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紅涯
(河南科技大學 信息工程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輔導員工作中的運用
彭紅涯
(河南科技大學 信息工程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高校輔導員做好工作的基本要求。高校輔導員要提高理論素養,用正確的理論指導學生工作,把理論與實踐統一到學生工作中,讓學生管理工作更科學、更有成效。
高校輔導員 管理工作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輔導員的政治素質、業務能力、道德水平,直接影響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如何更好地促進輔導員職業化、專業化、提升輔導員工作技能,使輔導員的工作更有成效,一直以來是學者和輔導員群體關注的問題。筆者認為,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這一原理運用于大學生的教育管理中,使輔導員工作取得較好的效果。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我黨的優良作風,也是輔導員做好學生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所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就是說理論與實踐是辯證統一的,一是理論來源于實踐,理論能夠指導實踐。沒有理論的科學指導,實踐是盲目的。二是理論要回到實踐,接受實踐檢驗,在實踐中得到完善和發展。
首先,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回到實踐,是做好學生工作的基本規律。輔導員工作主要是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和日常事務管理,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要做好學生教育和管理工作,輔導員要有高度的理論素養,并能深入到實踐中,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管理才能。這就要求輔導員“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與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總結學生教育、管理、服務過程中的實踐經驗,以解決輔導員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具體來講,應該深入調查研究,全面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實際困難,增強工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應加強理論學習,掌握認識問題和處理問題的正確方法,提高認識問題和處理問題,把握學生工作規律”[1]。輔導員深入學生工作一線,與大學生親密接觸,要在具體瑣碎的日常事務中完成管理工作。這就要求輔導員不僅要懂理論,能熟練地運用理論還要把這些抽象的理論,應用于鮮活的生活實踐中,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在實際工作中,總結新經驗和好做法,通過理性思考,上升為規律性的認識,用于指導和推動學生工作的新實踐。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用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創新理論。兩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是輔導員做好工作的一項基本要求。
其次,從輔導員職業要求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實現輔導員職業化、專業化的內在要求。《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明確提出,輔導員具備教育學、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管理學、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和方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確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職業化、專業化是輔導員隊伍發展方向和趨勢。輔導員職業化、專業化,就是要把輔導員作為一項專門的、長期從事的,并得到社會廣泛認可的一種職業。輔導員專業化則要求輔導員具有勝任學生工作的專門知識體系,向“專家型”發展。
輔導員要把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為自己的專業,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能力,并且就本職工作積極開展科學研究,才能有所建樹,成為學者型專家型的輔導員。輔導員與理論課教師的不同之處在于,理論課教師主要研究某一學科理論,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傳授;而輔導員要從事學生管理工作,既要有相關的理論知識體系,但更多的是要把理論知識體現在學生管理層面,把理論知識運用于學生管理中。因此,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實現輔導員職業化與專業化的內在要求。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輔導員工作的有效方法,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實際工作中,大多數輔導員并沒有把這一方法運用在實際工作中,也沒有把書本上的原理、方法儲存在大腦里;用的時候就想不起來,或者壓根就沒有這種意識。理論和實踐分了家,輔導員往往只是做一些具體的學生管理工作,不會用正確的理論、科學的方法指導學生工作。沒有理論指導的工作,輕則影響工作效果,重則容易迷失方向,具體原因如下。
(1)輔導員缺乏深厚的理論根基。輔導員工作的特殊性,要求輔導員應具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關學科的寬口徑知識儲備,而事實上,多數輔導員學歷背景比較復雜,有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科班出身的,也有理工科專業畢業的。多數輔導員缺乏系統的專業理論知識,入職后,很少進行有效的專業知識培訓,輔導員整體理論素養缺乏,理論知識尚不扎實,何談和實踐結合呢?
(2)輔導員忙于繁瑣的事務管理。輔導員每天要面對形形色色的學生,要做大量具體細致的工作。檢查宿舍,檢查衛生、檢查安全隱患、深入教室查看學生上課情況,還要引導學生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工作千頭萬緒,常常是兩眼一睜,忙到熄燈,一天到晚疲于應付,永遠做不完的工作,至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早已拋到九霄云外。工作往往就事論事,不會從實踐中總結管理工作經驗,更不會運用理論解決問題。沒有理論指導的工作,好比船只航行缺少燈塔一樣,隨時會迷失方向。
首先,加強理論學習是前提。輔導員必須具備一定的理論素養。工欲善其勢,必先利其器。理論素養是輔導員必備的基本素質。良好的理論素養可以使人們工作起來得心應手、事半功倍。提高理論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加強理論學習。輔導員必須有良好的理論素養,即必須熟練掌握馬列主義理論,熟練掌握管理學、教育學等理論知識。如果沒有較高的理論素養,就很難有政治上的敏銳性和鑒別力,就難以透過事物的表象發現問題的本質,難以把握事物發展的內部規律。在工作中,只是局限于日常事務性工作,滿足于工作表層而不能深入一層,就有可能迷失方向。
為此,高校要按照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的要求,對待輔導員要進行定期理論培訓,要結合輔導員工作實際,進行輔導員工作方面的理論學習、經驗交流,為輔導員提供更多的指導。同時,輔導員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理論學習是一個持之以恒的漫長的過程,輔導員應該把學習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堅持活到老,學到老,使學到的理論知識成為認知世界的“金鑰匙”、成就事業的“助推器”、辨別是非的“試金石”。
其次,重視實踐是根本。輔導員要深入實踐,樹立學以致用、用以促學的觀念。理論學習不是目的,理論運用于實踐過程中,提高實踐能力才是根本之道。理論與實踐二者相互統一,相互促進。
最后,輔導員要深入研究,切實提高自己的管理工作能力。調查研究能力是輔導員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輔導員要主持或參與校級及以上思想政治教育課題或項目研究,形成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研究成果。
調查研究能力是黨的工作路線之一。正如毛澤東所說,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都必須從群眾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轉化為群眾的意見,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
輔導員工作面臨的個性豐富、性格各異的學生,學生的思想狀況多種多樣,學生的輔導員深入實踐,獲得一手資料,獲得管理學生工作的經驗,輔導員要把這些分散的資料、把分散的經驗集中在一起,系統化,形成一定的理論,把這些理論運用于實際,與實際工作結合在一起,看能不能行得通,看看效果怎么樣,用實踐檢驗理論的效果。取得成效,達到目的,說明理論是站得住腳的,是靠得住的;但如果理論運用于實踐,效果不好,怎么辦?要繼續調查研究,看看哪個環節出問題了,怎么解決,重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輔導員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理論能力提高,理論運用于實踐意識增強,輔導員的工作效果必將得以有效增強。
總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輔導員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提高輔導員管理能力的主要途徑。高校輔導員要提升理論素養,增強實踐能力,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運用于日常學生管理工作中,一定能夠讓學生工作更有針對性、科學性和實效性。
[1]張利.試析輔導員職業化、專業化的建設途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高教版),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