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祥明,唐鶴軍,張家宏,沈明君,陳安慶,楊建春,王守紅,韓光明,畢建花,徐 榮,朱凌宇
(1.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 揚州 225007;2.揚州市邗江區瑞農農業專業合作社,江蘇 揚州 225000;3.高郵市送橋鎮農業服務中心,江蘇 高郵 225600)
?
林間套種牧草養鵝循環農業模式的高效配套技術
寇祥明1,唐鶴軍1,張家宏1,沈明君2,陳安慶3,楊建春1,王守紅1,韓光明1,畢建花1,徐 榮1,朱凌宇1
(1.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 揚州 225007;2.揚州市邗江區瑞農農業專業合作社,江蘇 揚州 225000;3.高郵市送橋鎮農業服務中心,江蘇 高郵 225600)
摘 要:以林間套種牧草養鵝循環農業模式為例,詳細闡述了該種養循環農業模式的技術要點、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結果表明,林間套種牧草養鵝循環農業模式的經濟效益是稻-麥輪作模式的2.8倍;同時該模式耗能低、修復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效果顯著,具有典型的生態效益。
關鍵詞:林間套種牧草養鵝;循環農業模式;高效配套技術;經濟效益;生態效益
農業環境惡化、農田生態失衡、食品安全危機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發展循環農業。循環農業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的農業發展模式,相對于“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農業增長模式來說,是一個根本性的變革。
江蘇里下河地區,江灘、湖泊、河流及溝塘縱橫交錯,林木、水資源極其豐富,尤其是蘇中、蘇北地區林地資源極其豐富,但傳統的稻-麥輪作兩熟制已對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如土壤板結、肥力下降、水體富營養化、病蟲草害日趨嚴重、農殘超標等農業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凸顯。為了優化農業結構,發展農村規模經濟,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早在2000年就提出了以食物鏈循環推動無公害、綠色或有機農產品產業鏈循環發展的“雙鏈型”循環農業新理念,以達到環境保護和經濟效益“雙贏”的目的[1-2]。
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根據江蘇省里下河地區資源稟賦和循環農業發展的現狀,集成和示范了多種循環農業典型模式,例如:鮮食玉米—奶牛—沼氣—龍蝦—牧草[1]、牧草—鵝—水稻—鴨[3]、林—牧草—畜禽—沼氣—漁[4]等,并研究制訂了多項循環農業模式的地方標準(操作規程)[5]。以上農業模式的實施,有效促進了循環農業的快速發展,帶動農民致富,成效顯著[6-8]。
研究以林間套種牧草養鵝循環農業模式為例,詳細闡述了該農業模式的技術要點、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結果表明,該農業生產模式耗能低、修復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效果顯著,符合江蘇省“十二五”規劃中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發展循環經濟,推廣低碳技術,推動綠色增長”的要求,同時也適應農業部關于“發展生態、健康種(養)殖,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要求。
1.1林間套種牧草技術
1.1.1造林技術 (1)造林品種:林木品種一般選擇落葉喬木。速生經濟林樹種一般選擇速生楊樹,如毛白楊(Populus tomentosa Carr)、意大利楊(Populus euramevicana cv)等;花木林一般選擇欒樹(Koelreuteria paniculata Laxm.)、北美楓香(Liquidambar styraciflua)、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等;果樹林一般選擇梨樹(Pyrus sorotina)、桃樹(Prunus persica)、銀杏(Ginkgo biloba L.)等。(2)田間管理:新栽植的樹苗應及時澆水使其成活;一般栽植的行距為6~8 m,株距為2~3 m,縱橫成行;在每一行樹苗的基部開挖一條小型排水溝,溝寬30~40 cm,溝深30~40 cm,成片林地四周及中間開挖循環大溝,溝寬60~80 cm,溝深40~50 cm,確保田間不積水;樹木出現病蟲害時,應采用高效、低毒化學農藥及時防治。1.1.2 牧草種植技術 (1)牧草品種:秋冬林木落葉時節種植的冷季型牧草,宜選用多花黑麥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冬牧-70黑麥(Secale cerale var.)和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等越年生牧草品種;對新栽植的林地,春夏也可種植暖季型牧草,宜選用蘇丹草[Sorghum.Sudanense (pipcr) stapf]、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 (L.) Sprengw]和菊苣(Cichorium intybus L.)等。(2)播種時間:冷季型牧草在9~10月間套種,暖季型牧草在4~5月間套種,多年生牧草在9~10月或4~5月集中套種。(3)播種方法:冷季型牧草于9~10月在讓茬地塊(耕翻整地后)采用直播法陸續播種牧草,多花黑麥草、冬牧-70黑麥和紫云英的播種量分別為37.5、112.5和52.5 kg/ hm2;暖季型牧草一般采用直播法,蘇丹草和狼尾草通常于4月下旬~5月上旬在讓茬地塊(耕翻整地、開好田溝后)采用條播法分期播種,條播行距為60 cm左右,播種量分別為18和15 kg/hm2;菊苣通常于4月中下旬~5月上旬在讓茬地塊(耕翻整地、開好田溝后)采用撒播法播種,播種量為5 kg/hm2。(4)田間管理:為使播種的牧草種子出苗快、出齊苗,田間應保持良好的墑情,干旱時應溝灌潑澆1次;基肥施用量為沼液、沼渣等有機肥2 500~3 000 kg/hm2,45%復合肥(N∶P2O5∶K2O=15∶15∶15)650 kg/hm2或25%復合肥(N∶P2O5∶K2O=10∶8∶7)950 kg/hm2;每次刈割牧草后應及時追施速效氮肥,以尿素為佳,施用量為120~150 kg/hm2;用沼肥作追肥時,要先對水,一般對水量為沼液量的50%。
1.2牧草養鵝技術
刈割利用:牧草在生長到25~30 cm時,即可刈割利用,首次刈割時應留茬5 cm以上,第2次后留茬2~3 cm,以利牧草的快速再生。
載畜量及養殖方式:在一般情況下可養鵝3 000~ 3 750只/hm2;為便于規模養殖,在種植牧草的田頭或池塘邊附近興建畜禽舍和圍欄,并接通畜禽的飲用水源,實行圍欄圈養。
1.3套種牧草與養鵝時間的銜接
冷季型牧草在9~10月間套種,10~11月可刈割利用。第1批苗鵝放養量應控制在1 400~1 700只/ hm2,于10月中下旬開始供草飼養,生長70~80 d后,于翌年1月中旬出欄上市,此時正是元旦后春節前,市場行情好;第2批苗鵝放養量可適當增加,約1 600~2 050只/hm2,于翌年3月中旬供草飼養,生長70~80 d后,于5月下旬出欄上市,此時冷季型牧草到5月底正好完成其生命周期。接著可根據林木栽植密度及樹齡有選擇性的種植暖季型牧草,栽植過密的林地5月已枝繁葉茂不適合種植暖季型牧草。林木栽植密度合適的林地提前套種暖季型牧草,繼續飼養仔鵝或種蛋鵝,到9~10月又開始下一個循環。
1.4鵝糞及殘飼沼氣化利用技術
利用鵝糞及殘飼生產沼氣時,需添加農作物秸稈等調節C/N比,C/N比以25︰1最佳。沼氣池裝料量85%左右,料液濃度夏季為5%~6%,冬季為8%~10%。為保持一定的C/N比,沼氣池投料產氣30 d后,應將腐熟的沼液、沼渣陸續抽排出,同時補充等量的新料。沼渣、沼液可作林木、牧草的有機肥。
以2014~2015年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循環農業示范基地、揚州市邗江區方巷鎮鵝業產業園及高郵市送橋鎮林間套種牧草養鵝示范基地的示范結果為數據來源,與當季稻-麥輪作方式為對照。其中,林木、牧草、水稻、小麥種植及收獲均未計算用工成本(2種模式的種植和收獲用工成本相當),林木以意楊為例計算,養鵝以每年2批計算。
2.1林間套種牧草養鵝循環農業模式的效益分析
種植意楊的經濟效益:經濟林生長周期一般為10~15 a,按420株/hm2的密度和近3 a市場行情計算,平均可得凈效益為19 500元/(hm2?a)。
林間套種牧草養鵝的經濟效益:鵝的養殖成本平均為41.4元/只,包括苗鵝12.0元/只、防疫2.0元/只、飼料成本20.0元/只、成活率折扣0.6元/只、養殖人工成本5.8元/只和水電成本1元/只;鵝的平均產值為56元/只,商品鵝平均重3.5 kg,市場價16元/ kg。養鵝可獲利14.6元/只,林間牧草養鵝3 000只/ (hm2?a)計,則套種牧草養鵝可獲利43 800元/(hm2?a)。
2.2稻-麥輪作方式的效益分析
種植水稻效益:種植水稻需成本12 950元/hm2,包括種子650元/hm2,肥料、水5 200元/hm2,農藥2 050元/hm2,耕田、耙地、栽插、收割等4次機械作業費5 050元/hm2。水稻產值為24 750元/hm2,即平均產量8 250 kg/hm2,稻谷市場價3.0元/kg。種植水稻可獲利11 800元/hm2。
種植小麥效益:種植小麥需成本8 530元/hm2,包括種子1 080元/hm2,肥料、水3 850元/hm2,農藥650元/hm2,耕田、耙地、播種、收割等4次機械作業費2 950元/hm2。以小麥平均產量5 700 kg/hm2,小麥市場價2.8元/kg計,小麥產值為15 960元/hm2,獲利7 430元/hm2。
由此可知,進行稻-麥輪作周年效益可達19 230 元/hm2。如果2種模式耕地面積均以100 hm2估算,根據前述建設方案,林間套種牧草養鵝循環農業模式中,牧草種植面積為85 hm2,養鵝25.5萬只,則年平均運行效益為538.05萬元,稻-麥輪作年效益為192.3萬元。林間套種牧草養鵝循環農業模式的經濟效益比稻-麥輪作高345.75萬元,前者是后者的2.8倍。
林間套種牧草養鵝循環農業模式充分利用意楊林冬季空閑階段,使種植業和養殖業互利共生,種植業和養殖業協調發展。第一,顯著提高了土地產出率,實現了牧草、鵝糞等農業自然資源的沼氣化和肥料化利用;第二,降低了生產過程中生產資料、生產要素的投入,從根本上解決了化肥、農藥等化石能源過量施用對環境的壓力,使農業自然資源得到循環利用;第三,修復了農田生態環境,使農業生態保持平衡,促進了我國農業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第四,對生產安全優質農產品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林間套種牧草養鵝循環農業模式,既能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還可獲得顯著的生態效益,值得在適宜地區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家宏,王守紅,寇祥明,等.“雙鏈型”鮮食玉米-奶牛-沼氣-龍蝦-牧草循環農業模式的高效配套技術[J].江西農業學報,2011,23(8):133-135,138.
[2] 張家宏,王守紅,白和盛,等.雙鏈型牧草-鵝-鮮食玉米生態農業模式高效配套技術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5,13(2):167-169.
[3] 張家宏,王守紅,金銀根,等.“雙鏈型”復合農業生態系統的高效配套技術及效益[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6,25:693-696.
[4] 張家宏,王守紅,寇祥明,等.“雙鏈型”林-牧草-畜禽-沼氣-漁循環農業模式高效配套技術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11,23 (11):25-27,30.
[5] 張家宏,王守紅,寇祥明,等.循環農業標準化的研究,實踐與示范推廣[J].中國標準化,2009,(4):67-68.
[6] 張家宏,馬談斌,王守紅,等.“雙鏈型”生態農業示范園區對農戶決策的影響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6,14(3):220-222.
[7] 寇祥明,張家宏,王守紅,等.鮮食玉米-羊(豬)-沼氣-牧草循環農業模式的高效配套技術[J].湖南農業科學,2012,(11):136-138.
[8] 王守紅,寇祥明,陸洋江,等.牧草-羊-沼氣循環農業模式的高效配套技術[J].江蘇農業科學,2014,42(4):298-299.
(責任編輯:成 平)
High-Efficient Techniques for Recycle Agriculture Mode of Geese Farming with Forage Interplanting in Forest
KOU Xiang-ming1,TANG He-jun1,ZHANG Jia-hong1,SHEN Ming-jun2,CHEN An-qing3,YANG Jianchun1,WANG Shou-hong1,HAN Guang-Ming1,BI Jian-hua1,XU Rong1,ZHU Ling-Yu1
(1.Lixiahe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Yangzhou 225007, PRC; 2.Hanjiang Ruinong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Yangzhou 225000, PRC; 3.Agricultural Service Center of Songqiao Town, Gaoyou 225600, PRC)
Abstract:Taking the circular agriculture model of forest-forage grass-geese farming as an example, this study elaborates the key techniques,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of the above planting and breeding recycle agriculture patter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conomic benefit of the exampled forest-forage-geese farming pattern was 2.8 times that of the rice-wheat rotation pattern, and the exampled pattern had typical ecological benefits with low energy consumption an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agro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storation and improvement.
Key words:goose farming with forage interplanting in forest; recycle agriculture model; high-efficient supporting technology; economic benefit; ecological benefit
通訊作者:張家宏
作者簡介:寇祥明(1979-),男,山東壽光市人,副研究員,主要從事生態農業技術和產品的研發、推廣工作。
基金項目:江蘇省農業三新工程項目[SXGC(2014)205、SXGC(2015)230];江蘇省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項目[蘇質技監發(2013)147號];揚州市科技計劃項目(YZ2014141)
收稿日期:2015-10-08
DOI:10.16498/j.cnki.hnnykx.2015.12.017
中圖分類號:S1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0X(2015)12-00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