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 劉玉成
教育經費占GDP比例達4%后繼續加大撥款研究
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 劉玉成
摘 要: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要求,2012年我國要實現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比例4%的目標,這一目標在呼吁多年以后終于變為現實。但是應該看到這一目標的實現對于教育經費的持續投入而言僅僅是一個新的起點,未來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還應進一步提升,這樣才能夠有力地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本文通過對制約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加大的原因進行分析,提出了未來我國增加教育經費投入的具體路徑,能夠實現教育經費投入步入一個可持續的發展軌道。
關鍵詞:教育經費 GDP比例 撥款 策略
長期以來,我國財政性教育的投入力度一直較小,難以滿足教育事業的發展需要,盡管我國很早就提出財政性教育經費要占到GDP的4%以上,但是這一目標一直到2012年才實現,教育經費的投入不足已經給我國教育強國戰略的推進帶來了巨大的負面沖擊。在整個社會對于增加教育經費投入呼聲日漸高漲的背景下,實現教育經費占GDP比重達到4%以后,我國教育經費應如何進一步提升也隨之進入學者們的研究視野,如何通過構建完善的機制來確保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的持續增長,正在不斷地考驗著政府建立民生社會的決心。
盡管從規模來看,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的增長保持了一個較快增長的勢頭,但是從其占GDP的比例方面來看卻一直徘徊在低位,不僅僅與發達國家相比難以望其項背,同很多發展中國家相比也存在很大的不足,分析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緩慢的重要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1 經濟發展階段低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教育經費的收入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我國目前還處于經濟發展的較低階段,盡管從經濟的總體規模來看,我國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但是從人均水平來看,還處于相對落后的位置,經濟基礎的落后決定了教育經費投入所占GDP的比例偏低。在現階段我國依然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主導原則,有限的財政資源都被政府以優先用于發展經濟,結果導致教育經費的投入就相對較少。根據相關數據統計顯示,目前我國財政收入中有超過五成都用在了經濟建設領域,在總量一定的情況下,經濟建設與教育經費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關系,這也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支出增長速度與規模。

表1 我國2004~2013年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情況
1.2 相關法律不完善
法律規范不完善導致我國的教育經費投入增長乏力,盡管我國《教育法》對于教育經費的支出也做出了規定,要求教育經費應隨著財政收入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而增加,但是這種規定本身就有很大的籠統性,不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從現有的法律規范來看,這些法律規范無論是在權威性方面,還是在層次性方面都存在不足,這不僅僅導致教育經費的支出缺少法律層面的硬性約束,同時還導致相關法律在具體的執行中效果會大打折扣。舉例而言,很多地方政府在預算中雖然能夠做到對教育經費投入的增長,但是在具體的預算實施中卻會出現很大的差距。
1.3 財政體制不合理
目前我國實施的是分稅體制,這種財稅體制導致中央與地方政府在收入方面失衡,中央政府占據了大部分的財政收入,而地方政府則收入有限,與此同時與收入有限相矛盾的是地方政府承擔了大部分的教育經費支出,在現有的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尚待完善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加大教育經費的支出也就喪失了基礎支撐。以縣級政府為例,目前我國大部分縣級政府的財政收入都比較有限,但是其承擔的教育責任卻是非常重的,統計數據顯示,縣級政府承擔了70%以上的教育經費支出,但是縣級財政的收入卻僅僅占到財政收入比例的30%左右,這大大制約了教育經費的支出增長。
1.4 績效考核不健全
績效考核引導著地方政府官員的努力方向,對于教育經費考核內容的缺失使得教育經費增長的動力喪失。在現有的政府績效考核中,地方政府的經濟發展水平權重最高,而教育支出卻沒有被納入到政府的績效考核體系中,這導致政府在主觀愿望層面對于教育經費的支出沒有動力。在政府財力有限的情況下,政府官員自然會將有限的財政收入用于發展經濟,而不是發展教育。結果導致再窮不能窮教育淪為了一句口號,難以落到實處。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投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投入占到GDP的4%是我國實施教育強國戰略的必然舉措,而達到這一目標后繼續提升其占GDP的比重則是確保我國在2020年成為人力資源強國的必然途徑。考慮到教育經費投入的重要性,在分析了制約我國教育經費投入攀升的基礎之上,本文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持續推進教育經費投入的增長。
2.1 大力發展經濟
要想確保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的不斷增加,必須要依靠增強經濟實力來實現。目前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很多隱患,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我國經濟增長的前景不容樂觀,鑒于此,本文認為應從以下幾點著力來推動我國經濟的強有力增長:一是擴大內需,在外貿不暢以及產能過剩的背景下,刺激內需是實現我國經濟持續強大的必然措施;二是調整產業結構,產業結構的失衡已經成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未來必須要持續加大產業結構的調整力度;三是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在經濟發展漸緩的背景下,國家應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撇除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四是加大科技創新的力度,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正在不斷加劇,我國目前的粗放式經濟增長模式本身不具有可持續性,這客觀上要求國家通過大力引導創新來實現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總之,通過壯大經濟實力來為教育經費支出的增長夯實基礎是一個必然路徑。
2.2 完善相關法律規范
通過完善教育經費投入增長的相關法律規范,為教育經費的支出增長提供一個法律層面的保障是確保教育經費增長的現實選擇。完善相關法律規范應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就是法律內容的細化,針對目前籠統性的法律內容進一步的細化,這樣才能保證法律的可操作性,舉例而言《,教育法》規定的教育經費支出增長,增長多少應明確規定,可以將增長速度規定為不低于財政收入增長速度或者經濟增長速度,這樣的一個明確性指標在具體的實施中更具有可執行性。另外一方面就是應提升法律層次,部門的法律規章在強制性地約束教育經費增長方面的效力不足,通過提升法律層次可以彌補這一點。通過在法律內容以及法律層面兩個角度來進行相關法律規范的完善,可以讓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持續增長能夠做到有法可依。
2.3 完善財稅體制改革
目前的財稅體制弊端漸顯,已經不能夠確保教育經費的持續增長的需要,鑒于此,必須要對現有的財稅體制來進行改革完善。在具體的財稅體制改革中應重點解決好事權以及財權的匹配問題,對于地方政府而言應進一步提升其財政收入的能力,中央政府在給予地方政府事權的同時,應給予其相應的財權,這樣才能夠實現二者之間的匹配問題,從而使教育經費的來源有保障;另外一方面就是中央政府應加大對于地方政府的財政轉移力度,通過完善轉移支付的制度,來加大對地方政府的教育支持力度。這就要求中央政府在評估地方政府的財政收支情況時,應堅持貧困優先的基本原則,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評估制度,根據評估結果來進行財政的轉移支付,進而為地方政府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支出增長提供基礎。總之,通過財稅體制改革可以大大提升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支出,實現地方政府有財力去投入教育事業發展中去。
2.4 完善政府績效考核
目前以經濟主導的地方政府考核模式應盡快得到改變,單純的以經濟為考核指標不僅僅不利于民生社會的建立,同時也不利于教育經費支出的持續增長。畢竟一定時期內,政府的財政收入是有限的,政府官員作為經濟人,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實現自己仕途的順暢,必然會根據考核內容來調整自己的行為,從而削減在教育經費方面的投入。鑒于此,政府績效考核應將教育經費的投入納入其中,對于在教育經費投入方面行為不力的政府給予懲罰,這就能激發其加大教育經費投入的積極性。當然在具體的績效考核中應照顧到各個地方政府的實際情況,對于地方政府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指標的制定應切合實際,不能脫離實際盲目地拔高這一標準,否則就會給地方政府的經濟發展帶來負面的沖擊。
2.5 建立公正的教育經費分配機制
公平的教育經費分配機制也是確保我國教育經費穩定持續增加的一個重要條件,目前我國教育經費的不公平現象非常嚴重,不僅僅表現在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以及不同的學校之間,同時還體現在不同的教育階段層面,這就導致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率大打折扣。未來我國教育經費的撥款應將公平置于一個更加重要的層面,未來學前教育、職業教育以及鄉村的教育、西部地區的教育應該是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的一個重點,實現教育經費的公平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教育經費不斷增加的一個主要誘因。而為了確保教育經費分配的公平,對于目前日益加劇的教育不公平應堅決加以遏制,國家應按照學生數量來進行教育經費的劃撥,對于貧困生應加大幫扶支持力度。
總之,4%是一個轉折點,其意味著以往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4%的目標實現,同時也意味著一個新的起點,即教育經費未來占GDP的比重超越4%達到更高的比例。當然教育經費的增長涉及到眾多方面,需要在法律法規、財稅體制以及績效考核等方面完善配套措施,從而保證教育經費的持續性。與此同時,教育經費的增長應考慮到經濟的發展水平,教育經費的增長以不損害經濟發展速度為前提,否則損害了經濟發展,就會影響到教育經費增長的潛力。
參考文獻
[1] 馬廣志.教育經費達GDP4%重在擴大教育投入渠道[J].經濟研究參考,2010(30).
[2] 涂艷國.關于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4%的兩個問題[J].教育與經濟,2010(4).
[3] 張寶文.關于實現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4%目標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4).
中圖分類號:F81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5)08(b)-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