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苑
摘要:《紅梅贊》是中國音樂歌劇的經典之作,自問世以來一直深受觀眾的喜愛與認可,在新時代的音樂領域中也仍占據著重要地位。這首具有鮮明時代意義的歌劇,值得推敲與研究。本文將從此作品的創作背景、主題思想、創作特色及唱法等方面去解析,旨在幫助人們更深入的理解和詮釋這首歌曲。
關鍵詞:紅梅贊 ?中國歌劇 ?特色 ?演唱
《紅梅贊》是歌劇《江姐》中的著名唱段,是1964年由著名劇作家閻肅作詞,羊鳴、姜春陽等人作曲完成的紅色歌曲。此曲目通過對意境的結合、民歌曲調的采用,以及規整洗練的歌詞,而使得曲目樸實而婉轉,高亢而堅定,充滿藝術魅力。正因這些藝術魅力,而吸引了廣泛的觀眾,流傳至今。
一、創作背景
談到《紅梅贊》的創作背景,就不得不提高小說《紅巖》,《紅梅贊》即取材于這部小說中重慶歌樂山“白公館”、“渣滓洞”事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曲目創作。作者在歌曲中塑造了血肉豐滿的共產黨人形象,贊揚了這些共產黨人愛國主義精神與革命英雄氣概,尤其是江姐等紅巖英烈的革命形象,更突顯了革命英雄為理想而英勇現身的偉大精神。在《紅梅贊》中,主要描寫了以江竹筠(江姐)為代表的一批共產黨愛國英雄在國共戰斗中頑強抗爭而被迫入獄,面對嚴刑拷仍堅持與敵人斗爭的偉大事跡。在江姐等一群革命英雄入獄期間,新中國成立了,其萬分驕傲,就在1949年11月14日, 江姐與其他戰友們正商議著繡制象征中國解放的旗幟的時候,年輕的江姐被特務秘密槍殺,并用鏹水毀尸滅跡,從此江姐的革命獻身精神被億萬中國人頌揚。
二、歌曲內涵
《紅梅贊》旋律在整部《江姐》歌劇中共出現過四次,每一次在劇情發展的需要情況下,《紅梅贊》以江姐不同的內心情緒而發生些許變化并出現在其中,恰到好處地表現出江姐作為主人公的內心活動與情感。第一次出現在歌劇第一場中,江姐即將奔赴川北,而在朝天門碼頭與孫明霞一起高唱。第二次出現在歌劇第二場中,江姐悲痛的回憶起自己的丈夫老彭,而由男聲伴唱唱出。第三次出現是在歌劇第七場中,江姐即將赴刑場就義,而由二胡獨奏的形式表現。第四次出現在歌劇劇終,江姐昂首挺胸,滿面笑容,極顯出視死如歸的豁達胸襟、在其即將就義的時候,眼里充滿著對新中國成立的向往,此刻《紅梅贊》以雄壯的合唱方式演奏出來。從這四次《紅梅贊》以不同的曲調形式出現,可以看出其都是在結合劇情與人物心理而科學安排的,每一次《紅梅贊》的出現都極力地表達出主人公的感情,表現出整部歌劇的主題思想與音樂主題風格。
三、音樂特色
首先,《紅梅贊》根據歌劇的劇情發展變化需要而四次出現在歌劇音樂中,每一次都突顯出獨特的音樂風格,并贊美主人公的偉大精神,盛唱不衰,具有非常強的歌唱性?!都t梅贊》歌詞在句式和結構上方整、其曲調高低音變化明顯,屬于歌謠體的唱法,在樸實中顯出高亢的感覺。整首曲目中,在“紅巖上紅梅開”的主題旋律雛形基礎上,加入甩腔唱法,將曲調大幅度拉開、壓縮、加花和擴充,并融進了江南灘簧的音調以及四川揚琴的音調,相得益彰,剛柔并濟,使得《紅梅贊》整體旋律優美動聽,感人至深。與此同時,在《紅梅贊》的作曲技巧上,多次使用八度和七度的跳進音程,增加了主旋律的氣勢。尤其在渣滓洞的故事情節中,作曲家廣泛的添加了川劇、越劇、京劇等戲曲音樂元素,其與歌劇形式完美結合,突顯出主人公江姐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觀眾在視聽畫面中心生敬佩之情。
四、演唱處理
演唱是傳達《紅梅贊》內容及感情的重要環節,演唱者必須在了解作品主題思想及音樂風格的基礎上完美演繹,以此傳達出作者表達的感情和作品人物索要表達的感情。
首先,演唱者要將自己聯想為故事中的江姐,并懷著對新中國成立的渴望,在音樂旋律響起時放松的進入到故事狀態中。接著將喉嚨打開,氣息下沉,演唱“紅巖上紅梅開……”,要引發身體的共鳴,眼神飄向遠處,腦海中仿佛看到了寒風中的紅梅。唱到“三九嚴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時,要高亢激昂,表現出江姐在獄中堅貞不屈的大無畏精神,面對刑法與去權利毫不畏懼,而是秉承著共產黨的決心與人生的壯麗輝煌回擊敵人?!凹t梅花兒開,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萬朵,香飄云天外”,這幾句已開始表現出人物情緒的變化,即看到了革命的希望,此刻唱這四句,應該情緒飽滿,激情慷慨,極力表現江姐從容就義,向往新中國成立的感情。到歌曲最后兩句的時候,演唱者則應該深吸口氣,氣息穩住,高音要高昂流暢的演繹出來,節奏明快,對未來充滿希望。而當最后的“新春來”重復演唱時,要將速度放緩,情緒放下,蕩氣回腸的結束演唱,讓聽眾產生意猶未盡之感。重要的應表現出革命精神對廣大勞苦人名的呼喚作用,讓人民前仆后繼,迎接新春。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何種音色的演唱者去演繹這首歌,都應該是集中而美。如果美聲唱法的演唱者去演繹,要表現出大氣之感。而如果是民族唱法的演唱者去演繹,就應該把握其聲音的亮度與亮點。另外,在《紅梅贊》的歌曲演唱的過程中,咬字吐詞是至關重要的,演唱者應該吐字清晰,字正腔圓,這樣才能表現出歌曲的藝術魅力。
五、結語
梅花自古以來是中華民族精神象征,它以迎雪吐艷, 凌寒飄香的特征表現出鐵骨冰心的崇高品質與純潔堅貞的豪邁氣節,是中國文明的精萃。自古以來,許多詩人用詩詞贊揚其高貴的品格,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在《卜算子·詠梅》中這樣稱贊梅花“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泵飨形镅灾?,以梅喻不畏嚴寒,藐敵如鼠的革命戰士。“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即便零落成泥,依然保持那一份清香,陸游借此表達自己像梅花般冰清玉潔的精神世界。一曲《紅梅贊》是曾經國之英雄們的生命寫照,是堅毅不拔的中華精神的永謳之歌!
參考文獻:
[1]智艷,張強,錢慶利.中國歌劇音樂劇演出歷史與現狀研究[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4.
[2]肖萌音.歌劇《江姐》創作及演唱風格的分析與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3]門雪.歌曲《紅梅贊》的背景及演唱分析[J].大眾文藝,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