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中寅
(滑縣中醫院普外科 河南 安陽 456463)
臨床上,食管靜脈曲張出血為肝硬化門脈高壓的嚴重并發癥,內科止血治療后若不進行有效預防性治療,第2年出血復發率會高達70%[1]。為進一步了解食管靜脈曲張出血內鏡下結扎治療的臨床效果,本文展開對比分析,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滑縣中醫院2011年3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30例食管靜脈曲張出血患者,均通過胃鏡檢查確診。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齡為30~71歲,平均(50.53±8.67)歲;肝炎后肝硬化27例,酒精性肝硬化1例,膽汁淤積性肝硬化1例,原因不明性肝硬化1例;靜脈曲張中度10例,重度20例;肝功能Child-Pugh分級A級13例,B級12例,C級5例。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內鏡下結扎治療。先通過內鏡觀察,對靜脈曲張范圍和出血部位進行確定,從齒狀線開始進行結扎治療。對每根曲張靜脈的相鄰結扎距離為2 cm左右,結扎方式為從下到上的螺旋式,直至將所有曲張靜脈結扎為止。在對患者進行結扎過程中,應避開潰瘍面和糜爛處。對于出現血栓的地方,在其下方進行結扎。在患者進行第1次結扎治療后,間隔7~10 d,根據患者殘余曲張靜脈范圍實施第2次結扎治療。對于伴有胃底靜脈曲張的患者,應用栓塞膠注射后實施內鏡下結扎術進行治療。
1.3 療效判定 近期再出血:患者治療后72 h內出現活動性出血;遠期再出血:患者治療后2~36個月發生食管靜脈曲張破裂;食管靜脈曲張消失:患者食管壁曲張靜脈全部消失;食管靜脈曲張復發:患者治療后曲張靜脈再現,黏膜內靜脈擴張或是出現紅色征;活動性出血控制標準:患者入院24 h內出現便血、嘔血或三腔二囊管內出現新鮮活動出血,通過急診內鏡下結扎術治療后無持續出血,術后72 h內未再度出血;止血失敗:通過內鏡下結扎術治療后未有效控制活動性出血,且需輸血4個單位之上或是轉外科急診手術治療[2]。
2.1 食管靜脈曲張再出血率 14例食管靜脈曲張消失患者中2例出現再出血,占14.29%;16例食管靜脈曲張未消失患者中7例出現再出血,占43.75%。多數患者通過藥物和再次內鏡下結扎術治療后有效止血,1例患者轉外科實施手術治療。
2.2 食管靜脈曲張消失率 9例患者接受內鏡下結扎術治療不低于4次,每次結扎8~12個靜脈點,其中7例患者食管靜脈曲張消失或變成線狀,占77.78%;13例接受內鏡下結扎術治療2~3次,其中5例患者食管靜脈曲張消失或變成線狀,占38.46%;8例患者接受內鏡下結扎術治療1次,無1例患者食管靜脈曲張消失或是變成線狀。
2.3 食管靜脈曲張復發率 14例患者食管靜脈曲張消失,對其進行隨訪,4例患者出現食管靜脈曲張復發,占28.57%。
臨床上,食管靜脈曲張出血為一種較為常見的急癥,給患者健康和生命帶來巨大威脅[3-4]。以往藥物治療未能達到良好的臨床效果,其主要是通過收縮患者內臟血管,減少門脈血流量,進而對門脈和側支循環的壓力產生一定的降低作用。但該種治療方法不僅止血效果差,且病死率較高。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內鏡下結扎術逐漸被應用到食管靜脈曲張出血的臨床治療中,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且并發癥較少。其對食管靜脈曲張出血的止血率高達90%,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5-6]。因此,內鏡下結扎術治療食管靜脈曲張出血臨床效果較好。本次研究選取食管靜脈曲張出血患者,通過內鏡下結扎術治療,臨床癥狀得到顯著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臨床癥狀。綜上所述,內鏡下結扎術治療食管靜脈曲張出血效果較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唐闖.急診胃鏡下結扎治療食管靜脈曲張破裂活動性出血120例分析[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3,10(5):211 -212.
[2]王燁,宋珍,高秀麗.內鏡下食管靜脈曲張套扎治療的臨床觀察[J].黑龍江醫藥,2009,22(3):393 -394.
[3]鄧麗娟,侯玲.內鏡下套扎術聯合藥物治療食管靜脈曲張出血的近期療效觀察[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0,19(4):273 -274.
[4]張巧玲.內鏡下硬化劑治療食管靜脈曲張出血的臨床觀察[J].中國傷殘醫學,2014,22(9):134 -135.
[5]蔣波濤,李榮華,李桂紅,等.內鏡下硬化劑注射加食管球囊壓迫治療食管靜脈曲張出血的臨床研究[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4,19(3):190 -193.
[6]王奎,陳偉慶,高健,等.食管靜脈曲張結扎術對胃靜脈曲張及其出血的影響[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12,34(11):1117 -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