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芳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結直腸腫瘤外科病房,遼寧 沈陽 110004)
?
·護理研究·
結腸癌術前改良低壓低流量灌腸方法的效果
花芳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結直腸腫瘤外科病房,遼寧 沈陽 110004)
目的 探討結腸癌術前兩種腸道準備方法的效果。方法 將100例結腸癌病人隨機分為兩組,每組50例。觀察組采用改良的低壓低流量方法進行腸道準備,對照組采用傳統灌腸方法進行腸道準備,比較兩組術中腸道清潔度、灌腸效率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術中腸道清潔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χ2=6.775,P<0.01);觀察組灌腸時間<2 h例數、術中腸壁無水腫例數以及灌腸次數<4次例數均多于對照組,差異均有顯著性(χ2=11.791~14.492,P<0.01);清潔過程中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χ2=7.294、14.036,P<0.01)。結論 改良低壓低流量灌腸方法可提高灌腸清潔度,減少灌腸過程中的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灌腸;結腸腫瘤;護理
結腸癌病人術前徹底清潔腸道,可清除腸腔內蓄積的糞便,減少術中、術后腸脹氣,減少腸道細菌數量及術中殘余糞便對腹腔和手術切口的污染,防止術后腹腔及切口感染,利于切口愈合,提高手術成功率[1]。為尋求一種有利于病人術后康復的腸道準備的有效方法,2011年4月—2012年12月,我科對100例結腸癌病人采用兩種方法進行灌腸,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我院收治經結腸鏡及活檢組織病理檢查確診的結腸癌病人100例,男68例,女32例,平均年齡為(63.5±8.9)歲。左半結腸腫瘤33例,右半結腸腫瘤43例,橫結腸腫瘤24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兩組病人性別、年齡、體質量、身高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見表1。所有病人術前均無腸梗阻、腸穿孔、嚴重全身性疾病等并發癥。

表1 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n=50)
1.2腸道準備方法
1.2.1常規術前腸道準備 兩組均進行常規術前腸道準備。術前3 d開始給予少渣、清淡、半流質飲食,并輔以替硝唑0.5 g、慶大霉素8萬單位口服,每日3次;維生素K 8 mg肌注,每日2次。術前1 d改流質飲食,術前12 h禁水禁食。手術前1 d于16:00將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恒康正清,江西恒康藥業有限公司)2盒用2 000 mL溫水溶解口服,首次口服600~1 000 mL,然后每隔10~15 min口服250 mL,如有嚴重腹脹或不適,減慢服用速度或暫停服用,待癥狀消除后再繼續服用,直至服完。
1.2.2觀察組 采用改良的低壓低流量方法灌腸。術前4 h,用5 g/L氯己定溶液500~800 mL加入1.0 g的氟尿嘧啶(5-FU),加熱至35~40 ℃制備灌腸液,裝入灌腸袋。病人取左側臥位,臀部抬高25°~30°,灌腸袋距肛門距離60~80 cm(垂直高度),肛管涂石蠟油后,排凈肛管內氣體,然后將肛管插入肛門內30~35 cm,緩慢恒速灌入灌腸液,灌畢拔除肛管。
1.2.3對照組 采取傳統灌腸方法。
1.3觀察指標
1.3.1腸道清潔度 根據術中所見分為3級。Ⅰ級:清潔,腸道干凈,腸腔內無黏液、糞水、糞渣等;Ⅱ級:較清潔,腸道基本干凈,腸腔內有少許黏液或糞水樣流質;Ⅲ級:不清潔,腸腔內有較多糞水或成形糞渣。結果判定:Ⅰ級為顯效,Ⅰ級、Ⅱ級為有效,Ⅲ級為無效[1-2]。
1.4.2不良反應 詢問病人灌腸過程中有無腹部脹痛、肛門墜迫感、心慌等,觀察有無灌流液外流。腹部脹痛、肛門墜迫感、心慌等指標以病人不能耐受為標準。
1.3.3灌腸效率 觀察灌腸總次數、灌腸時間、術中腸壁水腫程度。灌腸總次數、灌腸時間為達到出入液顏色相同、無糞渣、清澈的灌腸次數和時間。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腸道清潔度比較
觀察組腸道準備顯效35例,有效46例,無效4例,有效率為92%;對照組顯效20例,有效36例,無效14例,有效率72%。兩組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χ2=6.775,P<0.01)。
2.2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病人發生灌流液外流5例,肛門墜迫感6例,腹痛3例,心慌4例;對照組分別為16、23、8、10例,兩組灌流液外流、肛門墜迫感發生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χ2=7.294、14.036,P<0.01);兩組腹痛、心慌發生率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2.3兩組灌腸效率比較
觀察組灌腸時間<2 h例數、術中腸壁無水腫例數以及灌腸次數<4次例數均多于對照組,差異均有極顯著意義(χ2=11.791~14.492,P<0.01)。見表2。

表2 兩組灌腸效率比較(n=50,例)
目前,臨床腸道準備方法有很多種,效果各異,選擇一種安全、有效的腸道準備方法至關重要。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導瀉藥物、灌腸液、灌腸體位、肛管進入腸道的深度都有較大的改進。①導瀉藥物:為便于對比兩種灌腸方法效果,本文兩組病人都采用恒康正清作為導瀉藥物,其導瀉效果較好,對病人影響較小,臨床應用廣泛,不影響病人電解質平衡,綜合醫療費用低[3-4]。②肛管進入腸道的深度:結腸長約100 cm,其中乙狀結腸較直腸長,容量更大,傳統灌腸方法肛管進入腸道的深度約7 ~10 cm,僅僅能到達直腸和乙狀結腸交界處, 使病人較早產生便意,灌腸液提前外流,灌腸效果差。本文觀察組在導管進入肛門深度方面進行了改良:肛管插入深度距肛門30~35 cm,到達乙狀結腸,乙狀結腸容積大,灌腸液保留時間延長,促進干結糞便軟化,進而達到較好清潔腸道目的,減少灌腸次數,減輕病人痛苦,減少灌腸液總量。③灌腸時體位:本文觀察組病人灌腸時臀部下墊1個治療枕,臀部抬高25°~30°,使直腸位置高于乙狀結腸和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之間產生壓力差[5],這種體位可以使灌腸液更多經過直腸到達乙狀結腸。與肛管插入30~35 cm的道理一樣,可充分軟化該部位的糞便,灌腸液保留時間延長,更好地清潔腸道。趙巍等[6]對傳統左側臥位灌腸法實施改良,采用旋轉體位方法進行清潔灌腸,也取得了滿意效果。④灌腸液:本文觀察組選用5 g/L氯己定溶液 500~800 mL加1.0 g 的 5-FU作為灌腸液。氯己定溶液是一種無刺激、毒性低的抑菌劑[7],灌腸時既可以起到清潔腸道的作用,又具有消毒腸道黏膜的作用,進而減少了腹腔污染,對于降低術后病人腹腔和切口感染發生率有積極的作用[6]。5-FU是一種嘧啶類似物,主要用于治療腫瘤,加入灌腸液中低壓灌注可使癌細胞在腸內播散和通過血運、淋巴轉移數量相對減少[8];通過腸道黏膜吸收后,可在腫瘤及轉移淋巴結局部較長時間存留,殺死腫瘤細胞,降低癌細胞的增殖能力,有助于減少手術過程中細胞脫落所致的醫源性播散[9]。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改良低壓慢速灌腸能提高腸道準備效果,灌流液外流、肛門墜迫感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而腹痛、心慌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意義;灌腸時間<2h、術中腸壁無水腫以及灌腸次數<4次例數均多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意義。提示改良灌腸法與傳統灌腸方法相比較,可減少灌腸次數,減輕肛門因多次插入肛管而出現的水腫,減少病人術后切口感染機會,使病人恢復順利,并能減少腫瘤細胞醫源性種植性轉移,延長病人術后生存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王蘭. 結腸癌患者術前腸道準備方法及其護理現狀[J]. 當代護士:學術版, 2011(5):3-5.
[2] 歐陽秋蘭. 保留灌腸法在治療化療性肛周潰瘍中的應用[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09,7(6):105.
[3] 紀風芝,楊秀瑾. 結腸鏡檢查用不同藥物做腸道準備的效果比較[J]. 齊魯醫學雜志, 2012,27(6):537,539.
[4] 楊東霞,周嫣紅,井衛華,等. 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在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護理中應用[J]. 齊魯醫學雜志, 2012,27(6):494-496.
[5] 李桂寶,文勇. 2種體位清潔灌腸效果的臨床觀察[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07,23(25):46-47.
[6] 趙巍,薛麗強,王傳堂,等. 結腸清潔灌腸方法的改良與應用[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04,20(7):35-36.
[7] 付祥蘭,楊振菊,譚興國. 高齡高危結、直腸癌術前腸道準備方法改進的效果觀察[J]. 湘南學院學報:醫學版, 2007,9(2):56-57.
[8] 張永健,韓林華,劉建榮,等. 溫熱鹽水聯合5-FU保留灌腸輔助治療直腸癌60例報告[J]. 山東醫藥, 2007,47(24):58.
[9] 劉作金,羅云生,葛海燕. FUDR保留灌腸對直腸癌細胞增殖能力的影響[J]. 中國藥房, 2001,12(9):546-547.
(本文編輯 黃建鄉)
MODIFIED LOW PRESSURE AND LOW FLOW ENEMA FOR PREPARATION BEFORE SURGERY FOR COLON CANCER
HUAFang
(Department of Surgery, Shengjing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04, China)
ObjectiveTo compare two methods of bowel preparation before surgery of colon cancer.MethodsOne hundred patients with colon cancer were equal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s modified low-pressure and low-flow enema group (modified group) and traditional enema group (control group) for preoperative bowel preparation. The intestinal cleanness at surgery, enema efficiency and adverse even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The cleanliness of intestine at surgery was higher in the modified group than the control (χ2=6.775,P<0.01); the cases of <2 h enema, that of without intestinal wall edema at surgery and that less than 4 times of enema were more in the modified group (χ2=11.791-14.492,P<0.01), and the pre-val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course of enema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χ2=7.294,14.036;P<0.01).ConclusionThe modified method improves the cleanliness and reduces untoward reactions during the process of enema,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enema; colonic neoplasms; nursing care
2014-03-09;
2014-09-18
花芳(1981-),女。
R452
A
1008-0341(2015)01-008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