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偉芬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師范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7)
幼兒教師話語霸權的消解策略
鄭偉芬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師范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7)
幼兒教師話語霸權容易導致幼兒缺乏主見,異化繽紛多彩的兒童世界,扼殺孩子積極性和創造性。幼兒教師應審視教師權威、重塑教育觀、轉變教學觀念,為幼兒重構良好的話語環境,架構平等的對話氛圍,用心傾聽每一位孩子的心聲,保證幼兒話語權在幼兒園得到充分實現。
教師 話語霸權 消解
“話語”是一個現代語言學概念,指構成完整單位的、大于句子的語段,是一種關于語言傳達和交流的社會實踐活動,借助于語言、含義、符號等形式,在言說者和受話人之間進行意義交流。后現代主義者福柯第一次把“權利”引入話語分析,從而提出話語權利的問題。福柯認為話語不但意味著一種言說方式,而且意味著對言說者地位和權力的隱蔽性認同。話語權實際包括兩個方面:從外在形式來看,意味著每一個主體都有權自己表達自己的思想、意志和要求,除非自愿委托,是不能由別人代替的;從內在內容來看,每一主體都能獨立以自己的方式進行思維和表達。在現實中,話語確實是社會個體在自己特定的社會背景中表達自己的理念、思想和態度等的權利。話語權隱含在言說者和傾聽者之間,并體現由該話語傳達的權利關系。
教師話語霸權現象普遍存在于學校教育過程中。南京師范大學吳康寧等教授的研究表明,在學生課堂教學指向教師的言語行為表現中,由教師作為啟動者言語交往行為的“回答”占言語交往行為總次數的93.8%,而由學生啟動“提問”與“異議”行為的比重分別只占1.7%和2.7%。由此可見,話語霸權相當廣泛地存在著,只是表現形式略有不同而已。總之,成人控制著交流內容、方式甚至時間,占據絕對領導和權威地位,話語權被成人牢牢地掌握著,我們很少甚至根本聽不到孩子的聲音。
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的成人話語霸權指幼兒園教師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在與孩子的交流中,教師占大部分說話時間,教師扮演著主導、控制的角色,剝奪了孩子的話語權利。
幼兒教師話語霸權帶給孩子的危害非常嚴重。首先,因為一切都是老師說了算,幼兒只需要服從教師的要求,長此以往,會造成孩子迷失自我、缺乏主見、人云亦云。其次,話語霸權會異化生動而繽紛多彩的兒童世界。幼兒期的孩子有將所有事物都視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心理傾向,孩子們在屬于他們的獨特世界里,不斷豐富著自己的情感與體驗。然而,成人通過言語表達的是他們視域下與兒童世界截然不同的成人世界。長此以往,五彩繽紛的兒童世界被蒙上了一層本不該屬于它的“科學”與“理性”,兒童世界被逐漸異化,直接后果便是兒童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中失去了本真的世界。第三,基于教師權威、知識本位這種價值取向的話語霸權現象,容易使教師和幼兒之間缺乏交往與溝通,違背教學的本真意義,這種做法剝奪幼兒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和權利,禁錮思維,嚴重扼殺孩子的積極性與創造性。長此以往,甚至會消磨孩子生活的熱情。第四,幼兒時期是一個人學習語言的黃金期,可是由于話語權被剝奪,孩子在幼兒園不能得到足夠言語表達訓練,造成孩子或不善言談,或交際能力欠缺,對孩子成年之后的人際交往是非常不利的因素。
學校教育應該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在平等、民主的氛圍中接受教育,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及價值觀、情感態度等方面得到整體發展。話語權回歸有利于幼兒充分感知世界的美好,有利于發展幼兒獨立個性,有利于培養幼兒創新思維,有利于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一)審視教師權威。教育教學中的教師權威是教學過程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但是,對權力因素的過分關注是導致教育教學拋卻對話并走向不合理交往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學校和教師必須淡化權力觀念,重視其由教師智能和品格因素構成的內在權威。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言,“真正的權威來自于內在的精神力量,一旦這種內在精神力量消失,外在權威隨之逝去”。要消解幼兒教師話語霸權,實現幼兒課堂話語權的回歸,首先必須重新審視教師權威意識,弱化教師權威,真正實現師幼平等。話語權的平等以談話雙方關系平等這一理念為前提,教師首先應該對自己的職業有一個爭取的認知。雖然由于教師工作的特殊性,使教師對個體的成長,對人類社會文明的延續、進步和發展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使教師的勞動具有巨大的社會價值,但這并不表示教師有特殊的權利和權威。教師應該明確自己作為幼兒的引領者、保護者、交流者、服務者的角色,在教學過程中讓幼兒體驗到人格的平等、尊重、愛護和信任,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情感體驗。只有這樣,孩子的話語權才能得到保護與尊重。
(二)重塑學前教育觀。我國幼兒園教育目標是“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等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在身體、心理及行為規范、興趣愛好等方面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如促進幼兒身體正常發育和機能協調發展,增強體質,培養良好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和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發展幼兒智力,培養正確運用感官和運用語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進其對環境的認識,培養有益的興趣和求知欲望,培養初步動手能力;萌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愛集體、愛勞動、愛科學的情感,培養誠實、自信、好問、友愛、勇敢、愛護公物、克服困難、講禮貌、守紀律等良好品德行為和習慣,以及活潑、開朗的性格;培養幼兒初步感受美和表現美的情趣和能力。可見,幼兒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幼兒成為一個身體健康、情感豐富、愛好廣泛、活潑開朗、具有求知欲望、未來能適應社會的人。教師應該明白的觀念:一個人健康、全面、積極樂觀而自由地生長才是幸福生活的核心。
(三)改變教育方法。教育的本質是促進人類生命個體健康成長,實現生命個體由自然人向社會人的高度轉化。教育不僅是對學生生命的涵養,還是教師豐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載體。改變幼兒教師話語霸權,需要從改變教育方法入手。
1.重構良好話語環境,激活幼兒主體意識。除了把話語權交給幼兒的意識,教師還需要為幼兒話語權充分實現創設良好的話語環境,創造足夠時間和空間。教師要為幼兒營造寬松、和諧、自由、充滿童趣的班級文化氛圍,要調動幼兒有話就說、敢于表達的積極性。師幼雙方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更容易進入積極對話狀態,進而自由地表達和交流并產生共鳴,傾聽對方的聲音。同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創設話語情境,給幼兒充分的表達時間,并組織幼兒相互交流和討論,激發幼兒在課堂中的主體意識。
2.架構平等師幼對話,實現師幼精神溝通。幼兒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獨特的世界。教師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把幼兒的課堂話語權交給孩子,才能為師幼間平等對話構建必要的教學基礎。
平等主體之間的精神溝通才是真正的對話。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敞開心扉接納幼兒,傾聽幼兒的心聲,達到師幼雙方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和共同參與,實現交互性和精神承領,這才是師幼間真正的平等對話。師幼間平等對話的實現還需要教師轉變理念,教師要用新的眼光看待課堂教學與幼兒,如此才能達到師幼對話的應有功效。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包括教師和幼兒雙方,幼兒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必須得到教師的承認,幼兒應充分享有主動發言和自主參與的機會。
心理學表明,學生在平等、和諧、愉悅的環境中接受的信息量最大,樂于自覺參與課堂活動,主動表達自己的意愿。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將學生視做自己的朋友,真誠相待,增加語言感染力和親和力。
3.關注全體學生,用心傾聽每一位孩子的心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傾聽幼兒話語是極為重要的讓孩子實踐話語權的途徑。這里的傾聽不只是耳聞,更多的是對幼兒情緒情感的體驗。教師做孩子的傾聽者,以包容方式對待幼兒在課堂中的語言和行為表現,形成一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平等、和諧、自由、開放的語言交流環境,幼兒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更愿意積極思考,主動參與,從而增加語言輸出。同時,教師應該及時對學生的言語做出真誠反饋,盡量使用鼓勵性和表揚性語言,使學生獲得語言學習信心。教師不僅要在傾聽中及時給予幼兒正向的鼓勵與評價,促進幼兒發展;還應在傾聽中時刻反省、內化與提升,增強教學實踐智慧,實現教學相長,最終使課堂教學話語權達到真正的融通境界。
總之,幼兒話語權的回歸標志著教師教育觀念的改變和進步,標志著幼兒主體地位的確立和鞏固,更有利于學校和教師把孩子培養成全面發展的、積極樂觀的、具有良好品德和情操的新人。
[1]王海生.課堂教學話語權力的缺失與重建[J].山西電視廣播大學,2014,03.
[2]羅華.幼兒園教育活動中成人話語霸權現象淺析[J].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12,02.
[3]黃志菊.幼兒課堂話語權的缺失與回歸[J].學理論,2012,35.
[4]劉君,黃永秀.教師教學話語霸權的社會學分析[J].科教文匯,2007(7).
[5]鄭樂平.超越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