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 王妍妍
新媒體時代科技服務業信息傳播的特點及對策研究①
哈爾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 王妍妍
摘 要:本文在認識新媒體的基礎上,分析了新媒體時代科技服務業信息傳播具有傳播主體多元化、傳播內容海量化、傳播速度瞬時化、傳播方式群際化等特點,指出新媒體時代科技服務業信息傳播面臨科技信息傳播環境不規范、缺乏專門科技信息傳播監管法規、新媒體的使用和信息傳播效率有待提高等問題,并據此提出包括規范新媒體科技信息傳播環境、完善科技信息傳播監管的法律法規體系、提高新媒體科技信息的覆蓋率和使用率等的新媒體時代科技服務業信息傳播對策。
關鍵詞:新媒體 科技服務業 信息傳播 特點 對策
隨著互聯網和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使社會化信息程度逐步得到提高,現已進入新媒體傳播時代。特別是在三網融合以及手機網民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微博、微信、即時通訊和手機報等多種新媒體發展迅速,極大程度地改變了傳統的信息傳播和互動交流方式,也為我國科技業信息傳播服務工作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在線互動交流平臺,使科技服務信息傳播呈現出高效、方便、多渠道的特點。在新媒體不斷發展和完善的時代背景下,明確科技服務業信息傳播的特點及其在傳播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并據此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對于提高我國科技服務業信息傳播的廣度與深度、科技成果轉化率以及科技服務業的整體服務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1.1 傳播主體多元化
新媒體時代,改變了科技服務業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使科技信息傳播的主體呈現多元化趨勢。隨著以電腦、手機和其他無線設備為終端的新媒體技術迅速發展,微博、微信、論壇、貼吧、博客等網絡互動空間日益被人們所關注,打破了傳統媒體科技服務信息傳播過程中政府部門、大眾傳媒和社會組織等的壟斷地位,極大程度地降低了科技服務業信息傳播的技術門檻,使普通受眾也能夠作為科技信息的傳播者通過電腦、手機和其他無線設備將具有價值的科技信息轉載或上傳至網絡空間,傳播主體多元化更大程度地實現了科技信息傳播的主體平等性,能夠有效反映科技服務業信息發展的現實需求。
1.2 傳播內容海量化
新媒體時代,科技服務業的信息傳播往往通過超文本以及超鏈接等方式實現,打破了傳統媒體對于科技服務信息傳播量的有限性以及傳播方式的單一性。新媒體可以通過多種互聯網搜索引擎向廣大公眾傳播海量服務信息,突破了時間、空間和地域等客觀條件的限制,并以一種跨媒體融合形式傳遞相關服務信息,使科技服務信息傳播呈現出海量化的特征,公眾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接收到包括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博客等多種形式的科技服務業信息傳播內容。
1.3 傳播速度瞬時化
新媒體的不斷發展,產生了海量的科技服務信息,但是也使信息傳播渠道日益增多,使科技服務業信息傳播不僅快速、便捷,而且不受時間、空間和形式的影響,具有即時傳播、多方互動、多向表達以及即時分享等特點,文字、圖片、音頻以及視頻等形式的信息,都能夠實現瞬間傳播。同時,新媒體下科技服務業信息的傳播速度極大程度上超越了傳統媒體,新媒體能夠實現與廣大公眾之間的零距離互動,有利于科技服務業信息的快速傳播以及準確反饋。
1.4 傳播方式群際化
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推動了手機等移動媒體的廣泛應用,任何一個公眾都有可能成為科技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使得任何一條有價值的科技信息都有可能瞬間傳遍全國甚至全球,并且在傳播過程中呈現出“點對群”“群對群”的特點。新媒體信息傳播具有網狀傳播的特征,極大豐富了網絡信息傳播總量,使信息傳播趨勢呈網狀擴散,同時,每個參與傳播的公眾都可以看作是傳播網絡中的一個節點,不同的節點是各類信息、思想和觀點的匯集點,體現了較強的群際傳播特征。
新媒體的發展在科技服務業信息傳播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科技信息傳播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2.1 新媒體科技信息傳播環境不規范
新媒體時代,網絡完全突破傳統報紙的版面限制問題,極大地提高了科技信息傳播的速度和效率,使科技信息日益爆炸式增長,每個人每天都會接收和獲取海量的科技信息數據。但是,面對如此龐大的科技信息,現階段我國科技信息傳播環境的規范程度有待提高,缺乏相關部門和社會組織的實時監督與指導,有部分不法分子會在科技信息發布過程中,傳播一些負面不良信息以及虛假信息,有時這些不良信息良莠難辨,進而誤導廣大公眾。
2.2 缺乏專門科技信息傳播監管法規
現階段,我國頒布了多部與信息安全直接相關的法律,但是與科技信息傳播直接相關的法律法規卻很少,導致新媒體發展的速度遠超于監管立法的速度,而新媒體具有包括微博、論壇、QQ群、微信、博客、貼吧等多種傳播渠道,傳播內容能夠覆蓋科技信息的各個方面,并且科技信息的傳播空間不再受到地域范圍的局限,面對新媒體時代科技信息傳播的新特點,原來適用于傳統媒體的信息監管法律法規現已無法完全符合網絡時代的發展要求,進而會由此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2.3 新媒體的使用和信息傳播效率有待提高
目前,雖然在新媒體時代大大提高了科技服務業的信息傳播速度,但是,在一些西部偏遠地區以及某些農村區域,新媒體的使用和信息傳播效率還相對較低,主要表現在:科技信息服務網站建設不完善;家庭媒介設備擁有狀況不佳,包括固定電話安裝率、手機擁有率和電腦購置率以及上網率等還有待提高;新媒體傳播渠道的覆蓋率、健康科技信息傳播狀況、文化建設信息傳播狀況等都亟需大幅度提高。
面對新媒體時代科技信息快速傳播過程中存在的負面影響以及某些地區新媒體的使用和信息傳播效率有待提高等問題,提出如下新媒體時代科技服務業信息傳播對策。
3.1 規范新媒體科技信息傳播環境
一是建立健全新媒體協同監管機制,不斷強化屬地監管制度,規范新媒體科技信息傳播環境,應該具體結合新媒體時代科技信息傳播的發展趨勢以及現實管理需求,最大限度地調度各方參與的積極性,同時提倡屬地問題屬地解決的管理制度;二是構建社會公眾共同參與監督的科技信息傳播環境,充分發揮社會各界的共同力量,真正實現社會公眾既是科技信息傳播的主體,也是科技信息傳播的監管者;三是建立科技信息傳播違法舉報網站,并設立相應的舉報獎勵制度,實現社會各界的共同監督,為新媒體時代科技信息傳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3.2 完善科技信息傳播監管的法律法規體系
針對現階段我國新媒體科技信息傳播監管法律法規不健全問題,必須加快科技信息立法進程,制定統一標準的法律法規體系,以便為相關部門的科技信息傳播監管提供現實依據。主要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加快推進新媒體科技信息傳播監管立法進程以及提高新媒體科技信息監管立法的層級,相關部門應該在實際分析不同科技信息傳播載體特點的基礎上,對比分析現存法規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傳播效果,研究并確定新媒體時代具有權威性的科技信息傳播監管法律法規;二是建立與新媒體科技信息監管法規相配套的預防和治理機制,及時預防并科學治理在科技信息傳播過程中的不良信息和違法行為;三是在加強立法監管的同時要保證科技信息傳播的自由,并爭取逐步實現新媒體科技信息傳播的實名制。
3.3 提高新媒體科技信息的覆蓋率和使用率
一是加大政府部門軟硬件設施投入力度,針對西部偏遠地區以及農村區域,開發具有當地特色的新媒體網絡應用技術,降低該地區對新媒體的應用門檻;二是建立信息需求的有效表達機制,基層政府應該準確掌握公眾對于科技信息服務的現實需求狀況,構建新媒體科技信息傳播服務平臺,及時反映新媒體科技信息的動態需求;三是通過逐步完善新媒體科技信息服務門戶網站、打造科技信息傳播服務微信平臺、開通科技信息服務微博以及開設科技信息傳播手機應用等方式進一步提高新媒體的覆蓋率和使用率;四是實現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在科技信息傳播服務方面的優勢互補,在科技信息傳播過程中應該實現電視、電話和報紙等傳統媒體與現代信息網絡相結合,充分發揮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在科技信息傳播過程中的作用,提高科技信息的覆蓋率和使用率。
參考文獻
[1] 岳琳.新媒體環境下提升農村信息傳播有效性的途徑與策略研究——基于8省區的實證調查[J].學習與實踐,2012(9).
[2] 周沖.淺談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的自律與他律[J].中國廣播,2012(12).
[3] 王秀麗.新媒體背景下信息傳播模式的嬗變——雙向立體傳播網絡的建構[J].新聞知識,2014(1).
[4] 桂鈺涵.新媒體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以互聯網為例[J].今傳媒,2014(4).
[5] 車勇成.充分發揮新媒體作用推廣科技網絡服務應用[J].通訊世界,2015(2).
作者簡介:王妍妍(1989-),女,黑龍江五大連池人,哈爾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管理科學與工程、科技信息管理方面的研究。
基金項目:①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面向文化產業科技創新的服務研究及應用示范”(2012BAH81F03)。
中圖分類號:F28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5)10(a)-16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