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婉玲
何婉玲:女,本科,副主任護師
肝癌是一種惡性腫瘤,其包括轉移性以及原發性,目前臨床上肝癌大多指的是原發性的[1]。目前,肝癌發病率在我國很高,且死亡率也非常高,而非手術治療中,介入治療方案是首選方案,肝癌的介入治療主要是通過Seldinger 技術在腹腔動脈、肝內動脈和肝動脈等置管,并將栓塞劑和化療藥物進行灌注,促進腫瘤細胞的死亡和腫瘤體積的縮小[2]。目前經常用到的方法主要有經導管肝動脈灌注栓塞劑和經導管肝動脈灌注化療液。肝癌介入治療具有創傷小,安全性高,且治療時間短,定位準確,能夠有效促進腫瘤體積的縮小優勢,從而為病人重新獲得手術機會提供基礎。肝癌介入治療一般是安全的,但也可能出現一些并發癥,常見的有惡心、嘔吐、胃粘膜損傷等,而高血壓急癥則少見。高血壓急癥主要是指短時間內病人血壓出現重度升高,收縮壓在180 mmHg 以上或者舒張壓在120 mmHg 以上[3],且伴隨著心腦腎等重要器官出現不可逆的損害。筆者對我院介入科收治的22 例介入治療栓塞后出現高血壓急癥的肝癌病人的病例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我院介入科2011 年6 月~2014 年1 月肝癌介入治療栓塞后出現高血壓急癥病人22 例,且均經影像學檢查、手術、肝穿刺病理細胞學檢查確診。病例排除標準:其他肝腎疾病、心肺疾病、血液病、免疫性疾病。其中男13 例,女9 例。年齡34 ~78 歲。血壓190 ~230/120 ~150 mmHg,病人于介入治療后出現不適癥狀,主要表現為胸悶氣短、煩躁、顏面部、口唇及四肢發紺明顯,均表現為高血壓急癥狀態,病人多意識模糊,小便失禁,及時轉入重癥監護室進行治療。
2.1 應急護理 病人栓塞治療后出現生命體征不穩定、意識模糊的狀態,氧合狀態持續下降,應立即對病人采取急救措施,面罩給予吸氧,開通兩條大靜脈通路,遵醫囑按時按量服用藥物,予以病人心電、經皮脈搏氧飽和度(SpO2)監護,及時將實驗室標本送檢,并將檢查結果及時反饋給主治醫師和責任護士,以便于及時調整治療和護理方案,通知心內科、神經內科、麻醉科會診。
2.2 呼吸道護理 將病人置于平臥位,頭部偏向一側,檢查并清除病人口鼻腔內的分泌物,置口咽通氣管,防止舌后墜阻塞氣道;嚴密觀察病人生命體征指數的變化,包括心率、脈搏、呼吸深度、頻率等,聽診病人呼吸音的變化,注意觀察病人是否有急性左心衰竭癥狀,防患于未然;氣管插管后用簡易呼吸氣囊給予加壓吸氧,確保組織供氧充足,預防低氧對腦組織及其他各部器官的損害[4]。
2.3 嚴密觀察病情 實施相關急救治療措施后,嚴密觀察病人身體狀況,包括病人意識、瞳孔、呼吸、皮膚發紺程度以及精神狀態等;定時對病人繼續心電監護,監測并記錄病人生命體征及SpO2的變化情況,間隔15 ~30 min;動態監測病人血氣分析,并記錄出入量和搶救、護理措施。
2.4 用藥護理 首先為患者靜脈滴注硝酸甘油針,開始的5 ~10 min 內,以5 ~10 μg 的速率靜滴,之后每隔5 ~10 min將劑量增至20 ~50 μg,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降壓的作用,如果在注射過程中,患者的血壓低于90/60 mmHg 時,應立即更換藥物。之后為患者靜脈滴注氨茶堿針、亞寧定、伏必林。遵照醫囑按時準確服用藥物,靜脈注射硝酸甘油針、氨茶堿針、亞寧定、伏必林等。用藥過程中應根據病人血壓、血糖等的變化情況及時調整治療方案,調整抗高血壓藥和降糖藥的滴注速度。
2.5 預防感染 并發高血壓急癥病人機體一般抵抗力較差,加上病程較長,病人極易發生感染,在臨床中需要加以防范。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每天通風3 次,每次30 min,保持室內濕度為55%~65%,室溫控制在18 ~22 ℃左右[5],并嚴格制定探病時間,確保病室內的衛生和干凈。加強對病人口腔感染的預防和護理,用生理鹽水漱口。協助病人翻身,每2 h 1 次,避免皮膚長期受壓出現壓瘡,并適當進行皮膚按摩。做好靜脈留置管、導尿管的護理,防止醫源性感染;指導病人合理健康飲食,加強營養支持治療。
2.6 心理護理 由于病人發病急、病情重,病人易產生悲觀、焦慮、恐慌等不良情緒,心理壓力較大。對此,護理人員應加強與病人之間的溝通,做好心理疏導工作;加強健康教育工作,使病人對疾病相關知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對可能出現的不良狀況做好心理準備,并積極主動配合各種治療及護理方案。
2.7 出院指導 指導病人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做到勞逸結合,戒煙戒酒,注意保暖,適當鍛煉等,遵醫囑按時用藥;重視對血壓、血糖的監測,以及血尿常規及肝腎功能的檢查等;依病情到院復診等。
經及時搶救及護理,22 例病人病情均穩定,意識轉為清醒,2例出現惡心嘔吐,1例出現頭痛,1例出現腹痛不適等癥狀,經對癥治療后痊愈,體溫、血壓、血糖等控制在正常范圍,雙肺呼吸音清,1 周后轉入普通病房,均于21 d 內出院。
肝癌介入治療主要是抗癌藥物或者栓塞劑通過股動脈插管并注入肝動脈的一種治療方法,其屬于區域性局部化療,既避免了手術治療帶來的創傷,也有利于克服全身化療對全身細胞的損害,從而減輕了副作用,減少了肝癌病人的全身性反應。但肝癌介入治療也可導致多種并發癥,如惡心、嘔吐、胃腸道反應等,其中介入治療后并發高血壓急癥較為少見,但一般發病較急,需及時實施搶救措施,醫護密切配合。應注意對病人進行及時搶救護理,加強呼吸道護理工作,密切關注病人病情變化并做好預防感染的工作;加強與病人及其家屬的溝通,進行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減少病人的各種不良情緒,增強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引導病人積極配合醫師順利完成手術,術中遇到任何情況都要及時解決;做好出院指導工作,培養病人良好的個人生活習慣,降低疾病復發率,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總之,通過綜合的搶救及護理工作,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穩定病人的病情,促進病人早日康復。
[1] 王 修,劉 穎,陳 健.肝癌介入治療的并發癥及其護理[J].臨床合理用藥,2013,6(12C):189-190.
[2] 曹小麗,陳 敏.中晚期肝癌介入術后并發癥的中西醫結合護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3,18(1):297-298.
[3] 陳玉國.高血壓急癥藥物治療[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4,34(11):1060-1063.
[4] 王香蓮.護理干預對肝癌介入治療病人生存質量的影響[J].吉林醫學,2011,32(22):4667.
[5] 吳滿庭.肝癌介入治療后致高血壓急癥1 例的搶救和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0,9(7):64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