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月琴
(江蘇省外國語學校,江蘇 蘇州 215104)
某學校對高一學生“語文課堂提問情況”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為:主動提問6.46%,偶爾提問58.06%,從沒提過35.48%。數據顯示,學生課堂上不敢、不愿、不會提問的現象比較嚴重。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和經驗,探尋造成語文教學中學生質疑能力薄弱的原因。
1.傳統的教學觀念和師生關系
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中,師生關系是:教師教學而學生被教導;教師是主體,學生是客體。人格上的平等被偷換為職業上的不平等,長此以往,學生形成被動接受的慣性。同時,“師道尊嚴”觀念根深蒂固,致使學生不敢在課堂上向老師質疑。由于擔心學生在課堂上提出一些與教學重難點無關的問題,影響教學進程,教師也不愿放手讓學生質疑。為了有效達到教學目標,教師在備課時會精心設計提問,盡管問題環環相扣,但學生只能順從教師的思路“被回答”。
2.傳統的語文評價體系束縛學生質疑能力的發展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對教學材料的理解上必然存在模糊性、混沌性、差異性。面對同一篇文章,不同個體鑒賞時會“見仁見智”。然而命題給的答案卻是唯一的,這樣的評價機制,導致學生把更多的時間用來揣摩作者的想法和命題者的意圖,忽略了對文本本身的解讀,而“質疑”文本就更成了一種“奢侈”。標準化考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考生的主動性,制約了考生思維的發展。
另外,當前的考試題型單一,幾乎全是考查學生回答問題的能力題,完全沒有考查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題,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質疑能力的提高。《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幾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因而量化和客觀化不能成為語文課程評價的主要手段。”只有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評價制度,才能有效促進學生發展。評價制度猶如指揮棒,因而改革評價制度是孕育學生質疑精神的重要前提。
1.激活課堂,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學的使命是培養有個性和獨立生命的人,學生是教學體系中的主體。“學貴有疑”,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不僅能活躍氛圍,而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自我意識和學生的存在感。
2.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學習從習以為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對未知世界始終懷有強烈的興趣和激情,敢于探異求新,走進新的學習領域,嘗試新的方法,追求思維的創新、表達的創新[1]。愛因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問題,卻是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由此可見,質疑中蘊含著創新。質疑意識推動個體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進而推動個體創造力的發展。正如蘇格拉底所言:“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的誕生。”
3.適應新時代發展的需求
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我們已進入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面對潮涌般的海量信息,我們如果不加甄別、選擇,其結果必然是被沒死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而甄別選擇的條件就是具備質疑能力,質疑能力對個體適應新時代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信息的主動建構者,這種建構不可能有其他人代替。建構主義者強調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教師應該把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2]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知識建構的主動者,教師必須轉換身份,從原先的傳遞知識的權威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同時必須意識到:教師不再是問題的唯一發現者,教學活動中質疑探索的重任也要由教師轉向學生,讓學生享有問題的發現權和開采權。
1.轉變教育理念,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
前文提到傳統教育中學生質疑精神薄弱的原因之一是對師生關系的認知偏差,因而要培養學生質疑能力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寧鴻彬老師認為:“開放式教學,關鍵是實行教學民主,提倡獨立思考,因而他向學生提出了‘三個歡迎’和‘三個允許’,即歡迎質疑,歡迎發表與教材不同的見解,歡迎發表與教師不同的看法;允許出錯,允許改正,允許保留意見。”[3]
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能給學生心理提供安全感,心理足夠安全,學生就會甩掉緊張焦慮的包袱,大膽質疑。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將傳統的“一言堂”變為“群英談”,對于學生有價值的質疑教師要充分肯定,對于低質量的質疑,也要欣賞其“敢問”精神。學生嘗到被尊重的甜頭,自然樂意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形成良性循環。
2.創設激發學生質疑的教學情景
教學情景包括物理層面和心理層面兩方面,物理層面主要指教學場地的選擇、安排、布置;心理層面主要指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心理期待和教學氛圍。教師要根據不同教學內容選擇室內室外教學,合理安排學生座位,利用多媒體營造教學氣氛,打通教學內容與學生興趣愛好之間的關聯。
3.引導學生質疑的策略
(1)于矛盾處引導學生質疑
文本語言在表意上往往有前后矛盾之處,閱讀教學中,教師若能引導學生在此駐足,則必能欣賞到別樣風景。如在《林黛玉進賈府》一文中,就存在多處語意矛盾。如:當賈母問黛玉念何書,黛玉道:“只剛念了《四書》。”而當寶玉問:“妹妹可曾讀書?”黛玉道:“不曾讀,只上了一年學,些須認得幾個字。”面對同樣問題,黛玉前后回答自相矛盾。若能引導學生在此矛盾處質疑,就會發現黛玉改口的根源是賈母的那句:“讀的是什么書,不過是認得兩個字,不是睜眼的瞎子罷了!”因為她從這句話中聽出賈母對女子讀書的態度,正巧寶玉問及,所以黛玉趕緊改口。這一細節把黛玉在賈府寄人籬下時的“步步留心,時時在意”表現得淋漓盡致。
(2)于模糊處引導學生質疑
在文學世界的“語言藝術”中,“模糊”語言具有獨特迷人的風光。“模糊”語言不是指影響讀者理解的模棱兩可、表意不明的語言,而是指以模糊、不確定的表達來引發讀者聯想的語言。如《紅樓夢》中黛玉臨死前喊道:“寶玉!寶玉!你好……”這種含蓄模糊的空白美使文本的內涵更加豐富,便于學生在探究語言深層內涵時形成問題意識,提高質疑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語文教學中學生質疑能力的薄弱現狀亟須改變,如何喚醒學生沉睡已久的質疑意識、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都是值得語文教師深思和研究的重要課題。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堅信,只要勇于探索,必將迎來教育的“春天”。
[1]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林崇德.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寧鴻彬.走“思維訓練”之路[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