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育龍
(衡陽師范學院 美術系,湖南 衡陽 421008)
黃賓虹書法與其山水畫線條審美特征在教學中的思考
彭育龍
(衡陽師范學院 美術系,湖南 衡陽 421008)
黃賓虹的藝術作為近現代史上的一座高峰,其山水畫與書法都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并且兩者在精神上的審美追求是一致的,正如他所說:“江山本如畫,內美靜中參。”“內美”就是黃賓虹一生追求的,他延續著傳統書畫藝術“書畫同源”的軌跡探尋以書入畫,試圖以書法線條促進山水畫線條,最后兩者臻于化境,相互融合,相互促進,這就是黃賓虹追求的“內美”,那么這種賦有“內美”的線條如何在教學中理解,如何認識,使得高格調的藝術品位在教學中得以延續與發展,以下是作者的思考與認識。
黃賓虹 山水畫線條 審美特征
中國近代山水畫大家黃賓虹的藝術作為近現代史上的一座高峰,其山水畫與書法都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并且兩者在精神上的審美追求是一致的,正如他所說:“江山本如畫,內美靜中參”。“內美”就是黃賓虹一生所追求的,他延續著傳統書畫藝術“書畫同源”的軌跡探尋以書入畫,試圖以書法線條促進山水畫線條,最后兩者臻于化境,相互融合,相互促進,這就是黃賓虹追求的“內美”。黃賓虹在山水畫上一生遍臨諸家,對傳統中國畫所下的工夫甚深,所以形成了非常精到的認識,就是緊緊圍繞中國畫最富有生命力的線條入手,同時黃賓虹自小就注重對書法的練習,潛移默化地形成對線條審美取向的高格探求,并希望通過書法的線條融入山水畫,已達到心中的“內美”效果,因此對書法的學習下了很大的氣力,幾乎篆隸真行楷無一不能,尤對篆書、行書下了很大的功法,使黃賓虹藝術的線條兼具大篆的蒼拙與行書的秀逸,進而達到大美的境地。那么在時下的教學中,黃賓虹的“內美”線條在教學中如何力矯時弊,同時又能不適得其反,誤導學生,仍不拘于黃賓虹的行跡之中,在這諸多矛盾的對立并存之中需要進行必要的協調、消解與斧正。筆者將通過對黃賓虹書法與其山水畫線條審美特征的三個方面探析其精神內涵,以促進中國畫教學中的純正自然之路。
用“入于法度之中,又超出法度之外”形容黃賓虹的線條一點也不高估。在山水畫上,黃賓虹通過自己長期的實踐,不斷積累與總結,無論是在線條的筆墨、位置的布局上還是樹石的結構上,都進行了深入詳細且系統的研究。因此,能出手便極盡合符傳統理法,更是創造性地總結出五筆七墨,這與他長期不懈的深研傳統有極大的關系;在書法上,黃賓虹更是沒有絲毫倦怠,一直都對各類書體進行著不斷的研究與臨習,同時也嘗試著不同的消解與融合,以至于其線條一直都向著高格調的方向前行,沒有留于流俗,而是沿著清代的金石碑學之路,探索以碑化帖,以帖融碑,對先秦的篆籀銘文進行了大量的吸收,因此其線條蒼厚、古樸,然后再融入其行書的探索中,使之行書的線條既靈動變化又蒼勁有力,在其大量的書法墨跡手稿中可見一斑。通過畫理與書理的深厚研究、積累與沉淀,同時也進行著各種的嘗試、融合與消解,到晚年時期,其書法線條和山水畫線條完全融為一體,更主要的是看似粗頭亂服,不暇修飾,但細審其線條,又極盡理法,筆筆有力,字字合法,同時如小孩隨意涂鴉的線條,無拘無束,一派生機,但實質上是把書法的提按轉折的理法給弱化,續而融入上古樸素天真的筆意,已達到無法而法的境地,從其晚年的山水寫生墨稿不難看出這種“入于法度之中,又超出法度之外”的內美線條,這正是中國畫在當代中國畫教學中的缺少的剛正之氣,所以在時下的教學中,對學生灌輸這種傳統書畫正能量的方向把控,也是中國畫教學的一個思考方向。
線條的稚拙與老辣是黃賓虹晚年書畫藝術的一個境界,中國畫的最高境界有“平淡天真”之說,而黃賓虹晚年的很多作品都有此境界,很多作品寥寥數筆,點畫幾不類物象,看似漫不經心,有糊涂亂抹之嫌,但細看其線條筆筆有精神,處處有生意。其較黑重的那類作品,亦是無數遍的積染,形成“黑團團里墨團團,黑墨團中天地寬”的內美格調,同時作品具有很強的視覺形式感,但其線條又沒有因無數遍的積染而有所損耗,而是筆筆力透紙背,這都得益于對線條的千錘百煉,對書法藝術的高格探求。在黃賓虹對其線條的錘煉過程中,一直都注重各方面的廣滋博取,尤其是對先秦的鐘鼎銘文進行諸多的吸取,所以黃賓虹的線條具有先秦時期的那種古樸與自然,不故弄玄虛,不飛揚跋扈,這在他大量的篆書墨跡中很容易看出,尤其愈到晚年其線條就愈加醇厚,愈加老辣。同時由于黃賓虹對山水畫理法的吸收與感悟,從而形成很強的結構意識與敏感的空間意識,這為其線條在空間上賦予藝術秩序感,線條煩亂而有序,因而也造就了黃賓虹藝術的渾厚華滋。對比現階段中國畫的教學,對線條藝術魅力的深度挖掘顯然是不夠的,也存在諸多令人擔憂之處,從全國美展的工筆畫傾向也能可想而知,大家都避難從簡,以至于寫意中國畫在當代每況愈下,寫意畫最重線條的質量與生命力,那么如果沒有扎實的基本功,是很難駕馭的,而在國畫教學中對線條的錘煉仍顯得薄弱,其一是寫意課程設置規范與時間的安排就有一些出入的地方,其二對通過書法提煉線條的課程設置也存在改進之處。在諸多問題存在的情況下,如果在教學過程中不對學生加以指導,那么學生就必然出現諸多基本功的問題,所以對于當下中國畫教學中注重線條寫意精神應是一重要課題。
“書畫同源”、“以書入畫”的理論在歷代很少有人能通過自己的實踐反應在其作品里,而黃賓虹卻做到了,其山水畫與書法兩者之間做到了非常和諧的互補與融合。首先當我們看他晚年的書法,很多字形的筆畫完全就如山石的畫法,突破書法常規的空間布局與線條的法度,字形的結構開張奇崛,線條的筆畫形態生姿,輕松自然,干濕濃淡,中鋒側鋒,虛實輕重,變化豐富,其字法全如畫法,進一步豐富書法理法所局限的范疇,也拓展書法的表現形式。觀其山水畫,其勾皴擦點就同其書法中的轉折提按的形態,跟他的書法筆法做到高度的統一,這源于他不斷進行各類書體之間融合的結果,同時不斷地與山水畫用筆之間逐步促進,當我們觀看黃賓虹90歲以后的山水畫作品時,其整體氣象混茫茫一片,有大象無形之境,畫面中已看不出具體的物理形象,全是抽象的點線,不同的點線之間相互重疊,當站在遠處看時,山水的蔥郁、渾厚的感覺躍然紙上,因此可以把晚年山水畫作品看成是抽象的線條藝術,這無疑是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的第一人,把書法線條與山水畫線條達到如此的高度統一,同時其藝術的面貌既有傳統性又有強烈的現代感,把極富精神性內涵的中國畫線條推向抽象的境界。在當代中國畫教學中,對書法與繪畫的學習沒有形成相對統一的體系,兩者之間沒有做到一定的聯系性,這是很多學生的字畫極不協調的原因所在。寫書法時是一種狀態,畫畫時有時又是另外的一個狀態,以至于最后畫面出現不協調的現象,那么在中國畫教學中是否可以嘗試用字法解析畫法,用畫法融字法,啟發學生更多地思考兩者之間的聯系,逐步理解書法線條與繪畫線條的一貫性、統一性與變更性等,這無疑有助于中國畫線條藝術的深度拓展能力。同時也有助于線條的交叉運用,體會它們的不同形式美感,加強藝術的個性訓練,形成自己獨特的表現手法。
黃賓虹一生都在對畫法與書法做窮盡的剖析與研究,最終在其山水畫與書法之間的線條做到和諧的融合,形成他個人極賦風格的面貌,其線條的無法而法、天然去雕飾及剛柔相濟等個人特點,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同時對形成黃賓虹山水畫風貌與書法風貌都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黃賓虹對其線條的審美追求對我們后來者在追求高品格藝術的向標中有一定的指引性與借鑒性。誠然,黃賓虹山水畫除了書法線條的直接影響以外,用墨法,用水法也是形成其風格的重要方面,而不同書體的線質用不同的墨法、不同水法來融合運用,更是其山水畫美學思想的重要體現,也是可以繼續深入探討的課題,無論從哪個方向研究黃賓虹的山水都對重振中國畫的寫意精神有一定的推動作用,這是毋庸置疑,也是時代的要求。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要不拘泥在黃賓虹的行跡之中,需要不斷對其進行探討與摸索,啟發學生多思考,繼承發揚中國畫的精髓,既要培養學生對中國畫線條藝術的拓展能力,又要訓練學生的個性藝術,形成自己獨特的表現手法,這樣才能夠起到延續和發展中國畫的作用。
[1]張同標編.黃賓虹談藝錄/黃賓虹著[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7.9.
[2]邱振中著.書法的形態與闡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