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燕,葉紅梅,路芳
(深圳市龍華新區人民醫院手外科,廣東 深圳 518000)
?
循證護理干預對手外傷病人術后康復鍛煉依從性和負性情緒影響
何小燕,葉紅梅,路芳
(深圳市龍華新區人民醫院手外科,廣東 深圳 518000)
目的 探討循證護理干預對手外傷病人術后康復鍛煉依從性和負性情緒的影響。方法 手外傷病人11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8例。觀察組采用循證護理干預措施,對照組僅給予常規護理,比較兩組病人術后1、4周的康復鍛煉依從性;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兩組病人的負性情緒焦慮、抑郁情況。結果 觀察組術后1、4周的康復鍛煉依從性好者所占比例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χ2=10.040、10.297,P<0.05)。觀察組出院時負性情緒SAS和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t=11.318、5.304,P<0.05)。結論 循證護理干預能提高手外傷病人的術后康復鍛煉依從性,降低病人負性情緒。
循證護理干預;手外傷;康復鍛煉;依從性;焦慮;抑郁
手外傷是我國常見的意外創傷之一,手外傷病人由于擔心喪失手功能會產生一些負性情緒,嚴重影響病人手功能的恢復[1]。盡管多年來我國的手外科手術技術不斷進步,但是對手外傷病人的護理卻極少有人關注。目前,我國手外科臨床上開始逐漸關注循證護理的作用,并已經將其作為主要的研究課題。循證護理是護理人員在計劃護理活動過程中,審慎地、明確地、明智地將科研結論與臨床經驗、病人愿望相結合,獲取證據,作為臨床護理決策依據的過程,也是循證醫學和循證保健必不可少的環節[2]。近幾年來循證護理觀念在護理領域逐漸興起,并取得理想效果。為了提高手外傷術后病人的鍛煉依從性,緩解負性情緒,我院嘗試對手外傷病人采取循證護理方式,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2011年4月—2013年6月,我院接收手外傷病人116例,按入院時間順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2011年4月—2012年4月間就診病人為對照組,2012年6月—2013年6月間就診病人為觀察組,每組58例。觀察組男37例,女21例,年齡為24~68歲,平均(34.6±2.5)歲;外傷類型:單指29例,外指26例,擠傷伴多發骨折3例。對照組男36例,女22例,年齡23~67歲,平均(33.9±2.7)歲;外傷類型:單指28例,外指25例,擠傷伴多發骨折5例。兩組病人年齡和外傷類型等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觀察組采用循證方法進行護理,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護理。
1.2循證護理方法
1.2.1確立循證的問題 隨機抽取幾名護理人員作為循證護理小組成員,仔細查找關于手外傷護理方面的資料,了解病人需求,然后探究病人在康復鍛煉時可能出現的問題,包括整個鍛煉的流程、鍛煉的項目等,以達到提高病人康復效果的目的。
1.2.2尋找循證依據 查閱資料,確定手外傷病人術后進行
康復鍛煉的過程、項目:①病人在術后應該保持舒適的臥位,并將患肢抬高;②在病人的肌腱修復以后,必須要適當制動,同時也要主動進行功能練習,以利于肌腱愈合;③術后適當對屈肌腱進行功能鍛煉,防止因長期處于保護性屈曲位出現粘連情況。
1.2.3康復鍛煉 ①指導病人主動進行手指的伸直活動,然后放松,讓手指恢復被動屈曲狀態,每小時重復6~10次;②護理人員幫助病人進行術側腕關節活動,重復6次,防止病人腕關節長期處于屈曲位導致僵直或畸形;③使病人受傷手的腕關節和指間關節處于屈曲狀態,然后最大限度地被動屈曲患指的掌指關節6~10次,接著讓病人主動伸展掌指關節6~10次;④讓病人傷側的腕關節和掌指關節處于被動屈曲位,充分被動屈近端指間關節和遠端指間關節6~10次,然后讓病人主動、被動伸直指間關節6~10次。
1.2.4護理干預措施 ①與病人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多與病人進行溝通和交流,指導病人做腹式運動放松身心以緩解病人的焦慮、抑郁不良情緒,向病人介紹成功的病例以增加病人戰神疾病的信心和勇氣;②指導病人以入睡前冥想的方式調整身心狀態以保證充足的睡眠和質量,加快恢復能力;③向病人進行相關的醫學知識宣教,可以做成宣傳手冊或卡片供病人隨時查閱;④為病人展示鍛煉示范動作,包括手指的屈、伸、抓、握等動作,每次30 min,每天1次。
1.3觀察指標
1.3.1康復鍛煉依從性 根據康復鍛煉指導手冊的康復標準,制定康復鍛煉標準,分為依從性好和依從性差兩個方面,由病人自己進行評估填寫,依從性較好是指病人可以按時、按量完成既定的康復計劃,而依從性較差是指病人不能按時按量完成既定的運動康復計劃,比較兩組病人術后1、4周的康復鍛煉依從性。

1.4統計學處理

2.1兩組術后康復鍛煉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術后1、4周的康復鍛煉依從性好者分別為40例(68.97%)和53例(91.38%),對照組分別為23例(39.66%)和39例(67.24%),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意義(χ2=10.040、10.297,P<0.05)。
2.2兩組負性情緒評分比較
觀察組入院時SAS和SDS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出院時SAS和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t=11.318、5.304,P<0.05)。見表1。

表1 兩組SAS和SDS評分比較(n=58,分
近年來,隨著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手外傷的發生率呈顯著上升趨勢。而手外傷術后的康復鍛煉對于病人的恢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過程中病人會產生不適感和疼痛感,甚至會產生一些負性情緒[2]。負性情緒可以降低病人的生活質量,而且與軀體癥狀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對于治療效果和預后具有一定的影響,嚴重者甚至會引發人體一系列的生理病理改變,因此采取干預措施是十分必要的?,F今,隨著醫學模式的不斷轉變和護理科學的不斷發展,循證護理干預對緩解負性情緒和提高康復鍛煉依從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針對循證護理干預對手外傷病人術后康復鍛煉依從性和負性情緒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1、4周康復鍛煉依從性好者所占比例高于對照組;在負性情緒方面,入院時兩組病人SAS和SDS評分差異無顯著性,均有明顯的焦慮、抑郁情緒;出院時,觀察組病人SAS、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提示循證護理干預模式可以明顯提高病人的鍛煉依從性,緩解負性情緒。循證護理干預方法是一種以臨床經驗為基礎、客觀依據為主、最佳證據為輔的方法,克服了護理的盲目性,將護理研究和實踐合理地結合起來,使護理方法有證可循、有據可依[3]。手外傷病人術后循證護理干預方法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①尋找早期功能鍛煉的時機,有文獻報道病人術后第3天開始進行康復訓練,根據病人的個體差異和具體病情選擇鍛煉時機,而不能盲目地進行早期功能鍛煉[4];②尋找術后早期功能鍛煉的內容,其主要目的是促進病人患處的血液循環。需要制訂功能鍛煉流程,由責任護士監護病人進行康復護理,使病人充分掌握內容、方法和時間;③提高病人的功能鍛煉依從性,使病人積極配合。健康教育是提高病人依從性的主要手段,根據病人的性格特征進行健康宣教,宣教的內容和時間因病人的文化程度不同而不同,對于接受差的病人可以進行重復宣教以保證科學性、時效性和策略性[5];④避免病人的負性情緒。首先使護患保持良好的關系,為病人提供一些信息支持,包括疾病的性質、治療和預后以及注意事項等,以消除病人由于缺乏相關知識而產生的負性情緒,并多與家屬溝通互動,以提高病人社會和家庭的支持力度,消解病人的焦慮、抑郁情緒。另外,護士應該通過溝通了解病人的思想活動,以談話、聊天的方式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導,使病人的情緒得以放松。在現代臨床護理工作中,循證護理干預方法盡管具有多種優勢,但是還無足夠的臨床經驗,因此還需要進一步總結[6]。
綜上所述,循證護理干預對手外傷病人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僅提高了病人的術后康復鍛煉依從性,還降低了負性情緒的影響,有利于病人的康復,值得臨床推廣。
[1] 劉冰,孫運波,姜文彬,等. 循證護理對ICU病人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預防應用[J]. 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報, 2013,49(2):176-178.
[2] 宋桂芳. 優質護理對圍手術期病人焦慮的影響[J]. 齊魯醫學雜志, 2014,29(3):263-264.
[3] 李望寧,張梅,陳婷. 康復護理干預對手外傷術后患者的影響[J]. 當代醫學, 2012,18(18):123-124.
[4] 袁平,王春利. 復雜性手外傷顯微外科修復術后目標訓練的康復護理分析[J]. 中國醫藥指南, 2012,10(27):346-347.
[5] 鄭薇,晏蘭. 手外傷患者康復鍛煉存在的問題與護理對策[J]. 福建醫藥雜志, 2009,31(5):151-152.
[6] 鄒吉鋒. 護理干預對預防手外傷患者術后功能障礙的效果評價[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1,27(35):26-27.
(本文編輯 黃建鄉)
2014-07-03;
2014-10-08
何小燕(1978-),女,主管護師。
R473.6
B
1008-0341(2015)01-00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