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蕊
(河南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教務處,河南 鄭州 451191)
費爾巴哈的人本學思想對當今教育的啟示
張蕊
(河南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教務處,河南 鄭州 451191)
費爾巴哈的“幸福觀”、“人本主義”和“愛的宗教”思想都屬于其人本學范疇。他的“幸福觀”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對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有很大的啟發性。“人本主義”和“愛的宗教”等人本學思想都給我們當今的教育帶來很多啟示。
費爾巴哈 幸福觀 人本主義 愛的宗教
(一)費爾巴哈“幸福觀”的內涵及其片面性和局限性
費爾巴哈在其著作 《幸福論》中宣稱:“對于幸福的追求,是一切有生命的和一切生存和渴望生存生物的最基本和最原始的活動。”[1]他認為人的本質是在人們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人生存就是為了追求幸福,沒有幸福也就意味著失去了生命。費爾巴哈的幸福觀的主要內涵就是:人具有趨樂避苦的本能,人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對不幸和痛苦加以逃避,對幸福不斷追求的過程,人具有對幸福強烈追求的意志,生命本身就是幸福,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幸福。但費爾巴哈幸福觀過分地依賴于自然屬性,脫離了人的社會屬性,其所謂的幸福也不是真實的社會人的幸福,一種自我陶醉式的純粹的自然人而非社會人才能擁有的幸福觀。
(二)我國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存在著對“幸福”目的的缺失
所謂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從事教育活動的主體依據自身和社會制度的需要對教育價值做出選擇時所持的一種傾向。”[2]然而,從我國以往厘定的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上來看,似乎存在著個體的發展和價值的忽視的局限性,較少關涉人的幸福,存在著對幸福這一價值的缺失。新中國成立以來,培養“勞動者”、“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建設者和接班人”、“公民”等是我國對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定位的幾種典型表述。“將教育目的定位于這些,雖都有其合理性,但這些表述都不夠確切,內涵不夠豐富,外延不夠完整,不能充分表述了教育的本質和追求。”[3]從這些教育目的價值取向看來,都具有明顯的社會、國家和政治的傾向。這樣的教育目的似乎并不需要教育的理性,只需要教育去服從,去完成政治的或者經濟的任務。在這種具有工具性和功利性的教育目的的制約下,教育目的就很容易缺失自己本身是為人的幸福生活服務的。教育對于要體現個體的價值,關涉人的幸福生活,培養幸福的個體等這些人文價值將在這種社會本位或功利性的教育目的中被瓦解。
(三)我國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應關涉人的幸福
費爾巴哈認為幸福是人生活的終極價值追求,那么教育作為一種培養和發展人為目的的社會活動,作為人生活的一段重要歷程和組成部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有在教育過程中獲取幸福的權利,因此更需要關涉人的幸福,成為人獲得幸福生活的重要途徑之一,不能偏離幸福這一價值旨歸。“教育就是以人為本,關注人的幸福,培養人感受幸福、創造幸福、享受幸福的能力。”[4]教育目的在本質上屬于價值范疇,理應更具有強烈的人文價值追求,因此人的幸福應該成為教育目的應該關涉的人文價值追求。教育必須跳出狹隘的功利色彩和工具觀,不能背離“幸福”這一教育的應然的人文價值追求。教育從其目的意義上來說,就是要讓個體在教育過程中獲取更多的幸福體驗和幸福意識,從而培養他們創造幸福生活的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幸福和發展奠定基礎。教育目的應該首先定位于培養人,全面發展的,有獨立個性的,獨立自主有創新精神的完整的“人”,才會享受幸福和創造幸福。目前“我國教育目的基本精神也開始逐漸向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獨立自主個性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上回歸。”[5]教育應以人為本,更多地關注人的幸福,肯定和彰顯人的生命意義和價值,學生才能悅納自我,關愛他人,欣賞自然萬物,與他人和諧共處,這樣方能獲取更多的幸福情感,激發生命潛能,提高自我創造幸福生活的能力。
(四)我國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應堅持個人和社會的統一
費爾巴哈的“幸福觀”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沒有使人的個體性和社會性的得以統一,但這種局限性對指導我們教育目的價值取向方面有很大的啟發性。關于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有所謂的“個人本位”,認為教育目的在于滿足個人的發展需要和個性的發展,個人的價值高于社會的價值。“社會本位”則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滿足社會的需求,個人的價值只能在社會中才能實現。而實際上,從社會歷史的發展進程來看,社會的發展與個人的發展是密不可分,互為條件和因果的,人的幸福也只有在社會中才能實現。個人本位論者盲目排斥人的社會性,這和費爾巴哈盲目排斥人的社會性,只看到人的自然屬性是一樣的,極左或極右的價值取向都不是我國教育目的合理的價值取向,是十分偏激且不利的。“個人本位”的教育目的價值取向片面強調教育在個體發展中的作用,將個體的需要、個人的價值、自由發展看成是教育的全部目標和追求,個人價值凌駕于社會價值之上,個體的價值將無法得以社會保障,個人的主體性亦會喪失,幸福更無法得以實現,我們培養的人已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完整的人。教育目的若失去人的社會性,個人的發展是片面的和畸形的,個人的幸福將缺乏深厚的社會基礎。同樣,社會本位論者盲目排斥個體性,“一味地強調人的社會性也是極為片面的,脫離了個體性,個人將會淪為社會道德規范的奴隸。”[6]過分的社會本位教育目的價值取向將會使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難以貫徹,人的價值與主體性和自主性將會被遮蔽。“個人本位論”和“社會本位論”都有片面之處,在關注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時,要堅持二者的協調和統一,將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密切聯系起來。
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倡導把人的需要、幸福、情感和思想放在首位[7],體現著強烈的人本主義精神及對人性的深切關懷,他的“人本學”中對人的尊重,對人個性的關注,倡導人性回歸,以及人主體地位的提升等思想都對我國當今的教育有很大的理論啟示和指導作用。教育應該培養有人格獨立,有主體精神的,以及個性健全和富有創造性的人。費爾巴哈認為人認識自然的過程就是人的自我認識和自我建構的過程,這種重視主體性與個性發展的人本主義思想,正是我們當今課程教學改革所重視和關切的。我們的教育理應回到“人的教育”,必須高度重視人的發展、人的完善和人的幸福,教育應該培養人的完整獨立人格,讓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獲得真正獨立的人格和個性的完滿發展。
費爾巴哈 “愛的宗教”思想是一種宗教的舍己獻身精神,呼喚人們以愛心相互理解、相互信任,認為如若人們都能以愛心待人待物,世界將始終充滿愛意和美好[8]。費爾巴哈“愛的宗教”思想盡管是缺乏革命性和徹底性的,但其所表達的對和平和友愛、公平和正義的強烈渴望,對戕害人性的批判和對促進和諧人際交往關系的形成都起著積極作用,同時也引發我們思考如何將愛貫穿于教育教學過程中。面對我們的教育中存在著的師生之間和生學生之間關系的冷漠,以及教師缺乏對學生關愛的種種現象,我們更應該呼吁教育中的關愛、人文關懷及“愛的教育”。“愛在教育中更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連接師生良好和諧關系的紐帶,有無愛心也是衡量一個學生個性發展是否健全和完善的重要標志之一。”[9]有些教師在教育中只是作為傳授知識的工具而存在著,他們的真情實感并沒有過多地投入到教學中,缺少對學生的真情的投入和真誠的關愛,師生之間缺乏真正的心靈相通與愛的交融。教育中愛的缺失將直接影響人的健康發展,導致人際關系的冷漠,教育中對愛的種種缺失現象值得我們深思和探討有關愛的教育問題。教師應該關愛一切學生,關愛學生一切,在教學工作中教師應對學生投入更多的關懷和愛心,同時也要善于培養學生的愛心和愛的能力,不斷將愛的教育始終滲透和貫穿于教育過程中,營造愛的教育環境。
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從形式上堅持了唯物主義,卻僅看到了人的自然性,漠視人的社會性。不過費爾巴哈這種“人本學”的局限性同樣也給我們的教育帶來很大的啟示。當今教育界所提倡的“以人為本”是對個體生命和個價值的充分尊重和肯定,但一味片面地將個體的需要、價值及個體的自由發展看成是教育的全部,凌駕于社會價值之上,就像費爾巴哈僅看到人的自然屬性,忽視人的社會性的道理一樣,這顯然是不切實際的[10]。當今教育強烈倡導人性”的回歸,“回到人”是當今教育共有和必然的趨勢,但究竟回歸到什么樣的人,采取何種的方式回到人是我們必須重視的課題。我們應避免過分強調“自我實現”,不能過分地強調人的自然屬性,而忽視人的社會性。馬克思將人的本質稱為“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我們不能忽視人的社會屬性。學生要適應社會發展并在社會中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就必須培養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就是說培養人必須兼顧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
[1][7][8]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2][5]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89,105.
[3]扈中平.教育目的應定位于培養“人”[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3):24.
[4]曹立新,姚高學.讓教育充滿幸福的生命體驗[J].中國成人教育,2008(3):127.
[6]扈中平.教育目的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9]陳艷華.論愛與愛的教育[J].山東教育科研,2001(5): 17.
[10]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