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新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北京 100732)
中國的改革開放給中國的文化復興帶來了非常重要和極為關鍵的歷史機遇,未來中國及整個世界將永遠記住20世紀與21世紀之交這幾十年的中國所發生的天翻地覆的偉大變化,中國文化將展示在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破壞、浩劫之后于這一時期努力復興、發展創新所留下的文化瑰寶、藝術豐碑、思想光芒。作為這個“破”“立”之時代轉型的見證人,作為新文化事業建設的參與者,我們深感使命在肩、任重道遠。審視這幾十年的中國當代文化建設,我們充分認識到中國宗教在參與文化建設和發展中的重要性及其不可或缺的地位。因此,對中國宗教的重新認識和積極引導就顯得格外重要。然而,由于各種復雜原因和觀點上的分歧,這一認知之旅走得非常艱辛,迄今仍難有任何輕松可言。但為了我們可愛祖國的文化大繁榮,為了我們社會主義中國的長治久安、繁榮發展,我們仍需堅持這一研究,應該相互鼓勵、積極合作、堅定不移地繼續往前走。
習近平主席在2015年5月中央統戰工作會議的重要講話中提出民族、宗教工作是全局性工作,指出宗教工作的本質是群眾工作,重申了要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這一黨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針;并特別強調要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就必須堅持中國化方向,必須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必須辯證看待宗教的社會作用,必須重視發揮宗教界人士作用,引導宗教努力為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文化繁榮、民族團結、祖國統一服務。其核心思想就是要我們積極引導宗教,并在這種積極引導中做好上述四個“必須”。這是黨中央對宗教的基本態度,也為我們科學研究宗教、推動中國宗教學的正確發展提供了重要指南和理論方向。
習主席在2015年2月底曾作出了“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這一明確表述,對中國人需不需要信仰做出了極為清楚的回答。當然,所論信仰理應涵括政治信仰、文化信仰和宗教信仰等,而信仰這一范疇本身就不可能在其之內排拒宗教信仰。當前,對于中國宗教問題的正確理解和處理,已經關涉到我們今天的文化戰略、文化建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國家或民族都沒有對宗教持敵視和排拒態度,歷史上打壓宗教之舉也沒有從根本上消除宗教的存在、減弱宗教的影響。因此,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理應處理好與宗教的關系問題,對宗教加以積極引導。信仰作為國家、民族和其民眾可持續發展的潛在精神力量應該得到高揚。在此,我們一定要科學處理好政治信仰與宗教信仰的復雜關系,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使之得以積極的雙向互動,做到“政治上團結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讓其互補而不是排拒、共聚而不是離散、同心同德而不是分裂對峙;在社會層面突出我們共產主義信仰的引領作用,在精神層面則應體現對話、溝通的寬容態度。
習主席在中央統戰工作會議的重要講話中重申了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我們在其中絲毫看不到對宗教的任何否定或反感,而是感受到通篇都充滿了關心廣大信教群眾,積極引導宗教適應當今中國社會之蘊涵。所以說,宗教的客觀存在,以及在中國社會也還會長期存在,這乃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對其作價值判斷和積極引導則應該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有些觀點只是突出宗教的消極作用,對引導宗教適應我們社會也持頗為消極之態,過于強調宗教思想文化與我們社會主流價值的分殊。這種不顧中國當代宗教正在努力與時俱進的客觀事實,對學術界積極引導宗教的見解批評、否定之舉,是不符合實事求是的精神原則的。應該說,在當前形勢下,積極妥善地處理好宗教問題、對宗教加以積極引導,正是我們黨政治智慧及執政能力的體現。
黨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針體現為“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和“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這四句話。“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所強調的是對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充分尊重。無論是以什么借口來無視、歧視、蔑視和敵視宗教信仰者,都是對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違背。我們反對那種在抽象上肯定宗教信仰自由、在具體認識及行為上卻否定宗教信仰自由的觀點和做法。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國憲法保證的、黨中央政策明確規定的公民基本權利,因而必須得到尊重和受到保護。
“依法管理宗教事務”體現出依法治國的原則,反映出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精神的維護。宗教事務如同任何社會事務一樣應該得到管理而不是放任自流,這種管理要做到有法可依,執法要嚴,體現出我國法律的尊嚴和對正常社會秩序的保障。根據法律所實施的科學管理、權威管理則應該體現在“內涵式”和“外延式”管理這兩種模式的落實及其有機結合上。“內涵式”管理指對宗教內部體系的管理,其關鍵在于愛國愛教的宗教人士培養。我們需要一大批與我黨同心同德、肝膽相照的愛國愛教人士,尤其是這樣的宗教領袖和其社會精英;而且在所有宗教活動場所、禮拜堂點都應該有這樣的愛國宗教人士來主持、把握。所以,這樣的教育培訓機制必須健全。這種“內涵式”管理得以實施,是與中國政治特點及其文化傳承密切關聯的,體現出中國特色的政教關系。在我們社會主義制度下,這種中國傳承的政教關系仍得以延續,其時代特色則是宗教界的愛國自然要與擁戴、熱愛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相結合。而在這種中國特色的政教結合、政教和諧中,我們的執政黨自然也要從中國社會整體的考量、從中國社群結構對宗教社團的涵括這一事實出發來正確對待宗教,尊重宗教信仰,至少要保持“政治上團結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的關系底線。突出政治信仰的中國共產黨從其群眾路線出發也理應把信教群眾作為我們的基本群眾來對待,正視群眾信仰包括其宗教信仰的多樣性,以政治信仰的主導、引領來包容、吸納各種信仰在政治層面與我黨保持一致,處于和諧共存之中。這種信仰上的尊重、包容是共存、共建、共和、共同發展,而不是也不可能是人為地、違背歷史規律地以政治信仰來取代任何信仰,更不是以此來弱化、消解宗教信仰。信仰的多元、多層共存、共構,是形成我們今天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信仰共同體之前提和保障。這種政治智慧自然要求對我們的愛國宗教團體和信教群眾有著基本的價值信任和社會支持,在信仰價值和社會作用層面根本排拒宗教則會使這種“內涵式”管理失去根基、無法實施。“外延式”管理則是在社會范圍搞好宗教立法工作、完善宗教事務條例等關涉宗教的法律法規。為此,宗教管理干部應該培訓上崗,學會科學管理宗教,而不能對宗教事務胡管、亂管。只有嚴格依法管理宗教,才會有利于對宗教的積極引導。
“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體現出中國宗教的中國特色。中國宗教與境外宗教有著社會存在的不同,由此而亦有政治背景、社會制度、經濟基礎、意識形態、文化傳統等不同,這些不同就是中國宗教的特色,也是中國宗教可以獨立自主自辦的根基。中國宗教的獨立自主自辦需要與中國社會政治的有機聯結,需要其對中國社會存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的依靠。只有承認中國宗教是中國社會所接受、是我們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范圍內的正常存在,其宗教社團和信教群眾才可能有效抵制境外滲透,堅持獨立,搞好自主自辦。如果不承認中國宗教依附、反映中國當今社會存在現實,則只會把宗教推出去異化、外化、他化,從而失去其獨立自主自辦的根本可能性。
“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是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的核心所在。我們因此也必須特別強調、突出“積極引導”。其前提就是承認中國的宗教是完全可以與中國的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承認中國宗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并且可以融入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引導”是中國共產黨統戰理論的精華和精髓所在,即最大限度地團結廣大群眾,使我們的朋友越多越好。要落實“積極引導”既需要我們對宗教要有“積極”態度,也要求我們對之主動“引導”,而且要善于“引導”。可以說,在當今中國的社會處境中和所面對的國際形勢下,對宗教的“積極引導”是宗教工作的唯一正確道路,也是真正有效、可行的舉措。
習主席在強調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時,專門提出了“必須堅持中國化方向,必須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必須辯證看待宗教的社會作用,必須重視發揮宗教界人士作用”這四個“必須”,使我們貫徹落實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有了明確的目標,找到了行之有效的抓手。
“必須堅持中國化方向”,就是體現出中國宗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使之走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中國的宗教與境外的宗教當然有別,它所反映的是中國社會的存在、中華文化的表達、中國人的精神需求。在中國宗教的中國化方向上,我們有非常成功的經驗。如歷史上佛教在政治、文化等層面的中國化,不僅使佛教得以全新的發展,而且也給中國文化帶來了新的元素、增加了其厚重及深蘊。同樣,我們也還需要推動相關宗教繼續努力。如近幾年來我們學術界積極倡導基督教的中國化,得到了政界的全力支持和教界的積極響應。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宗教堅持中國化方向就能走上順利發展的康莊大道,從根本上防范、擺脫境外的任何滲透。在中國宗教堅持中國化方向方面,比如宗教學就完全可以大有作為。
“必須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就是要真正做到“依法管理宗教事務”,使中國宗教的存在及發展有序進入法治化的軌道。這就要求我們基于憲法精神和相關法律法規來將宗教“拉進來管”,而不能把宗教“推出去亂”;要使宗教成為遵紀守法、自覺主動維系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的社會細胞及社會建構;而不能任宗教形成放任自流、為所欲為的彌散之勢。這種法治化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在于引導宗教界人士、宗教團體或群體學法、守法,自覺保持和維護法律的威嚴及尊嚴,從宗教界內部的信仰教義、教規教制中完善其知法、尊法、用法的體制機制,達成其教法對社會公法的適應、服從和維護;另一方面則要使司法、執法者和相關行政管理者遵循法律規則,尊重宗教信仰者的基本權益,健全我們宗教管理的法律體系,使宗教工作有法可據、可依、可行,杜絕違法亂紀、粗暴管理的現象出現。目前個別地方的一些做法因違背了法治化管理的基準、突破了相關宗教的信仰底線而使宗教界人士糾結、迷茫,出現了不利于安定團結、有損于愛國愛教的跡象,這都值得我們高度重視和警醒。
“必須辯證看待宗教的社會作用”,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結合中國社會主義社會這一基本國情,基于其社會存在來分析看待中國當前的宗教現象,對之有客觀正確的評估。對中國宗教的評價應該反映中國當代社會現實,而不是仍然保持基于1949年前的中國社會或19世紀的歐洲社會所分析得出的宗教認知。對中國宗教在建國60多年以來的發展變遷一定要有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與社會共進的客觀分析,做出科學、可靠的結論。宗教在我們今天的發展中若主動用之則能起積極作用,若被動放棄則有可能變成消極因素,此乃事在人為,需要我們因勢利導。這正是習主席強調“必須辯證看待宗教的社會作用”之意味深長的蘊涵。在我們社會主義的中國,這種辯證看待、積極引導完全可以使我們高度重視和發揮宗教在當今社會的維穩作用,對相關群眾的精神撫慰作用,對公益事業的積極參與作用,對中華文化的深化和弘揚作用,以及對海外世界的感染和影響作用。也只有“辯證看待”“積極引導”才能有效防范宗教的社會作用出現異化、外化、惡化乃至敵化。
“必須重視發揮宗教界人士作用”,就是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統一戰線理論,搞好新時期的統一戰線工作;同樣也就是要堅持群眾路線,真正領會和努力做到“宗教工作的本質是群眾工作”這一基本要求。我們應把廣大信教群眾作為我們的基本群眾來看待,將之視為我們可以依靠的基本力量來拉近,而不是將之看作異己力量來疏遠。我們要看到廣大宗教界人士愛國主義的真實體現,看到建國以來中國宗教界人士積極參加社會主義中國建設的熱情和真誠,從而與宗教界人士坦誠相待、肝膽相照。我們不能僅僅要求宗教適應我們社會主義社會,而對廣大宗教界人士積極適應社會主義社會所出現的有利變化、作出的有益貢獻卻熟視無睹、無動于衷、麻木不仁。不應該把今天中國宗教的存在與中國社會完全脫節,硬說今天中國宗教仍然完全是消極的,或說社會存在的改變不能改變宗教意識的本質,結果讓宗教界人士失望、心涼,看不到希望。相反,只有承認這些明顯的變化,肯定并鼓勵宗教界人士的積極適應,才可能真正團結廣大宗教界人士發揮其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以一種違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僵化、死板的宗教意識形態觀來看待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宗教,既不利于對宗教的公正評價和積極引導,也有害于我們當前和諧社會的建設。只有實事求是地指明并肯定中國宗教界人士所發揮的積極作用,才能夠從其內部積極防范和及時消除宗教極端主義與宗教保守主義的影響,使宗教界人士有信心、有動力地積極適應社會發展和進步,保持同我們社會主義社會的與時俱進。
總之,只有做好上述四個“必須”,才能真正做到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才能使宗教界人士心悅誠服地努力做好五個“服務”,即為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文化繁榮、民族團結、祖國統一服務。為此,我們要“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充分尊重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而不能有意無意地表現出對宗教信仰者的歧視、貶損和否定。并且,我們也應該承認宗教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積極接地氣,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括對中國宗教文化的正確認識、客觀評價、以及對其積極因素的發揮和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應包括中華文化特色,我們關于宗教的理論自然要有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宗教信仰作冷靜分析和積極引導。“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是我們對宗教的最基本態度,而且這的確也是唯一正確的態度。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的重點和核心就是對宗教的“積極引導”,就是承認中國的宗教是完全可以與中國的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承認中國宗教文化是可以融入我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承認中國政教關系是能夠達到和諧共處的。“積極引導”就是把宗教拉到我們自己身邊,使之成為我們的基本力量和社會有機構成;“積極引導”就應該讓宗教脫敏,讓社會以正常心態來看待并對待宗教。至于有神、無神之理論爭論則本是思想認識層面的恒久常態,是辯證共存的關系。今天中國無神論的理論發展也應該與時俱進,以其科學、深入、系統、有說服力的研究和論述來影響社會、打動人心。在學術層面、理論層面,無神論研究首先必須全面把握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無神論的分析評價,其次則要深入了解無神論的歷史發展和基本理論體系,然后還應該將其應用與中國國情有機結合、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應該保持其研討的建設性、開放性和對話性。有神、無神之爭當然可以在思想、學術層面展開,但不要將之過于強化并引入社會政治層面,避免由此造成與宗教信仰者的分殊及分道。可以說,“積極引導”是我國新時期宗教工作的康莊大道,會迎來光明前景。如果放棄或不真正履行“積極引導”,我國宗教工作就會走向歧途,我們也可能陷入宗教矛盾沖突的多事之秋。
對待宗教,不同的社會及政治力量都會有想法,也都會對之加以運用。對之是爭取還是放棄,是拉還是推,會有不同的作用,產生不同的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宗教理論應該深刻認識到宗教對我們的文化戰略意義,簡單而言,就是爭取其對內起穩定和諧作用,對外起擴大中國文化影響、抵制負面干涉的作用,在世界不同文化中起對話、溝通作用,這樣就能使我們自己越來越強大、穩固,而境外存有的敵對勢力及不利因素也會越來越弱化、分化。這一宗教理論應該以一種大智慧來充實、完善我們的宗教認識及政策,體現其理論與實踐的和諧統一。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之努力中穩妥處理好宗教文化的定位,促進宗教軟實力的參與,藉此理順我們社會文化與宗教的關系,消除以往的張力和對峙,使宗教真正成為我們社會文化的有機構成,與我們的社會政治和諧相融,在我們的社會建構中發揮其正能量、正功能,使宗教積極參與、共同塑造我們的文化自我,形成我們的文化自知和自覺。所以說,做好四個“必須”,積極引導宗教,乃是當前“宗教與中國當代文化建設”研討中的一個重大課題,是中國宗教學在其“中國化”創建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認真發掘。
本文是作者于2015年6月13日在云南大理大學召開的“宗教與中國當代文化建設”研討會暨中國宗教學會2015年年會上的致辭,略有擴充、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