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娟
(酒泉市實驗小學,甘肅 酒泉 735000)
如何使用教材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陳麗娟
(酒泉市實驗小學,甘肅 酒泉 735000)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它不是教學的全部內容,我們不能受教材的限制,唯教材是用。要樹立正確的教材觀,積極審視教材,用好教材這個例子,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想象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材 用好 培養 語文能力
曾幾何時,教材已經成了教師和學生的“生命”,教師無教材無法教,學生無教材無法學;曾幾何時,“吃透大綱,吃透教材”成了領導的口頭禪,也成了教師一篇篇總結中的重要成績,仿佛吃透了教材,便是萬事大吉,便可以高枕無憂;曾幾何時,學好課文,背熟課文,就可以考出好成績已經成為學生深信不疑的真理。可事實呢?學生思維死板,缺乏自主思考判斷力,更談不上有什么語文素養。語文老師往往書不離手,小到一個字、一個詞,大到一個重點句子的揣摩、文章整體的把握……都不會跑出教材范圍。這一切都與唯教材是用、唯教材為重密切相關,這一切都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貧乏是語文能力的致命傷。所以,我們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千萬不要受教材的限制。我們要站在另外一個高度,把教材當做一個“例子”,積極審視教材,用好這個例子;敢于加工教材,超越這個例子;大膽自選教材,走出這個例子。
葉圣陶先生不是說知識是教不盡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須不斷地、用心地使用才能得心應手,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舉一反三,才能練成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能。葉老的意思是“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換個說法,“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因此,教師只能把教材當做例子,朝著促使學生“反三”這個目標精要地“講”,務必啟發學生的能動性,讓學生從這些例子中學會方法,引導他們盡可能探索。下面簡要談談如何使用教材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聰明的頭腦、高潔的情操、審美能力的提高都是由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不斷思考而形成的。我們學習語文的目的是什么?除了理解內容、學習表達以外,重中之重應該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如果我們只讓學生學習幾本語文教材,把他們禁錮在教材這個例子之中,他們的語文能力要達到多強是不可能的。能力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經過長期自我訓練逐步形成。由此可見,閱讀能力的形成光靠老師講,沒有效果;光靠學生自習,效果不大;教師的指導、點撥,學生的實踐,兩者缺一不可。而教材經過專家的精挑細選,都是培養閱讀能力的絕好材料。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實踐閱讀的機會,對難點和重點只做適當點撥,適時教給學生一些閱讀方法和技巧,鼓勵學生把掌握的閱讀方法運用于課外閱讀。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一篇課文,進而掌握讀這類文章的學習方法,然后運用這種方法獨立閱讀同類型文章,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舉一反三”。如教學描寫美好景物、美好事物的課文時,應首先重視指導學生抓住文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語句進行朗讀指導,然后讓學生品味語言美,熟讀成誦體會美,以達到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又如教學描寫人物事跡、刻畫人物形象的課文時,應重視引導學生抓住人物外貌描寫的語句進行朗讀指導,特別是表現主人公思想品質的語句,要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既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又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所以唯有從教材這個例子中學會閱讀方法與能力,學生才能有“鑰匙”打開真正的語文之門,培養出真正的語文素養。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無邊的。小學生思維活躍,富于想象,但他們豐富的想象力不是與生俱來的。想象力的形成和發展依賴于社會生活實踐,是建立在大量感性材料基礎之上的。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利用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想方設法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儲存豐富的表象,使想象成為有水之源。
教材中形象直觀的版面設計、豐富多彩的畫面很受學生的喜愛。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多種手段,最大限度發揮教材這種優勢,變靜為動,置學生于真實生動的情境中,多方位地感受,從而激發學生的想象。如一年級語文第二冊《春天的手》一課,詩歌給學生描繪出一幅春天的美景,學生對春天并不陌生,但對春天的理解往往停留于草綠了,小樹發芽了等一些植物的變化上;對于動物、人的一些變化缺乏認識,想象得不到有效激發。教學中,教師利用聲像并茂的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全方位展示絢麗多彩的春景:在《春天在哪里》的樂曲聲中,在富有感情的朗誦聲中,出現春意盎然的動畫——柔和的輕風,嫩嫩的小草,抽芽的枝葉,飛翔的小鳥,潺潺的流水,嬉戲的小朋友……在這充滿活力的春景下,學生通過感官形象地認識到春天不僅給花草樹木帶來活力,而且給大自然帶來活力。隨之,想象也富有了活力。“走進春天,你有什么新發現?”學生回答奇妙:“河水嘩嘩地流著,它聽見青蛙媽媽對小青蛙說:‘春天來了,該起床了。’小燕子邊飛邊對媽媽說:‘今年我也學習蓋房子’”……學生像小鳥一樣,張開想象的翅膀,盡情地感受美、發現美……所以教師應充分意識到我們的教學要以生為本,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主旨,靈活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牽引學生的心靈沉浮于字里行間,讓學生的心靈浸染著墨韻書香,讓美文啟迪學生的智慧,滋補其精神,給予他們創造的空間,放飛他們想象的翅膀,讓他們盡情翱翔于思維的天地之中。
口語交際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語文教師正確把握“口語交際”目標和內容,研究“口語交際”的教學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義不容辭的職責。《語文標準》明確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在具體口語交際情境中,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往的素養。”小學生應當“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但在實際教學中往往有些教師不夠重視。那么,如何利用語文教材,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呢?
小學語文教材為我們對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提供了較廣泛的內容和多種交際形式,因此,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利用好教材內容進行拓展、創造,有意識地創設多種多樣的情境,開展口語交際活動,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例如:教學口語交際課《講述我家的故事》時,以人物對話形式,先請幾個學生各自介紹自己家的樂事、趣事、喜事等,可以通過自己練說、同桌互說、四人小組說互相介紹等形式進行自主口語實踐,再選代表上臺表演,介紹時要求學生聲音響亮、有禮貌地說完整的話。通過多種形式訓練,學生紛紛舉起了小手,爭先恐后想說出家里的故事。上臺表演的學生都能暢所欲言,說得既準確又流利,這時教師及時給予學生高度評價和鼓勵,從而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可以說占據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但常常是語文教師最費力又最難取得收效的一個環節。傳統作文教學主要是通過大量寫作訓練和評講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課堂教學輔導無明確的作文教學目標,所以學生在寫作方面感到很迷惑,找不到快速提高寫作水平的“路子”。語文課本所選篇目大都是名家名篇,文質兼美,不但是分析鑒賞的例子,還是蘊藏著巨大寫作能量的,只要我們善于吸取,勤于積累,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去模仿,就能形成一定的寫作水平。高爾基說:“只有在掌握了文學技巧的條件下,才有可能賦予材料或多或少完美的藝術形式。”而多借鑒教材中的優美文段“便能于無法之中求有法,有法之后求其化”。作家如此,學生在教材中汲取一些寫作技巧的能量亦是必要的。所以,我就用教材教學生寫作文。
朱自清那篇文采飛揚的《春》,鮮活的語言為我們提供了學習的典范。你看那“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再看“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以及“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他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多么美的語言,多么富有詩情畫意。當我們誦讀時,無不被作者的情感所感染,多么想抒寫胸中的情感啊!教師抓住時機,教學生如何描寫寫景文章。先和學生一起品味朱自清先生利用這些方法的表達效果,再帶學生親自到校園觀察一草一木、一花一鳥。學著調動修辭、感官、聯想、想象、寓情于景等方法描寫。結果學生這次文章寫得棒極了。
總之,教材無非是個例子,但我們要用好這個例子,讓學生真正進入文本之中,跳出文本反觀文本,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1]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