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胡天石北京中食新華科技有限公司 韓厚繼
“互聯網”背景下我國現代農業產業鏈及商業模式研究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胡天石
北京中食新華科技有限公司 韓厚繼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互聯網”在國民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未來的互聯網仍會繼續對農業的產業結構產生影響,大量的產業資本的融入會極大地促進農村擴張戰略的延伸,同時互聯網金融、農村消費品以及農產品電商也會興起發展,互聯網和現代農業的融合將會有著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互聯網 現代農業 產業鏈 商業模式
韓厚繼(1985-),男,安徽安慶人,碩士,北京中食新華科技有限公司農業咨詢項目經理,主要從事農業經濟、農業信息化方面的研究。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的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結構調整、增速放緩的時期。“互聯網”成為了創新驅動發展和新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使經濟發展出現深刻變革,已經深入到了教育、醫療、能源、交通以及農業等各個領域,同時,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變化也促使互聯網電商的快速發展。在這種背景下,我國的農業要想取得進一步的發展,就必須告別傳統的低效、粗放的生產方式,要與互聯網技術結合,走向一條基于互聯網的高科技高效發展道路,促進農業與現代科技的融合。要充分發揮產業技術和資本對農產品電子商務和農業互聯網化的作用,使農業產業迎來新一輪的改革浪潮。
1.1 政府政策支持
2015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提出了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所面臨的兩大難題,分別是食品安全和糧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糧食安全不僅關系到人們的飲食健康,同時也關系到國民經濟長久的發展大計,在現階段人均土地數量和農村勞動力減少的背景下,要想提升種植、養殖的安全和效率,農業科技必不可少,也是解決食品安全和糧食安全問題的主要途徑,“互聯網農業”也就成為了解決我國農業困局的主要方向。同時相關政策的出臺,在電商、物流、商貿、金融等企業參與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建設方面,給予了充分的扶持,從政策層面極大地促進了農業互聯網化的發展。
1.2 “新農人”涌入帶動互聯網農業向縱深發展
所謂新農人,從狹義的概念上講,是指以互聯網為工具,從事農業生產、流通、服務的人,其核心是“農業+互聯網”。根據相關數據顯示, 2015年初我國已有超過一百萬的“新農人”,這些人一般都有著較強的管理和創新能力,受過高等教育,具備寬闊思維,同時有著較強的互聯網意識,這些人回到農村在投身“三農”服務的過程中,也開創了自身的事業,極大地改善了農村的人才層次,帶動了農業的互聯網化的發展和農業產業的轉型。
1.3 農村互聯網普及程度提升,農業產業具備了互聯網化的技術條件
首先是現階段農村已經具備了基礎的信息設備。例如光纖涉入、寬帶提速的開展,提升了農村的互聯網覆蓋率,另外利用手機上網的農民數量也在不斷增加。農村行業數據庫、農業網站群、農業信息服務平臺等的建設都說明我國農業互聯網發展所需的資源和傳播渠道都己具備。
其次是遙感技術、云計算以及大數據等新興技術開始在農業生產中廣泛應用。在這方面雖然起步較晚,但是其發展前景和速度都值得讓人期待。另外還有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加速融合。目前手機逐漸成為農村實現信息化以及普及互聯網的主要平臺。農村互聯網普及程度的提升以及移動設備的使用率進一步增加都為互聯網與農業的結合提供了技術基礎。
2.1 互聯網技術提升了現代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程度
隨著土地流轉的常態化和規范化,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經營已經逐漸成為了大趨勢,這就會從根本上改變傳統農業的粗放型生產經營模式。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經營在產品和資金方面都有大量的需求,以及信息化管理的需求,都促進了農業生產和互聯網的融合發展。
2.2 促進農村電商發展,直接服務“三農”
在信息經濟背景下,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信息充分共享,直接交易大大降低了零售成本,交易效率得到提升。農村電子商務有助于拓展農村信息服務業務和領域,使其成為高效率的農業信息服務站,直接扎根于農村,服務于“三農”,從而提高“三農”服務質量,將使農民直接受益。
2.3 增進農戶、消費者互聯互動,實現雙贏模式
“互聯網+農業”使農民直接面對消費者成為可能,改變了農民在流通體系中的角色和地位,增進了農戶、消費者之間的互聯互動。關于種子是否健康、施肥是否適量、采摘是否科學等問題,消費者通過互聯網與農戶溝通,質量靠得住的農產品能夠得到更快、更廣的傳播推廣,用戶安心又放心,農戶省時又省力,實現了互利共贏。
農業產業具有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嚴重、交易成本高、環節長、用戶大規模分散、產業落后以及市場空間大等特征,因此,也就有著非常巨大的可以被互聯網改造的空間。
3.1 農業生產資料服務平臺面快速發展
由于農業現代化的加速推進和土地流轉的加快,目前農業已經開始向著規模化經營的方向發展,同時,很多互聯網巨頭也加大力度爭奪農村電子商務市場,這些因素都使得農村電子商務逐步成型,并獲得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傳統農業物質企業的經營模式也在逐步改變,開始向著優秀的技術服務、多元化的物質供應以及優質產品的提供的方向發展,形成了成熟的農業信息化系統,促使農業生產資料服務平臺全面快速地發展和轉型。
3.2 以物聯網為載體的農業服務企業蓬勃發展
農業物聯網構建出了農業信息化生產的基本要素,是新時期的一種信息革命。農業物聯網通過傳感設備獲取農作物信息,通過各種途徑的網絡傳輸,在中央系統將這些信息進行相關處理,而后指導遠程作業。農業信息化的實質就是要通過互聯網技術使傳統的勞力耕作利用信息技術實現高效生產,而物聯網的發展正是農業信息化的關鍵所在,物聯網的載體支持,極大地促進了農業服務企業的蓬勃發展。
3.3 農產品銷售從農貿市場向電子商務轉型
首先表現在電子商務和互聯網的融入,使農產品的快速流通變為可能。其次在社會資本的帶動下,近年來農村電商數量呈爆發式增長。傳統的農產品經營存在著很多不完善的制約,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農貿電子商務有望迎來一個爆發式增長的黃金時期。
3.4 互聯網技術催發農業金融新模式
截至2014年末,我國的農業貸款額已達2.6萬億元,占國內各項貸款總額度的28%左右,不過在現代農業快速發展的實際需求下,這些資金仍然顯得捉襟見肘。另外,由于經濟不發達,傳統農業缺少金融服務體系等,都使得農業融資非常困難。因此,以往的農業金融服務體系便需要進一步地創新、擴大。隨著云計算和大數據在農業領域的推廣應用,農村互聯網金融新業態將煥發出頑強的生命力,已成為了新形勢下農業金融的主要形式。
通過上文的論述,對互聯網背景下我國的現代農業產業鏈及商業模式等相關問題有了一定的了解。互聯網背景下的農業轉型發展已成為大趨勢,在政策和技術的全面支持下,我國的現代農業必將迎來更強勁的生命力和生產力。
參考文獻
[1] 劉泉江.信息化將成為農業現代化利器[N].金融時報, 2015-02-03.
[2] 劉重才.農業電商將成農業現代化重要推手[N].上海證券報,2014-03-18.
[3] 土世民.農村信息化建設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農業網絡信息,2013(08).
[4] 魏橋.農產品借道電子商務[N].新農村商報,2014-03-19.
[5] 張勝軍,路征,鄧翔.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的評價及建議[J].農村經濟,2011(10).
作者簡介:胡天石(1973-),男,江西南昌人,博士,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農業經濟、農村金融方面的研究;
中圖分類號:F3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5)10(a)-1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