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啟發
(集美大學 思政教研部,福建 廈門,361021)
作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中的必修課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以下簡稱“原理”)不僅承擔著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知識的教育,更肩負著幫助學生全面理解和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提高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使命。為了實現以上目標,不少高校對于本課程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了改革探索。其中,專題式教學打破了傳統教學中的注入式和應試型教學模式,將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這種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生分析實際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有益于避免重復講授大學生在中學階段思想政治課已經學過的知識,所以在教學改革嘗試中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和實踐。但縱觀現有對“原理”課專題式教學的研究,對專題式教學的認識還不夠,對專題的設計應以什么原則來把握,應該設計什么專題以及如何確保專題教學的實施等方面的研究還處于探索階段。本文試圖從“原理”課專題式教學特點出發,對專題教學的原則、設計內容以及實施保障加以探討。
要改變傳統“原理”課的教學模式,了解“原理”課專題式教學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利用專題式教學的優點,提高專題設計的有效性和教學的實效性。
“原理”課專題式教學,“是在理解教材和教學要點的基礎上,充分領會課程精神,根據課程中的基本理論,提煉出重點和難點,以問題為核心、綜合教材內容后整合成的主題式教學方式。專題式教學設計是在教材基礎上的再創造。”[1]對于專題式教學方法的特點,學術界已經有過一定的討論。在這些討論的基礎上,筆者結合近年來的相關研究和教學實踐,總結出專題式教學的如下四個特點:第一,專題式教學以問題為形式。專題式教學也叫“問題式教學”,是用問題的形式將講授內容進行展現。把“原理”課中章節標題下主要問題進行整合和集中,形成一個大問題就是專題。以問題設定為教學設計的起點和著力點,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專題式教學以教材為依據。完全撇開教材自講一套,那是嚴重脫離正常的課程內容教學的。專題式教學不是完全撇開教材,教材是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的指南,凝聚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本精神。專題式教學充分尊重教材內容,在把握課程基本理論的基礎上提煉出重點和難點,按照課程的內在思想和邏輯關系對教材知識點的重新整合、概括,形成相互連接又相互獨立的多個主題。第三,專題式教學以研究為手段。專題教學講究“?!保婕袄碚摰膽脙r值和思維方法,甚至多個問題的綜合分析,所以只有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才能真正做到“由點及面”、“由淺入深”和“由抽象到具體”的內在統一。第四,專題式教學以理論聯系實際為目的。學習“原理”課,不是僅僅為了記住基本原理,而是要為學生提供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基本方法。正如恩格斯所言:“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1]742因此,學以致用才是“原理”專題設計的落腳點。
了解事物才有可能提出解決事物的要領,專題式教學的特點為我們的具體方法設計提供了依據。在多年來教學實踐中,“原理”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始終是一個長期困擾教與學兩方面的難題[3],同時課時少和內容多的矛盾也影響著教學效果。而綜合前述“原理”課專題式教學的四個特點,遵循教學內在的規律,我們正視以往“原理”課存在的現實問題,提出如下四條“原理”課專題式的基本原則。
“原理”課涵蓋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部分,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專題式教學要充分尊重教材內容,在把握課程基本精神的基礎上提煉出重點和難點。只有從整體上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才能完整地把握住其精神實質、全面達到教學目標。因此,專題設計要涵括馬克思主義理論完整的思想體系,也要注重理順專題與專題之間關系,不能相互重復和脫離,使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在知識層面、思想體系上相互滲透、相互促進,以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
“原理”課開設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提高其道德素養,而其中最基本的途徑就是理論聯系實際。不斷發展變化的“實際”不僅包括國際形勢、中國現代化建設、社會熱點,還包括大學生自身思想實際和社會現實問題。同時,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要求,從現實中去把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是“原理”課設置的最終目的。因此,在專題設計上,要緊緊抓住知識的主干,面向社會大課堂,將每章節的知識與現實問題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實現課程設置的預期目標。
專題式教學以問題設定為教學設計的起點和著力點,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思想理論課教學的重要目的,我們期待學生面對和解決實際問題,學習到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使他們的價值觀得到引導、重塑和強化。傳統的教學模式單純聚焦于知識點的傳授,忽略核心價值的引導,偏離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在追求教學模式的改革中,任何形式的創新都要突出核心價值觀導向功能,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專題設計以問題為導向,才有助于幫助學生轉變“要我學”的被動思維,激發學生研究的熱情,樹立“我要學”的愿望和動力。
“原理”課內容多、課時少是困擾教學安排的重大問題。如何在教學中講全知識點又突出重點、難點,成為了專題設計中要處理的問題。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相對于其他課程來說,理論內容較為抽象,不易理解。因此,在專題設計上要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突重釋難解惑的原則。一方面對學生中學已經學過的內容要精簡講解,另一方面對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的重點、難點問題深入分析,以便學生真正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
從以上四點原則出發,我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核心內容及其組成部分按照內在邏輯與原理的運用、社會主義改革實踐,結合現實社會生活中出現的一些重大熱點、難點、焦點問題、學生中出現的一些模糊認識,組成一個專題體系。這個體系包括十個專題,具體情形如下:
第一專題“馬克思主義與當代大學生”,主要內容為: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特征、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歷史必然性、當今中國如何看待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要和怎樣學習馬克思主義。第二專題“世界的物質統一性”,主要內容為:哲學及哲學基本問題、物質及其存在形式、實踐與物質世界、意識及其與物質的關系、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及其意義。第三專題“物質世界的辯證發展及其規律”,主要內容為: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唯物辯證法的普遍規律和范疇、唯物辯證法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第四專題“人類認識的物質性和辯證發展規律”,主要內容為:認識和實踐的關系、認識的本質、認識的規律、認識的真理性及檢驗標準、真理與價值。第五專題“社會發展的規律與馬克思主義歷史觀”,主要內容為: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社會發展的動力系統。第六專題“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主要內容為:商品二因素和勞動二重性、商品的價值量、價值形式的發展和貨幣、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第七專題“馬克思主義剩余價值理論”,主要內容為:貨幣轉化為資本與勞動力成為商品、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和資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價值生產中的作用、生產剩余價值的基本方法、資本積累、資本循環、周轉與再生產、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工資與剩余價值的分配、剩余價值理論的意義。第八專題“壟斷資本主義與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主要內容為:私人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壟斷資本在世界范圍內的擴展、經濟全球化、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第九專題“社會主義及其發展”,主要內容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社會主義在實踐中發展和完善。第十專題“共產主義是人類最崇高的社會理想”,主要內容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共產主義的展望、共產主義社會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這些專題及其具體內容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將隨著教學對象的不同和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而作出調整。
專題式教學對“原理”課專題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不僅對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藝術提出了新的標準,也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設立了新的門檻。為了能夠保證“原理”課專題教學的實效和質量,本文認為要對教師的組織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教”與“學”評價方式進行改革。
相對于傳統教學方法,專題式教學對教師的要求大大提高,不僅要求教師“專”,即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精髓和思維方法,而且要求教師“博”,即能夠將現實社會中的熱點、難點與馬克思主義思想相聯系,進行全方位研究。為此,應該提高教師的組織教學能力。首先,加強對教師的培訓,鼓勵教師加強在職學習,轉變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其次,提倡教師集體備課,舉辦相關問題研討會。利用集體智慧對“原理”課中難點問題進行討論,加深教師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理解。最后,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方法,在課堂上多使用討論式、辯論式、問答式等方式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專題式教學以問題為導向,擯棄了傳統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帶著思考去理解馬克思主體基本原理?!霸怼闭n是研究性學科,只有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內在邏輯體系,才能把原理運用于解釋和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為此,必須培養學生思考研究的學習習慣。一方面,在專題中增加對社會熱點問題的討論,鼓勵學生收集并整理相關資料,形成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鼓勵小組實踐、小組討論等團隊合作形式,以便學生在團隊中相互監督,形成相互學習的氛圍,從而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和科研意識。
考核方式是“教”與“學”的風向標,無形之中指揮著教學方向。在傳統的“原理”課考核方式中,對于“教”的考核主要是看班級平均分數和教案,對于“學”的考核主要是看學生考試成績,這些考核結果都取決于學生對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記憶情況,不能體現學生的理解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能力。因此,改革“原理”課“教”與“學”考核方式是保證專題式教學實效的重要舉措。對于“教”的考核,不僅要看學生成績的好壞,也應該考慮教師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等方面的創新和突破。同時,向授課學生發放“學生滿意度調查表”,客觀評價教師在教學中的行為。對于“學”的考核,一是要加大平時成績的比重,對學生在平時作業、課堂上的表現進行量化,提高平時成績在期末總成績中的比重;二是要增加對主觀考題,比如加大材料題、案例題、討論題等題目在期末考卷中的比重,減少客觀性考題,突出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1]郭鳳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專題教學的基本思路[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9).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3]蕭仕平.學習興趣的多向度營建——提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教學效果的方式嘗試[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版,2012(3).
[4]鄧純余.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批判特性的研究綜述[J].湖北社會科學,2010(4).
[5]姜秀英.試論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排課順序——高質量實施“05方案”的重要環節[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6(5).
[6]張春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性與趣味性融合探究[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3(3).
[7]尹曉敏,孫佩瑜.《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新課程內容體系構建初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6(5).
[8]閔建杰.論高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體系的構建——兼論在《道德法律基礎》中學習和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