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潔 冉博文
(西南民族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包容性發展理念的融合
張 潔 冉博文
(西南民族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大學生是祖國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未來中國夢的締造者,因此,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自身全面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基于包容性發展理念的研究,包容性發展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主要體現在以人為本與學生合理的需求、均等的機會與公正的高校資助體系、優秀的思政工作者與學生學習生活環境建設三個方面。思政工作者應以學生為本,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環境,滿足學生合理的成長需求,加大對弱勢群體的幫扶,從而促進學生全方位地發展。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包容性發展 理念融合
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大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學習、生活和就業壓力,在如此重壓之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為高校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早在2004年國家就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并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經歷十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新的問題和新的挑戰,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須探索新的思路和解決問題的辦法。而包容性發展理念就是指所有人機會平等、成果共享的發展,共同進步的發展,兼容并蓄的發展,良性循環的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有效途徑,用包容性發展理念指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改革高校思政工作的創新之舉。
基于包容性發展的啟示,高校思政工作者要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關愛學生,注重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環境的建設,深入了解學生各方面的需求,解決學生遇到的困難問題,促進學生與老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和諧相處。包容性發展理念為高校思政教育指出了明確的方向:一是以人為本,就是以學生為本,重視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的合理需求;二是建立公平、公正的高校資助體系,使學生有均等的機會參與其中;三是基于優秀的高校思政工作者隊伍,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每個時期的大學生都有自己時代鮮明的烙印,為了滿足他們的成長發展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全面分析大學生的時代特征,也是高校思政工作包容性的一面。當前高校思政工作主要面臨三個問題:
(一)大學生個人問題突出
首先,隨著社會的開放,互聯網是當代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必要平臺,這個虛擬開放的環境是大學生標新立異的必要條件,但同時也嚴重影響大學生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建立,社會經歷的匱乏使他們在面對互聯網環境中負能量的事務時缺乏判斷力,容易誤入歧途,迷失自我。其次,從家庭的角度講,獨生子女是當代大學生的另一個標簽,家長對孩子的過度呵護和關愛,導致學校里充斥著很多高分低能的學生。另外,社會貧富差距拉大的現象被移植和衍生到高校內部,導致一些大學生容易產生極端思想。炫富、攀比、內向、自卑等心理問題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高校缺乏完善的資助體系
首先,我國現行的“獎、貸、助、減、補、免、勤”的助學體系,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學生的經濟困難,卻忽視了學生由經濟貧困引發的心理問題和能力問題。其次無償的資助使大學生弱化了誠信意識和感恩意識,一些并不貧困的學生爭當貧困生,誠信盡失;一些真正貧困的學生則認為獲得資助是他的一項權利,不曾想過感恩社會和他人。另外,高校貧困生認定體系有待完善,在具體操作中貧困生真假難辨,在評定過程中,拉票等方法嚴重影響資助體系的公平性。
(三)高校思政工作隊伍建設有待提高
首先,現行的教育制度導致高校領導產生“重科研、輕思政”的管理思路,這些干部重視科研工作、專業特色和教學管理,輕視甚至忽視高校思政工作,沒有充分認識到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其次,高校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線核心力量,其隊伍結構仍需進一步優化。
隨著時代的變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應堅持在包容性發展理念的指導下,以學生成長成才為本,提高工作的實效性,努力提升自我的素質,從而實現學校與學生雙贏的可持續發展。
(一)用以人為本理念推動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包容、平等地處理大學生在生活、學習上遇到的困擾與壓力。首先,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對待大學生的一些不良行為和表現時要有一顆“包容”的心,運用換位思考深入問題學生的內心,分析其行為產生的原因,找出問題的根源,努力徹底解決相關問題。思政工作者應包容性地看待大學生,幫助學生彌補不足,盡量減少他們身上的“短板效應”,發揚優點,促使其全面協調地發展。思政工作者應轉變傳統的說教或批評教育方式,平等地與學生溝通交流,增進師生間的信任,避免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等情況的發生。此外,高校可借鑒企業精細化管理的理念,注重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如學生干部的組織管理能力培養、貧困學生的自立自強和感恩教育等。
(二)建立健全高校資助體系
高校應構建“三維一體”的機會均等資助模式,“三維”就是經濟資助、心理救助、能力扶持這三個維度。首先,在經濟資助這一主維度下高校應建立貧困生的動態管理檔案,改變“一次認定、四年受用”的資助方式,定期考察被資助學生校園一卡通的消費情況,發現異常可終止資助,將其調離貧困生檔案。同時對于突發貧困的學生,將其及時納入資助管理檔案,給予適當資助,努力做到經濟資助無死角。其次,大學生的心理救助同樣是關鍵,高校要建立資助與心理輔導相結合的模式,避免出現貧困生過于自卑和爭搶貧困生資格等問題,堅決杜絕大學生“人窮志也窮”這種“雙重貧困”現象的滋生。再者,大學生能力扶助同樣重要,學校應在學習方法、難點學科、生活能力、就業能力等方面展開針對性的輔導。對貧困生,高校既要從經濟上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又要對其進行誠信教育和感恩教育,幫助他們樹立誠信理念和感恩之心,使其全面發展。
(三)用優秀的思政工作者隊伍構建和諧發展的校園文化
高校要加強對思政工作者隊伍的培養和訓練,他們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軍,這支隊伍的素質直接影響思政教育的成果,因此,打造一支穩固且高素質的思政工作隊伍十分有必要。
1.提高思政工作者的專業化水平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除了由專業政治教師承擔思想政治理論課,政治輔導員的作用十分重要,他們要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素質、課內、課外等進行全方位的指導。面對當代大學生需求多樣化、性格個性化等特點,政治輔導員須全方面、無死角地提升自我素質,在心理學、安全常識、溝通技巧、職業規劃、就業指導、創業輔導等方面進行學習,通過網絡平臺創新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只有這樣,政治輔導員才能走進學生的內心,才能受學生的歡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真正幫助學生。因此,高校應貫徹包容性可持續發展理念大力扶持政治輔導員,通過課程進修、走訪專家、參加競賽等方式提高自身的素質水平。
2.鼓勵思政工作者創新工作內容與方法
思想政治工作要想取得實效就必須堅持與時俱進。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對待“95”后的學生不一定能奏效,甚至還會導致他們產生抵觸心理。因此,思政工作者應突破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觀念,創新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工作機制等。高校可以主動占領網絡陣地,綜合運用多種新媒體手段,優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努力提高網絡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代性、針對性和實效性。比如,針對大學生喜歡網絡交流的方式,輔導員可以通過建立QQ群、微信、新浪博客等平臺與他們交流,發布需要學生了解的最新信息,并及時了解他們的日常學習生活動態,加強與他們的溝通聯系,真正走進他們內心,適時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吳海龍,吳楊.包容性發展視角下的高校學生資助體系研究[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1,32(1):83-88.
[2]王超,王志章.包容性發展理念與國有企業軟實力的提升[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2,(6):79-84.
[3]趙傳春.包容性發展視角下大學生特殊群體教育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2011,(11):227-228.
[4]趙傳春.基于包容性發展理念下的高校貧困生工作實踐探討[J].西昌學院學報,2013,(1):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