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旭光 胡鏡清 柏冬 馬雅鑾 陳冰
冠心病痰瘀互結證脂質與脂蛋白研究評析
陶旭光胡鏡清柏冬馬雅鑾陳冰
【摘要】冠心病痰瘀互結證與脂質和脂蛋白紊亂密切相關。其中血脂中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的升高,各種脂蛋白的異常包括脂蛋白濃度異常、脂蛋白中的膽固醇含量異常以及載脂蛋白異常等都與冠心病痰瘀互結證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在已往的研究中,主要關注了單一的脂質或脂蛋白與冠心病痰瘀互結證的關系,脂質和脂蛋白成分復雜,未來脂質和脂蛋白的整體性研究可能更符合中醫證候的特點。
【關鍵詞】冠心病;痰瘀互結證;脂質;脂蛋白
Lipoprotein
冠心病主要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大量流行病學和臨床醫學研究證實高脂血癥是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致病因素,是冠心病的啟動因子和促使因子。目前的研究表明脂質與脂蛋白紊亂與冠心病痰瘀互結證密切相關。
1.1脂質與冠心病痰瘀互結證
血中的脂質主要包括膽固醇、甘油三酯、游離脂肪酸和磷脂。冠心病痰瘀互結證的研究中多見到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異常。冠心病痰瘀互結證患者與健康人群的比較研究中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可表現為都高。在對冠心病進行臨床流行病學調查中,與健康組相比較,冠心病痰瘀互結證組的膽固醇、甘油三酯含量都高于正常對照組[1-4]。黑衛可等[1]觀察了男性和女性的冠心病痰瘀證,結果發現男性和女性的痰瘀證組的膽固醇、甘油三酯含量都高于正常對照組。
冠心病痰瘀互結證患者與健康人群的比較研究中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可表現為膽固醇單獨升高,甘油三酯與健康人群沒有顯著性差異。靳宏光等[5]在對比76例冠心病痰瘀證患者與20例健康者的血脂水平時發現,痰瘀證組在膽固醇水平方面均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甘油三酯的水平無顯著性差異。袁肇凱等[6]采取Meta分析的方法對相關文獻中冠心病痰濁證、血瘀證患者和正常對照者血脂含量進行綜合分析。森林圖結果顯示,冠心病患者膽固醇的變化可以作為冠心病痰瘀辨證的客觀指標。喻松仁等[7]應用Meta分析法對10篇文獻中冠心病痰濁證、血瘀證患者與正常對照者的膽固醇含量進行綜合分析。結果顯示,膽固醇含量的異常改變可作為冠心病痰瘀辨證的客觀指標之一。
冠心病痰瘀互結證與冠心病非痰瘀互結證進行對照研究時,可以表現為膽固醇、甘油三酯均有顯著性差異。也可以表現為膽固醇、甘油三酯顯著性差異不同。有實驗表明,冠心病痰瘀互結證與冠心病非痰瘀互結證進行對比研究,膽固醇、甘油三酯均有顯著性差異。例如:黑衛可等[1]的實驗結果顯示冠心病痰瘀證組的膽固醇、甘油三酯含量都高于非痰瘀證組。并且,男性和女性的痰瘀證組的膽固醇、甘油三酯含量也都高于非痰瘀證型組。
冠心病痰瘀互結證相對于冠心病非痰瘀互結證也可表現為血中膽固醇有顯著性升高,甘油三酯無顯著性差異[2,5]。孫磊等[2]的研究結果發現,男性痰瘀互結證型組相對于男性非痰瘀互結證冠心病患者,膽固醇含量有顯著性升高,甘油三酯含量無明顯差異。女性痰瘀互結證型組相對于女性非痰瘀互結證冠心病患者,膽固醇、甘油三酯含量均有顯著性升高。
但是在另外的研究中得到了不一致的結論。洪永敦等[8]對可能影響冠心病痰瘀證的18個因素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痰瘀證組的甘油三酯比非痰瘀證組的高(P<0.05),而兩組之間的膽固醇均值水平無顯著差異(P>0.05)。
研究人員還比較了冠心病痰瘀互結證組與冠心病非痰非瘀證組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差異,不同文獻的結論差異較大。張鵬[9]研究發現,冠心病患者的痰瘀相兼證組的膽固醇、甘油三酯含量比非痰非瘀證證組顯著性升高。吳傳中等[10]的實驗結果顯示痰瘀互阻組甘油三酯高于非痰非瘀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膽固醇各組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王東生[4]在研究冠心病痰瘀證的微觀辨證中發現,冠心病痰瘀痹阻證組與非痰非瘀組進行比較,膽固醇、甘油三酯含量均無顯著性差異。
1.2脂蛋白與冠心病痰瘀互結證
1.2.1脂蛋白含量異常與冠心病痰瘀互結證黑衛可等[1]的實驗發現冠心病痰瘀證組的低密度脂蛋白含量都高于正常對照組,高密度脂蛋白含量低于正常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孫磊[2]和洪永敦等[11]研究結論支持這一觀點。另外,有少量文獻不支持這一觀點,例如:袁肇凱等[12]在研究中發現冠心病痰瘀痹阻證與健康組比較低密度脂蛋白無差異。
黑衛可等[1-2]研究了冠心病痰瘀互結證與冠心病非痰瘀互結證型的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含量,結果顯示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都有顯著性差異。
另外的實驗發現,冠心病痰瘀互結證與冠心病非痰瘀互結證型的低密度脂蛋白或者高密度脂蛋白有顯著性差異。例如:洪永敦等[11]研究冠心病痰瘀證與多種因素的相關性時發現,冠心病痰瘀互結證相對于非痰瘀互結證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有顯著性差異,高密度脂蛋白無顯著性差異。
冠心病痰瘀互結證與冠心病非痰非瘀證型對照研究中發現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有顯著性差異[8]。同時也有實驗發現,兩組相比較,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無顯著性差異[3-4,12,10]。
1.2.2脂蛋白-C含量異常是冠心病痰瘀互結證
大量研究表明,低密度脂蛋白-C水平越高,高密度脂蛋白-C水平越低,患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性越大。在冠心病的眾多危險因素中,高低密度脂蛋白-C處在致病作用的中心位置,降低低密度脂蛋白-C水平作為重點治療冠心病的目標之一。吳傳中等[10]和靳宏光等[5]研究發現,冠心病痰瘀互結證與正常對照和冠心病非痰非瘀證對照研究發現,低密度脂蛋白-C均升高且有顯著性差異,高密度脂蛋白-C均無明顯變化。
1.2.3氧化修飾型低密度脂蛋白與冠心病痰瘀互結證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形成氧化修飾型低密度脂蛋白,它不像低密度脂蛋白那樣容易降解,而易于聚集在巨噬細胞內形成泡沫細胞,氧化修飾型低密度脂蛋白與冠狀動脈斑塊易損性關系密切。童銣烯等[13]比較了不穩定性心絞痛不同中醫證型與氧化修飾型低密度脂蛋白的關系。研究發現:患者各中醫證型組氧化修飾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其中,痰瘀互阻證組氧化修飾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顯著高于氣虛血瘀組和氣滯血瘀證組,痰瘀互阻證與陰虛血瘀證組間相比均無顯著差異。
1.2.4載脂蛋白與冠心病痰瘀互結證脂蛋白a是由載脂蛋白a和載脂蛋白B100通過二硫共價鍵連結而成,是低密度脂蛋白的一種特殊形式,目前認為脂蛋白a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險因素。陳玉婷等[14]探討冠心病痰瘀辨證與脂蛋白a水平的實驗結果顯示:從非痰非瘀、痰凝心脈到痰瘀痹阻,血脂蛋白a水平逐漸增高。
載脂蛋白E基因是脂代謝相關的重要基因之一。研究人員系統觀察了載脂蛋白E基因的多態性與冠心病痰瘀互結證的相關性。歐陽濤等[15]對比了冠心病不同痰瘀證候的載脂蛋白E基因第4外顯子的多態性。結果發現冠心病痰瘀互阻證患者的E3/4基因型發生的頻率明顯低于冠心病非痰非瘀證患者。方祝元等[16]的研究表明,冠心病痰瘀證患者E2/4、E3/4、E4/4型比例明顯高于冠心病非痰瘀證患者。冠心病痰瘀證患者ε4等位基因頻率也明顯高于冠心病非痰瘀證患者。莫鴻輝等[17]分析了廣東漢族的冠心病痰瘀證候與載脂蛋白E基因多態性的關系,研究發現痰瘀證的E3/4基因型和E4等位基因頻率低于痰證,痰瘀證的E3/3基因型及E3等位基因高于痰證。
除了載脂蛋白E基因的外顯子外,歐陽濤等[18]還研究了載脂蛋白E基因第一內含子增強子(ApoEIE1)多態性與冠心病不同痰瘀證候的相關性。結果發現ApoEIE1各基因型中只有IE1的GG基因型在不同痰瘀證候中的分布具有顯著性差異,痰瘀互阻證中該基因型比瘀證和非痰非瘀證明顯增多。
低密度脂蛋白受體是另外一個脂代謝相關的重要基因。歐陽濤等[19]對比了冠心病不同體質類型和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第13外顯子AvaⅡ位點基因多態性的關系。結果提示冠心病患者的痰濕質和瘀血質與低密度脂蛋白受體基因多態性具有明顯相關性。
1.3脂質和脂蛋白的含量在冠心病各證候之間的有序變化,是冠心病證候演變的重要特征
何劍平等[20]研究了冠心病患者中醫證型與其血中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C、低密度脂蛋白-C及其比例的關系,實驗結果顯示,在本虛證型之間及標實證型之間血甘油三酯、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C、低密度脂蛋白-C/高密度脂蛋白-C、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C/高密度脂蛋白-C水平分別按氣虛組、陽虛組、陰虛組、血瘀組、痰濁組、痰瘀組排列順序依次升高;而血高密度脂蛋白-C水平則按這一順序依次降低。因此,冠心病中醫證型演變過程中,血脂和脂蛋白含量在冠心病各證候之間是有序變化的。
2.1脂質與冠心病痰瘀互結證的中醫治療
藥物反證實驗證明冠心病及其各西醫臨床類型的痰瘀互結證都與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密切相關。季聚良等[21]以十味溫膽湯加味治療氣虛痰瘀型冠心病,對照組服用復方丹參滴丸。治療后療效和膽固醇水平相比對照組,治療組療效占優(P<0.01)。以瓜蔞薤白湯治療痰濁內阻證的研究中發現,瓜蔞皮提取物能夠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水平[22]。
在冠心病心絞痛痰瘀互結證患者治療中,韓學杰等[23]以痰瘀同治方對冠心病心絞痛痰瘀互結證患者進行治療,結果顯示痰瘀同治方組對膽固醇、甘油三酯的改善明顯優于對照藥。張秋英等[24]觀察鱉甲煎丸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研究得到相同的結果。上述研究說明冠心病心絞痛痰瘀互結證與膽固醇、甘油三酯相關。
冠心病穩定性心絞痛痰瘀互結證患者治療中,姚欣艷等[25]以十味溫膽湯加味治療氣虛痰瘀型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治療前后甘油三酯、膽固醇均有顯著性差異。伊璠等[26]用瓜蔞薤白半夏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痰瘀交阻型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治療前后膽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冠心病不穩定性心絞痛的痰瘀互結證患者治療中,任得志等[27]觀察丹蔞片治療痰瘀互結型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臨床療效及其對血脂的影響,眭湘宜等[28]以疏肝益心湯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結果表明與同組治療前比較,膽固醇、甘油三酯均有顯著性差異。
通過動物實驗研究了冠心病痰瘀互結證的血脂和脂蛋白指標。在高脂血癥結合冠脈球囊損傷制備的大鼠冠心病模型中,模型組與正常組比較,膽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均有顯著性差異;用血府逐瘀湯合瓜蔞薤白半夏湯對該模型大鼠進行治療后發現,膽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均有降低作用[29]。高脂喂養結合冠脈球囊損傷制備痰瘀互結證冠心病小型豬模型中,膽固醇、甘油三酯明顯升高[30]。該模型小型豬用丹蔞片治療后,結果顯示血清和肝臟膽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明顯降低[31]。上述動物實驗結果提示,冠心病痰瘀互結證與膽固醇,甘油三酯含量密切相關。
2.2脂蛋白與冠心病痰瘀互結證的中醫治療
2.2.1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在冠心病痰瘀互結證中醫治療中的變化藥物反證實驗證明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是冠心病及其各西醫臨床類型痰瘀互結證重要的指標。朱玉霞等[22]在研究瓜蔞薤白湯治療痰瘀互結證時發現,冠心病痰瘀互結證治療組治療后比治療前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顯降低。
冠心病不穩定性心絞痛的痰瘀互結證患者治療中,任得志等[27]研究丹蔞片以及眭湘宜等[28]以疏肝益心湯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實驗結果都表明與同組治療前比較,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均有顯著性差異。
2.2.2高密度脂蛋白-C和低密度脂蛋白-C在冠心病痰瘀互結證中醫治療中的變化季聚良等[21]以十味溫膽湯加味治療冠心病痰瘀互結證,治療組低密度脂蛋白-C水平治療后比治療前有顯著性降低。
冠心病心絞痛痰瘀互結證患者治療中,韓學杰等[23]以痰瘀同治方,張秋英等[24]觀察鱉甲煎丸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研究表明冠心病心絞痛痰瘀互結證與低密度脂蛋白-C、高密度脂蛋白-C相關。
冠心病穩定性心絞痛痰瘀互結證患者治療中,姚欣艷等[25]以十味溫膽湯加味治療氣虛痰瘀型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伊璠等[26]用瓜蔞薤白半夏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痰瘀交阻型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治療前后低密度脂蛋白-C、高密度脂蛋白-C水平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動物實驗研究了冠心病痰瘀互結證的低密度脂蛋白-C和極低密度脂蛋白-C。高脂喂養結合冠脈球囊損傷制備痰瘀互結證冠心病小型豬模型中[30-31],用丹蔞片治療可明顯降低治療組的低密度脂蛋白-C、極低密度脂蛋白-C水平。上述動物實驗結果提示,冠心病痰瘀互結證與血清低密度脂蛋白-C,極低密度脂蛋白-C含量密切相關。
目前,冠心病痰瘀互結證的中醫辨證客觀化、標準化研究取得一些進展?;A研究證實,冠心病痰瘀互結證與脂質和脂蛋白紊亂密切相關,其可以作為臨床診斷、治療、評價的參考。但是由于缺乏大樣本研究等原因,各實驗結果差別較大,未能形成統一認識。冠心病痰瘀互結證脂代謝紊亂中氧化修飾型低密度脂蛋白的研究表明,在冠心病不同證候的演變過程中,脂質的性質和狀態的改變可能是證候演變的生物學基礎,而不要僅僅只考慮含量的變化。另外,近年來冠心病研究進展表明,冠心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顆粒大小及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濃度所占百分比與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密切系[32],冠心病患者除了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紊亂外,還存在磷脂等其他脂類的紊亂[33],所以在冠心病痰瘀互結證脂質和脂蛋白紊亂相關性研究中,除了關注膽固醇、甘油三酯,還要關注其它脂類化合物的紊亂,除了關注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含量的改變,還要關注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中的不同大小組分組成比例的紊亂。最后,對于這些相互聯系的指標,要以網絡的視角,從整體上評價脂質和脂蛋白指標與冠心病痰瘀互結證的關系,這樣才能符合中醫整體觀,可能為中醫證候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黑衛可,李娟.冠心病痰瘀證與血液流變性及血脂關系的研究[J].河南中醫,1993,(3): 112-114.
[2]孫磊.冠心病患者血液流變學及血脂變化的臨床研究[J].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004,(4): 29-30.
[3]王東生,袁肇凱,李建玲,等.冠心病痰瘀病理臨床研究[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3,(2): 109-111,122.
[4]王東生,袁肇凱,黃獻平,等.冠心病痰瘀證的微觀辨證研究[J].中醫雜志,2007,(9): 831-833.
[5]靳宏光,齊鋒,王義強,等.冠心病痰瘀證客觀指標的臨床研究[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3,(5): 1032-1036.
[6]袁肇凱,田松,黃獻平,等.冠心病痰瘀證候血脂指標的Meta分析[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08,(5): 1-8.
[7]喻松仁,周麗,程紹民,等.血清總膽固醇與冠心病痰瘀證候關系Meta分析[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3,(6): 1383-1387.
[8]洪永敦,梁藝.冠心病痰瘀證相關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10,(6): 664-666,670.
[9]張鵬,劉鵬,賀勁,等.冠心病病人血脂改變與中醫證型關系的臨床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0,(12): 1428-1430.
[10]吳傳中,龔亞馳,黃敏.冠心病中醫證型與血漿纖維蛋白原、血脂的相關性研究[J].內蒙古中醫藥,2011,(20):4-5.
[11]洪永敦,楊海霞.冠心病痰瘀證與多因素的相關性研究[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2): 184-188,191.
[12]袁肇凱,黃獻平,王麗萍,等.冠心病“痰瘀”證素特征的臨床研究[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11,(1): 3-7.
[13]童銣烯,熊尚全.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不同證型與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相關性研究[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23): 12-13.
[14]陳玉婷.冠心病痰瘀辨證與高敏C反應蛋白、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脂蛋白(a)及冠脈造影結果的關系[J].介入放射學雜志,2004,(S2): 48-51.
[15]歐陽濤,宋劍南,苗陽,等.冠心病痰瘀證與載脂蛋白E基因多態性關系的研究[J].中西醫結合學報,2005,(6): 23-27.
[16]方祝元,蔣衛民,朱長樂.冠心病痰瘀證患者載脂蛋白E基因測序檢測分布[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9): 1201-1204.
[17]莫鴻輝,潘佩光,黃衍壽,等.冠心病痰瘀證候與載脂蛋白E基因多態性相關性的研究[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4): 418-423.
[18]歐陽濤,宋劍南,李林,等.冠心病痰瘀證候與載脂蛋白E第一內含子增強子基因多態性關系的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5,(6): 414-417.
[19]歐陽濤,宋劍南,林謙,等.冠心病體質表型和低密度脂蛋白受體基因Avall位點多態性關系的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5,(7): 521-523.
[20]何劍平,李小敏.冠心病中醫辨證與血脂脂蛋白關系的探析[J].遼寧中醫雜志,1998,(11): 9-10.
[21]季聚良,車志英,黃斌.十味溫膽湯加味對氣虛痰瘀型冠心病心絞痛血脂和CRP的影響[J].光明中醫,2010,(7): 1203-1205.
[22]朱玉霞,陳錫陽,陳秋.瓜蔞皮在痰濁內阻證冠心病治療中的應用[J].上海醫藥,2013,(17): 25-28.
[23]韓學杰,沈紹功.探討血管內皮損傷致冠心病心絞痛的發生機理[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1,(4): 23-25.
[24]張秋英,劉影,鄒繼紅.鱉甲煎丸以“絡”論治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14,(6): 1203-1205.
[25]姚欣艷,譚元生,高曉峰,等.十味溫膽湯加味治療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氣虛痰瘀證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9,(1): 15-18.
[26]伊璠,張艷.化痰祛瘀法治療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的臨床觀察[J].中醫藥導報,2014,(6): 27-30.
[27]任得志,張軍茹,申仙利.丹蔞片治療痰瘀互結型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臨床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8): 1022-1023.
[28]眭湘宜,劉亭亭.疏肝益心湯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臨床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8): 907-909.
[29]朱麗紅,汪克明,王宗殿,等.冠心病痰瘀互結證動物模型復制方法的研究[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4): 346-349.
[30]李欣志,劉建勛,任建勛,等.痰瘀互結證冠心病小型豬模型的建立[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3): 228-232.
[31]劉建勛,林成仁,任建勛,等.小型豬痰瘀互結證冠心病“痰、毒、瘀”病機演變規律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3,(23): 4138-4143.
[32]張小剛,邊云飛,梁斌,等.低密度脂蛋白顆粒大小及sd-LDL濃度比與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4,(4): 399-403.
[33]朱黎霞.基于比較脂質組學探討冠心病中醫證候的研究思路[J].中醫雜志,2014,(8): 650-653.
(本文編輯:黃凡)
·冠心病痰瘀互結證研究專題·
Abnormal lipid and intermingled phlegm-blood stasis syndrom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s
TAOXu-guang,HU Jing-qing,BAI Dong,et 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ina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700,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HU Jing-qing,E-mail: gcp306@126.com
【Abstract】In recent years,research shows that intermingled phlegm-blood stasis syndrom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is closely related to lipid and lipoprotein disorders.It has been proved that blood lipids elevated levels of cholesterol and triglyceride is closely related to intermingled phlegm-blood stasis syndrome of CHD.All kinds of lipoprotein abnormalities,including lipoprotein concentrations,abnormal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evels and apolipoprotein anomalies,are associated with the incidence of intermingled phlegm-blood stasis syndrome.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focus of current research have been on the single lipid,lipoprotein and intermingled phlegm-blood stasis syndromes,integrative lipid and lipoprotein studies may be more in lin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CM syndrome.
【Key words】Coronary heart diseases; Intermingled phlegm-blood stasis syndrome; Lipid;
(收稿日期:2015-02-26)
通訊作者:胡鏡清(1965-),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適應中醫藥理論構筑與診療模式的臨床研究方法研究。E-mail: gcp306@126.com
作者簡介:陶旭光(1978-),博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證候物質基礎及方證相應研究。E-mail: xgtltw2005@ foxmail.com
基金項目: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計劃)(2014CB542903);中國中醫科學院基本科研業務費自主選題(YZ-142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13年中醫藥行業科研專項(201307003)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5.06.006
作者單位: 100700北京,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中醫基礎實驗研究中心(陶旭光、馬雅鑾、陳冰),中醫方證基礎研究中心(柏冬);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胡鏡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