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瓊 湯曼力
周瓊:女,本科,主管護師
嚴重多發傷常合并有顱腦、胸腹、脊柱、骨盆、四肢等多部位損傷,臨床表現復雜、病情危重,搶救難度大[1]。在臨床上,嚴重多發傷患者搶救成功率的提高,有賴于把握最佳的搶救時間和高效合理的搶救措施的實施;而贏得寶貴的搶救時間,護理人員的高效配合至關重要[2]。現有的常規護理流程是由護士遵醫囑逐項執行,對患者的病情評估和病情觀察,缺乏定量指標;尤其是低年資護士因為專科知識和經驗的缺乏,對于嚴重多發傷患者的病情動態觀察缺乏預警意識,對于突發情況缺乏主動性和預見性,導致護理措施滯后,未能及時將嚴重多發傷患者的病情變化及時反饋給醫師,容易延誤治療的最佳時機,不利于嚴重多發傷患者救治效率的提高。因此,如何定量評估嚴重多發傷患者的病情,利用定量評估指標優化、改善臨床護理流程,對于提高救治效率、改善患者治療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筆者所在科室將修正創傷評分預警表應用在嚴重多發傷患者救護中,取得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科2013 年7 ~12 月應用修正創傷評分預警表評估嚴重多發傷患者112 例,其中男85 例,女27 例。年齡19 ~71 歲,平均年齡(49±2.9)歲。其中顱腦損傷合并胸部損傷共57 例,胸部損傷合并腹部損傷29 例,脊髓損傷合并四肢骨折26 例。
1.2 方法
1.2.1 修正創傷評分(RTS)[3]Champion 提出來RTS,認為RTS=0.9368 格拉斯哥指數(GSC)+0.7326 收縮壓(sBP)+0.2908呼吸率(RR),Gilpin和Nelson 經過大量病例研究驗證,RTS=呼吸頻率+血壓評定+Glasgow 昏迷指數。RTS >11 分診斷為輕傷,RTS≤11 分診斷為重傷,RTS <12 分診斷為危重傷。科室根據RTS 的評定指標制作出一份創傷評分預警表,將分值設定為3 級預警:RTS <12 分為紅色預警,RTS≤11分為黃色預警,RTS >11 分為綠色預警。紅色預警最危急,黃色次之,綠色預警為傷情較輕患者;設定評分的頻率和預警的級別成正比,預警程度越危急評分頻率越密集。護士對分值低的患者重點觀察,定計劃監測,立即采取對應護理措施。
1.2.2 成立急救培訓小組,指導護士正確評分 科室護士長為組長,重癥監護室組長為副組長,護士長負責督導和考核培訓成果,副組長制定具體培訓計劃,包括創傷評分的正確應用,預警相關理論培訓、情景模擬處理和現場急救實踐。培訓結束后,護士長考核每位護士應對能力并作出評級,將護士等級與護士排班緊密結合,合理搭配護理人員,每個班次均有高年資專科護士或經驗豐富的護師以上級別的護士擔任小組組長,下設1 ~2 名急救護士,急救護理工作由小組組長合理分工,嚴格把關,做好各個環節的銜接并發揮最大效益。
1.2.3 制定對應的急救護理措施 我科室是國內較早提出并實施創傷一體化救治的科室,在啟用創傷預警評分時,將修正創傷評分預警表納入了創傷一體化救治流程中,護士在接收患者入院后立即實施評分預警處理,對評分預警表里得分低的評定指標重點動態檢測,及時實施對應的護理措施,將護理融入創傷一體化救治中,即入院、評分、處理、反饋、溝通、評價。這項評分預警工作全程貫穿于患者入院到出院整個過程中。
實施RTS 預警護理的112 例嚴重多發傷患者重癥監護室平均住院日為3.68 d;治愈出院105 例,治愈率為93.75%;由于傷情嚴重累積多器官衰竭而死亡的患者7 例,死亡率為6.25%,效果滿意。
3.1 完善創傷急救體系提高患者生存率 多發傷的急救處理,目前存在以下問題:(1)院前急救。患者傷勢嚴重來不及搶救;急救中心數量不足,反應時間較長。(2)院內急救。專科醫師專科化,片面注重本專科問題,缺乏綜合急救能力,延誤創傷急救的“黃金時間”。(3)后續治療。專科醫師常在處理好局部傷后,缺乏完善合理的整體治療計劃。(4)病情危重。嚴重創傷后期繼發的嚴重感染、多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等并發癥,加重病情,降低生存質量。因此,爭分奪秒的創傷急救,尤其是被稱為“黃金1 h”是救治的關鍵所在[3]。利用科學、系統的評分方法判斷輔助指導臨床護士預處理,能夠有效縮短急救時間,提高患者生存率。
3.2 科學的評分方法保證患者得到有效救治 RTS 作為臨床上判斷患者傷情嚴重程度的一個評分系統,通過觀察人體呼吸系統功能、循環功能、中樞神經系統的生理病理反應來評價,能夠幫助臨床醫護人員判斷傷情嚴重程度,對正確診斷、指導治療及判斷預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4]。其他醫院目前在臨床上被醫師用于輔助診斷工具,在病房內對嚴重多發傷患者進行指導護理和后期進一步護理觀察應用。我院應用RTS 對嚴重多發傷患者進行傷情評估,并根據傷情嚴重程度設置分級報警,將嚴重多發傷患者的各項生理指標作為評分參數予以量化及權重處理,并在第一時間報警提示,保證了嚴重多發傷患者的病情得到及時有效救治;同時,護士加強對各個分值變化的動態觀察,做到查原因、早處理、勤反饋。
3.3 量化指標有利于護士臨床觀察反饋 有國外文獻報道,創傷死亡病員中,如傷后處理得當,觀察嚴密有半數患者是可以救治的[5-6]。嚴重多發傷患者傷情累及多個部位、多個器官,有很多隱性的危及生命的病情易被掩蓋或者忽視。因此,準確地評估傷情,合理運用標準的量化指標來判斷,為臨床治療提供第一手信息,使得危重患者能夠得到快速處理,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降低嚴重多發傷患者死亡率;同時也為臨床護理工作積累科學的數據和提供正確的指導,總結經驗。
3.4 實施創傷一體化綜合救治,推動護理質量的提高 我科在國內率先開展創傷一體化綜合救治,制定了創傷危重癥和多發傷綜合救治的標準化流程,為了更好地配合提高救治水平,制定實施新的護理措施已經迫在眉睫,將創傷評分與臨床護理、病情觀察等護理工作合理結合,進行入院、評分、處理、反饋、溝通、評價流程化管理,切實實施創傷一體化綜合救治,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嚴重多發傷患者的救治質量和效率,推動護理質量的提高。
3.5 護患溝通貫穿于整個急救過程 在實施RTS 急救過程中,護士作為搶救者、照顧者,主要作用是全力執行醫囑,爭分奪秒地完成各項技術操作,為患者及家屬清楚的傳達信息的內容,解答患者的疑問[7]。患者病情危急的時刻,清醒患者情緒波動很大,感到擔憂和恐懼;昏迷患者家屬急切、焦慮的心理等,這些心理往往會通過一些行為和言語表達出來,如醫護人員未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會影響醫、護、患關系,甚至還會引發醫、護、患矛盾和糾紛。因此,急救護士應做到主動溝通、以人為本。每位護士都要求不單具備扎實的急救護理技能,還應該富有同理心,時刻為患者著想,真心誠意的溝通,以寬容的心態面對患者及家屬,使整體化護理理念真正得以實現。
[1] 尉玉杰,高 靜,成維鵬,等.251 例嚴重多發傷的加強監護救治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12,10(1):57-58.
[2] 張曉霞.嚴重多發傷患者的急救與程序化護理的應用效果[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16):107-108,110.
[3] 孫志揚,劉中民.國內外創傷急救的進展[J].世界急危重病醫學雜志,2007,4(4):1958-1960.
[4] 陳 曉,蘇佳燦.創傷評分系統研究進展[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2010,4(10):1958-1961.
[5] Gonzales EA.Fluid resuscitation in the trauma patient[J].J Trauma Nurs,2008,15(3):149-157.
[6] Cei M,Bartolornei C,Mumoli N.In-hospital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of elderly medical patients can ben predicted at admission by the 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a prospective stydy[J].Int J Clin Pract,2009,63(4):591-595.
[7] 陳正紅.產科病房護患糾紛原因分析及防范對策[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14):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