往日本等國。1899年,設立福海關,三都澳正式設立為商埠。英、美、日、德、俄等13個國家的21家公司在這里有洋行,清政府也開設了多家輪船公司、銀行分行、保險公司和錢莊的辦事機構。廣東、浙江、江蘇等地的商人在三都澳先后開辦了36家工商企業。三都澳成為福建除福州、廈門之外的第三大港。通過以上資料地了解,學生認識了蕉城和霍童的古代商業以及古代蕉城人民為家鄉人的生存和進步所做貢獻的史實,增強他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后來補充介紹了蕉城的由來,據99年版《寧德志》介紹蕉城名稱由來是明朝嘉慶年間倭寇兩次攻破蕉城(寧德)縣城,人口所剩無幾。[4]戚繼光平定橫嶼倭寇后,新縣令林芳重修城墻,與眾人登鶴嶺,觀城池狀是芭蕉葉,故名蕉城。可以看出自古以來日本就一直注視著中國的領土,對當前日本右翼崛起的野心應該保持警惕,以此來增強學生的憂患意識,逐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從而使他們樹立為祖國現代化建設和人類的進步事業做貢獻的崇高理想。
以上所介紹的地名是學生熟悉的甚至是學生的居住地;還有許多人和事及蘊涵歷史內容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也是學生大體熟悉的,它們是蘊含在學生的心中。
鄉土資源是貼近學生的生活,其內容是相當廣泛的,歷史教師應該要科學地利用鄉土資源。例如霍童是有許多革命傳統教育基地(霍童文昌閣、支提山革命教育基地、霍童坑頭村等)、家鄉歷史名人之非凡經歷、生動感人之事跡以及其表現出來的民族精神和科學精神,無不是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素材(霍童名人有政治家黃鞠、民間教育家黃以褒、畫家潘珂、革命家顏阿蘭等人)。[7]鄉土資源有直觀性、地域性優勢,不僅為學生實踐能力與科學精神地養成創設較大的發展空間,而且還有利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習慣地養成。因此,鄉土資源既能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開闊學生的視野,同時也有利于促進歷史學科和其他學科知識間的相互滲透與聯系,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對于歷史的學習,從培養學生熱愛自己的家鄉開始,是最為具體和實在的。愛國教育僅憑教材中現有的知識,對于學生來說太疏遠了,而從最貼近學生生活的鄉土資源著手培養學生之愛國情感地升華會顯得更真實、更具體,因為鄉土資源構成的家鄉史是祖國歷史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熱愛自己的家鄉必能熱愛自己的祖國。從第一、第二大點的案例分析中可知,通過對鄉土資源地調查、訪問、歸納、整理,學生的綜合素質必能逐步提高。對于他們來說還是一項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它讓學生在全面參與的過程中,獲得自我情感地體驗和升華。如在“霍童的開發大家談”探究課中,學生對于“霍童文物的搶救及保護”、“環境問題的治理”、“公民道德意識的養成”、“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等社會問題都踴躍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可見歷史教學并不只是單純地探究課本知識,它可以依托鄉土資源,把現實與課堂結合,開闊學生的視野,全面落實歷史課程目標,盡力發揮歷史課程獨到的教育功能,加強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熏陶,促進學生形成科學的歷史觀和健全的人格。
前面重點論述了融鄉土資源于歷史課堂教學的必要性,現我依據歷史課堂教學的實踐過程歸納總結利用鄉土資源優化歷史課堂教學的主要方法。
(一)融鄉土資源于歷史教材
教師應先領會歷史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例如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要求。教師要海量選擇本地鄉土資源與歷史教材有交叉的知識點,深刻解讀領會鄉土資源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的內涵,在課堂教學中適時利用鄉土資源濃厚地方文化情愫所具有的親切感和認同感,讓學生產生對地方文化遺產的自豪感,以達到教學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地實現。
(二)鄉土資源與歷史課外實踐結合
教師制定課題,引導學生結合地域景點實地實踐。首先教師要先多走訪、了解當地鄉土資源的實踐基地,制定好歷史課外實踐活動內容計劃,在相應的時間段帶領學生到當地歷史遺址走訪、實踐,讓學生在探索實踐中獲得親身體驗。并用歷史辯證的觀點來分析歷史與現實的問題,達到歷史理解力地培養。
(三)鄉土資源與校本課程開發結合
有條件的學校,直接利用校本課程在相應的課程中完成相關教學。例如歷史教學涵蓋面比較廣,可以是地方發展的歷史,家鄉的風俗習慣,家鄉的歷史名人,家鄉的旅游資源,家鄉的大事件等等。
(四)鄉土資源與歷史學習網站等相結合
例如教師制定歷史相關主題,引導學生上網或圖書館查找資料。然后把這些資料進行分門別類組合,可以由教師,也可以由學生自己建立關于家鄉歷史的學習網站。或者可以定期制定相關課題,通過小論文、宣傳文章、攝影等比賽方式完成,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并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綜上所述,可見融鄉土資源于歷史課堂教學,一方面能讓學生積極參與歷史課堂,激發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興趣,在探究歷史問題的過程中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提高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還能培養學生愛家、愛國的情感。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第四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阮建東.民國寧德[M].寧德:政協寧德市蕉城區委員會,2011.
[4]寧德市志·寧德地區志[M].寧德:福建省寧德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1998.
[5]葉明祥,阮大倫.顏阿蘭烈士傳略[J].寧德文史資料,1984 (6):49-58.
[6]倪國振.閩東革命根據地史大事年表[M].寧德:中共福建省寧德地委黨史辦公室,1984.
[7]顏永崇.洞天遺事捃摭[J].寧德文史資料,1984(9):85-98.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09(2015)04-0102-04
收稿日期:2014-11-24
作者簡介:鄭月娥(1973-),女,漢族,中學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學歷史教學。
The Integration of Local Resources in the History Classroom Teaching
ZHENG Yue’e
(No.2 Middle School of Ningde,Ningde,Fujian 352112)
Abstract:In the 21st century,China is in a complicated and changeabl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nd in the deep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social reforms.In order to cultivate a new qualified gener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successors with thought and creativity of participating in global competitions,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unswervingly keep and carry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Local resources are the self-confident source of Chinese people,so it is very critical for us to develop and use them based on the local traditional conditions and the combination with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of our school.Local resources in history teaching,on the one hand,can let the studen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history class and stimulate their interest in exploring historical problems.On the other hand,they can cultivate students’family-loving and patriotic emotions.
Key words:integration;local resources;history classroom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