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進軍
(高臺縣城關初級中學,甘肅 高臺 734300)
打造職教品牌,促進分流教育
——職業教育與分流教育現狀淺析
張進軍
(高臺縣城關初級中學,甘肅 高臺 734300)
沒有學生分流讀職業學校,就不可能有職業教育的發展,職業教育的比重就不可能增加,政府出臺分流政策就是為了吸引初中畢業生自愿接受職業教育。分流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發展職業教育服務,但分流亦有緩解高考和就業壓力過大的作用。
職業教育 分流教育 教育形勢
職業教育的發展制約著分流教育的深入。發展職業教育就要逐步淡化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界限,使“職業教育普通化,普通教育職業化”。強化“職業只有分工的不同,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就業理念,在保證兩大教育體系與教育方針、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基礎下,探索多樣化的教育分流方式,幫助不同能力、興趣、志向的學生,從各自不同的起點出發,進入理想的學校,獲得滿意的職業,得到最優化發展。以下是我對職業教育與分流教育現狀的看法,提出來與大家共探討。
當前,雖然國家對職業教育的資助十分重視,但是我國職業教育起步晚、底子薄,在一定程度上無法在短時期內擁有相當規模的教育硬件,連最基本的教材多數內容都有些過時陳舊、且一半以上在實踐中用不上,設備的不完備出現“黑板上種莊稼,作業本上修汽車”的重理論不重實踐的狀況。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師資力量的薄弱,職教教師有很多是從普通教育改行過來的,特別是專業課的老師,很難達到職教教師隊伍雙師型的要求。況且就是這樣的改行教師也不能滿足現有職教發展的要求。我縣職教中心有2500多學生,現有文化課教師153人、專業課教師71人,其比例為6.8:3.2,低于國家規定5:5的比例。《中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試行)》(教職成[2001]8號)規定:專業課教師數應不低于本校專任教師數的50%)。顯而易見,教師缺口嚴重,專業教師缺口更嚴重,部分新興專業根本就沒有教師。專業課教師素質達不到應有的水平,專業理論課教師實踐能力低下,實踐課教師專業理論水平不高,教師智能結構單一,難以全面實施現代職業教育教學方法。數量上職業學校不斷擴招,師生人數比例逐年減小,造成部分教師負擔過重,形成有時一個老師教2到3門專業課的情況,如此大的工作量,難以保證教學質量。部分老師由于沒有職教工作經驗,教師的知識體系難以滿足實際需要,多數教師缺乏實踐性教學能力,這樣的老師在傳授理論基礎時當然是優秀的,并且在加強智力技能培養方面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綜合能力培養方面,最終只會把職業教育引向紙上談兵的境地。辦學規模擴展遲緩,職業教育的有效需求沒有充分激發。以我縣2014年為例,據統計,全縣共有初中畢業生2190多人,其中有1000人升入普通高中,920人進入職業學校,兩者之比接近4.6:4.5。此外,尚有150人左右的初中畢業生未接受培訓就直接進入社會。近幾年又是學齡人口高峰期,高峰期職業教育的形勢將更嚴峻。
《職業教育法》和國家規定的發展職業教育的許多政策措施沒有得到很好地落實。如《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05[35]號)規定“從2006年起,城市教育費附加安排用于職業教育的比例,一般地區不低于20%,已經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地區不低于30%”,但實際情況是難以兌現。職業教育所需要的經費要比普通高中高得多,根據專家測算,同等規模的職業中學所需經費一般應是普通高中的2.5~4倍。而從教育部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來看,2012年,全國普通高中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普通高中為2593.15元,中等職業學校為2977.45元。
近三年來,我市職業教育共投資4000多萬元,其中爭取中央和省級財政專項資金達3074萬元,新建校舍26800平方米,新建實訓基地5個,裝備實驗室30多個。近年來我縣政府雖然不斷加大投入,但目前我縣的職業教育總體投入仍然偏低,投入的資金還不夠用于學校基礎建設,對于學校教學所需的設備和實習材料基本沒有資金保障,全靠教育自籌。投入嚴重不足導致辦學條件改善步伐緩慢,突出表現在實驗器材、實訓設備配備率低,與現代職業教育要求差距很大。如計算機專業使用的計算機配置落后,學校每年都需拿出10多萬元進行維修、升級;汽修專業現僅有兩臺實訓汽車模型,難以滿足教學需求。同時,學生培養成本逐步加大。如一名學生要達到電焊初級工水平,僅消耗的焊條、鐵板及用電等費用就不少于650元,而中級則至少需要1300元;鉗工初級不少于850元、中級不少于1200元;數控車工初級不少于450元等。投入不足使學校缺少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的必備設施和設備,無法進行必要的職業實習,教師缺少進修提高的機會,使辦學條件達不到職業教育的基本要求。長期的經費不足導致學校購置設備、聘請教師和外出考察等活動無法正常開展,職業教育發展舉步維艱。
國家雖然提倡大力興辦職業教育,但是學校本身師資、財力等跟不上,導致開展的培訓技術技能水平不高,實踐操作水平不強,從而不被學生、家長、社會認同,對職業教育有片面認識。受“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進了大學才能成才等陳舊觀念的影響,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子女讀普高進大學才是他們感到“榮耀”的目標,職業技術學校被視為二流甚至三流學校,許多家長都不愿送自己的孩子上職業技術學校。另外不少獨生子女存有怕吃苦的思想,認為進機關當“白領”待遇穩當,到工廠當“藍領”低人一等。因此,在他們眼中似乎上職校就沒前途、沒出息。根據我們對全縣8個鄉鎮的4所初中生進行的關于 “在校初中生升學意向的調查”發現,當前農村初中畢業生升學意向與經濟社會水平、教育發展水平、教育條件和政策影響因素等無多大關系,主要是受到傳統教育觀念、人才觀念的影響。職業教育因為培養一線的技術工人,長期以來被人們作為就職發展的第二甚至第三選擇,高等教育的蓬勃發展使得大部分人在接受義務教育完畢后選擇接受高等教育。現在職業教育在中國所占的份額非常低,很多人對職業教育的前景不太看好。職業教育是為現代大工業培養技術人才的,只有國家的現代工業發展比較好,職業教育才有根,才能扎根到土壤里去。所以說職業教育不是沒有生源,而是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讓職業教育為人們接受。
我國生物醫藥、化工、能源、通信、汽車制造、金融、保險、咨詢、物流、會展、空乘、海員等新興行業的發展,需要大批技術技能型人才。目前,這些行業中的大部分單位還沒有想到與職業院校進行合作,因而為職業學校的發展提供了專業提升空間。
職教就業分配“進門難”是職業學校面臨的根源問題,也是增加生源吸引力的關鍵。接受職業教育的目的無非是盡快解決自己的就業問題。如果走出校門所面臨的就業機會竟不比走進校門時多,則職業教育顯然是失敗的。從我縣近些年來接受職教學生的就業情況來看,形勢不容樂觀,很多學生在激烈的就業競爭面前,還是沒有一技之長,缺乏過硬本領,上職校與沒上職校沒多大差別,職教生與社會青年同搶一個崗,同掙一碗飯,談不上什么就業沒就業問題,真正吃職業飯的學生不到20%,絕大部分學生還是流入社會以農民工的身份上崗。在就業競爭激烈的今天,如何提高職業教育的就業競爭力,如何讓學校走出去的學生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邁好第一步,而且是堅實的一步,是我們職教工作者應該考慮的重要課題。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口號下,國家提出了“兩年資助一年頂崗實習”的政策,大大有利于解決農村貧困學生讀書及就業的問題。要走出校園,向社會要“訂單”,主動迎上去。
學校和企業的結合一直是職業學校教育的特色和重點。但很多學校的某些專業甚至沒有專門的實習對象,學生自己找實習單位,實習時間等于放假。同時有些與學校聯系好的企業對實習生的對待要么放羊,要么拿來當廉價勞動力,造成職業院校畢業生多數當操作工,跟班,所學知識用不上,更不用說如何提高自身能力素質了。職業教育的市場就是企業,如果與市場的聯系不夠,不了解我們的畢業生是否滿足需求、適應市場,那么再好的教育也會最終成為閉門造車。
初中實施分流式的教育模式,既有利于提高初中畢業生的素質,特別是職業技術素質,又有利于改善和提高農村人口的素質水平,擺脫過去那種傳統的校園式教學模式,真正做到工學結合,半工半讀,使有心接受職業教育的西部地區的孩子有能力接受,通過接受職業教育來擺脫貧窮。同時也有利于緩解農村初中升學就業的競爭壓力,克服片面追求升學率的不良傾向。
[1]王保昌.農村初中后教育分流與中職教育研究.保山師專學報,2007(06).
[2]李昊鳳.初中學生教育分流研究.廣西師范大學,2009年碩士論文.
[3]張慧霞.農村初三學生教育分流意向問題調查研究.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09年碩士論文.
[4]董澤芳,沈白福.試析農村初中學生教育分流意向.湖北大學學報,199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