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呂春雷,孫麗軍
(1 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重癥醫學科,山東 青島 266003; 2 莒縣人民醫院重癥醫學二科; 3 莒縣人民醫院普外二科)
?
顱眶間變型漿細胞瘤1例
李輝1,呂春雷2,孫麗軍3
(1 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重癥醫學科,山東 青島 266003; 2 莒縣人民醫院重癥醫學二科; 3 莒縣人民醫院普外二科)
病人,女,49歲,因頭暈、頭痛、惡心半月就診。查體:眼瞼無水腫,雙側瞳孔等大等圓,雙眼視力正常,眼球運動正常;眼底檢查示雙側視盤水腫;四肢肌張力正常,神經系統查體無定位體征。顱腦MRI示左側額顳部及左眶內占位性病變,增強掃描示病變明顯均勻強化,并可見腦膜尾征(圖1、2)。胸部X線片及腹部B超檢查未見明顯異常。考慮腦膜瘤。于2012年1月2日行顱眶聯合手術切除腫瘤。術中見:腫瘤呈灰白色,質地較脆,與周圍組織邊界尚清,血供一般,與硬膜粘連不緊密;腫瘤鄰近的骨質結構未受損,顱內與眶內腫瘤無溝通;咬開眶后部骨質后可見眶內腫瘤,眶內腫瘤性質與顱內腫瘤相同。徹底切除腫瘤。術后病理檢查:蘇木精-伊紅染色見腫瘤細胞成分單一,為漿樣分化;免疫組化CD38、CD138彌漫(+),CD3、CD20、MPO、CD79(-),CD68、CD30灶型(+),GFAP(-)。病理診斷為間變型漿細胞瘤。為排除多發性骨髓瘤、轉移性漿細胞瘤等疾病,檢測血紅蛋白、肝腎功能、堿性磷酸酶(AKP)、血清蛋白電泳、IgG、IgA、IgM等,未發現異常;X線檢查胸廓、四肢、骨盆、脊柱骨性結構完整。術后第7天切口拆線后給予放射治療。

圖1 強化MRI檢查顯示左側額顳部及左眶內占位性病變(冠狀位)
討論 漿細胞瘤包括骨孤立性漿細胞瘤和髓外漿細胞瘤(EMP),EMP發生于骨組織以外,較少見,僅占漿細胞腫瘤的3%~5%,發生于神經系統的EMP罕見。神經系統的EMP極易引起顱內壓升高,嚴重者可出現神經受累的定位體征,故及時手術切除可恢復顱內壓,又能重建神經功能,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顱內孤立性漿細胞瘤的惡性程度有爭議,有人認為孤立性漿細胞瘤是惡性的早期表現,最終會發展為骨髓瘤,但亦有人認為它與多發性骨髓瘤無關。
EMP臨床分為3期,Ⅰ期局限于原發部位,Ⅱ期累及其引流的淋巴結,Ⅲ期發生遠處轉移。本例歸為Ⅰ期。EMP多為低度惡性,其對放療敏感,而本例病人病史短,發展快,腫瘤侵襲性較強,且病理證實為間變型漿細胞瘤,因此術后應盡早行放射治療。EMP的死因主要為腫瘤的擴散、復發和術后并發癥,復發多發生在手術后5年內。復發后手術和放療仍有效,值得警惕的是局部復發可能是泛發性疾病的前兆,故應定期隨訪病人。本例病人近期隨訪腫瘤無復發,生活質量良好。
漿細胞瘤;腦膜尾征;腦膜瘤;病例報告
(本文編輯 黃建鄉)
2014-04-16;
2014-09-02
李輝(1982-),男。
呂春雷(1980-),男,主治醫師。
10.13362/j.qlyx.201501044
R739.41
B
1008-0341(2015)01-01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