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堅,李高陽
(1.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長沙),湖南 長沙 410125;2.湖南省食品測試分析中心,湖南 長沙 410125)
?
湖南省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淺析
李志堅1,2,李高陽1,2
(1.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長沙),湖南 長沙 410125;2.湖南省食品測試分析中心,湖南 長沙 410125)
摘 要:通過對湖南省食用菌產業規模、優勢和科技支撐等方面的分析,探討了食用菌產業存在的問題,包括產業規模小、品種結構不合理、加工業落后、標準化生產實施不嚴和產業自動化水平低,提出了提升食用菌產業的科技水平、發揮龍頭企業的帶頭作用、實施品牌戰略、發展精深加工技術、建立食用菌生產標準化體系和因地制宜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建議
中國是世界上食用菌栽培起源最早的國家,有著豐富的食用菌物種資源,目前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國和出口國[1],生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75%以上,出口量占亞洲總出口量的80%以上[2]。2014年全國食用菌總產量達3 460萬t[3]。在中國政府一系列的政策方針指引下,食用菌產業在湖南省得到快速發展。湖南食用菌種植歷史悠久,經過近10 a來的努力,食用菌產業正加速由傳統的稻草大棚種植向現代化“蘑菇工廠”生產轉型,工廠化生產已頗具規模[4],在食用菌基礎研究、種植基地的現代化建設以及食用菌產品的精深加工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已成為全省發展“三農”、建設“兩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產業。2013年,湖南省食用菌產量已突破95萬t,產值近70億元,助農增收38億元。目前,全省食用菌產業僅次于糧、棉、油、菜、果,已經發展成湖南省第六大種植業[5]。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農村生態良性循環、建設資源節約型生態高效農業、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實現湖南省“小蘑菇、新農村”戰略的一個主要選擇,展現出了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空間。
1.1規 模
據不完成統計,截止2013年底,湖南省規模以上食用菌商品基地25個,產值過億元的基地8個,食用菌生產基地縣31個,食用菌專業鄉鎮68個,菇類生產龍頭企業130家以上,專業合作社490個以上,從業菇農約70萬戶,以專業合作社的方式加入從事菇類生產,實現年產量超過90萬t,總產值達70億元以上。傳統的食用菌產業正加快轉型升級步伐,栽培模式逐步由傳統田間大棚栽培模式向規模化、標準化生產轉變,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得到了快速發展,目前現有工廠化生產基地13個。食用菌品種已從當初的“四菇一耳”發展形成以平菇、香菇、雙孢菇、杏鮑菇和雞腿菇等40個以上常規品種和28個珍稀品種共同發展的格局,能在任何季節栽培,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消費群體需求。長沙和永州的杏鮑菇、安仁的姬菇、靖州的茯苓、桂陽和湘潭的香菇都已初步形成產業規模,其中靖州的茯苓等藥用菌年產量達6.5萬t,出口1.5萬t,占全國總量60%以上,實現貿易總額12億元以上。安仁姬菇、秀珍菇等珍稀菌年產量達6萬t,湖南省食用菌產業有望在2015年實現總產量100萬噸、總產值100億元、解決勞動力就業100萬人的目標。
1.2優 勢
1.2.1原材料優勢 食用菌主要靠分解利用植物秸桿、雜木屑、棉籽殼、玉米芯、蓮籽殼等中的木質素、纖維素、半纖維素、獲取營養物質,完成生活史并提供給人們可以食用的菌蕈。湖南省作為農業大省,每年的農作物秸桿、木屑等達100億kg,種植業產生的大量豬、牛、羊糞便為菌類提供營養,而且氣候濕熱、雨量充沛,極適合于食用菌生產。湖南省森林覆蓋率達57.52%,有1 293萬hm2林地,林業資源豐富,發展食用菌種植有著天然的優勢。
1.2.2政策優勢 湖南省人民政府于2008年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快食用菌產業發展的通知》,要求各級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根據全省區域布局的要求并結合本地資源特征,制定各地區食用菌發展規劃并納入新農村建設規劃和農業發展規劃中,制定促進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為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扶持。成立跨部門、跨行業的湖南省食用菌協會,協助政府做好食用菌產業的協調和信息服務工作,加速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造條件,促進農村和城鎮社會的和諧發展。
1.2.3勞動力優勢 湖南省有大量的農村人口和農村勞動力,國家“村村通”工程的實施,使農村的交通狀況得到極大的改善,同時,食用菌發展“投資少、見效快”的特點吸引大量外出務工的勞動力回鄉發展食用菌生產。農村空氣清新,工業污染少,為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天地。發達國家已經實現食用菌的工業化生產,但勞動密集型的特點仍不能改變,大量的勞動力成本極大地制約了當地食用菌產業的發展。這為農村人口數量巨大、勞動力充足而且價格低廉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很好的發展機會,生產的食用菌產品也具有很好的市場前景。
1.2.4種質資源優勢 湖南省食用菌種質資源豐富,在100個以上的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內分布著大型真菌600種以上[6],野生食用菌資源260種以上[7],居全國中上游水平,其中進行批量生產的食用菌產品主要有樅樹菇、牛肝菌等,在諸多野生食用菌品種中,具有較大經濟價值的有紅菇、牛肝菌、雞樅菌和羊肚菌等。紅菇和牛肝菌在湖南市場上最為常見,約占湖南省野生食用菌總貿易量的70%左右[5]。
1.3科技支撐
湖南省食用菌產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進步。湖南省擁有眾多從事食用菌種植和研究的專家,食用菌生產企業也逐步建立了自己的研發隊伍,重點針對現有品種改良、優良品種選育、菌種質量評價、標準化生產技術、資源循環利用技術、采后保鮮技術、精深加工技術以及綜合利用技術等關鍵技術進行研究、技術推廣和應用,在育種、保鮮、加工、病蟲害防治、危害分析和關鍵點控制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部分指標已經達到或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科技進步對食用菌產值增長的貢獻率已大幅提高;食用菌科研機構和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強新菌種選育工作,改造現有品種,培育優質品種,DNA基因重組技術等高新技術的應用大大地提高了菌種選育水平,食用菌品種結構進一步得到優化;加強技術人才培養,建設了一支結構合理、技術優良的食用菌科技人才隊伍;“十一五”期間,湖南省各農業科研教學機構和企業,結合我省食用菌產業發展的現狀挖掘整合現有資源,完成了有應用價值和推廣前景的科研成果和技術創新11項,專利技術33項,應用孢子分離、單細胞融合等技術選育優良品種10個,從國外引進優良品種18個,馴化野生珍稀菌類新品種13個,制定各類企業標準13個,省級地方標準5個,培養了一大批食用菌從業人員。
2.1產業規模小
湖南省食用菌近10 a來發展較快,但整體規模和產值仍然較小,產業的組織化程度和集約化程度不高,大多數還是農民分散種植或公司+農戶的生產模式,受季節性制約,產品質量和產量不穩定,工廠化、標準化、規模化程度底,龍頭企業數量少而且實力不強,其帶動能力有待增強。湖南省現有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基地13個,與食用菌產業發展強省江蘇(222個)、福建(144個)、山東(106個)還有較大差距。
2.2品種結構不合理
湖南省食用菌生產中,香菇、平菇等常規品種規模大、產量高,導致常規品種陷入惡性競爭而價格較低;一部分種植難度較大、投資較高的珍稀菇類只是零散種植,產量小;另外,一部分珍稀品種從馴化到栽培成功只需不到兩年時間就會被快速普及,在很短時間內由珍稀品種變成大宗品種甚至市場飽和滯銷,致使種植者的利潤空間被大大壓縮,這與食用菌從業者盲目跟風有關;國外市場對野生菌和高端人工菌的需求日益增加,湖南省食用菌品種滿足不了國外市場的需求,主要用于國內消費,出口量不大, 因此還需進一步加強野生菌和高端食用菌開發。湖南省食用菌出口外貿雖有幾千萬美元,但總量仍不大,在全國食用菌出口創匯總量中所占比重還很小。
2.3加工業落后
目前湖南省食用菌加工較注重鮮菇的生產,菌類的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環節還很薄弱,其產品附加值不高。粗加工主要是通過簡單的烘干制成干品或者加工成罐頭,蜜餞等,科技含量較小,附加值不高。近幾年出現的保健及醫療方面的加工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但規模小,市場份額小,其藥用價值的研究在國內還處于初級階段,活性物質的作用于人體的機理尚不明確。采后保鮮技術有待提高。食用菌采收后,其呼吸作用和酶促反應仍在繼續,導致褐變、枯萎、變色、發黏甚至腐爛變質等,貨架期較短。為了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要,提高食用菌產業的效益,必須要對產品進行保鮮處理。目前使用較為普遍的主要為低溫保鮮、低溫速凍保鮮、氣調保鮮,其他保鮮方法如輻射保鮮還在進一步研究中。
2.4標準化生產實施不嚴
湖南省食用菌生中普遍存在片面追求產量、忽略質量、沒有按標準化生產操作規程進行生產和加工現象,隨意性大,產品質量和安全水平與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活質量發展態勢存在較大差距。菌種生產經營管理不規范,專業從事菌種生產的企業大多規模較小,生產設備和管理方式落后,其產品質量難以得到保證,導致菌種市場的混亂、優良菌種退化和老化,嚴重影響菌種的優質化進程,同時也容易導致一些劣質菌種流入菌種市場,嚴重損害了從業者的利益。農藥使用不規范,如廣泛使用未在食用菌上登記的農藥產品,部分食用菌產品存在農藥殘留超標現象和農藥多殘留現象。原輔料有害重金屬鎘等污染嚴重,導致食用菌產品鎘含量偏高甚至超標,食用安全性難以得到保障。
2.5產業自動化水平低
目前湖南省食用菌栽培產業的自動化水平較低,設備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不夠,制約了企業勞動力生產效率的充分發揮,對標準化作業和雜菌污染的防控也是個制約因素。工廠化種植需要嚴格控制生產環境的溫、光、水、氣。每一生產環節的工藝和環境參數必須根據所栽培品種的不同而單獨設計,并經過長時間的不斷摸索和積累使其趨向成熟化。湖南省工廠化食用菌企業起步較晚,大多投資規模較小,經驗積累不足,整體生產調控能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以上這些問題都會影響湖南省食用菌產業的健康發展,影響廣大菇農的經濟收入,更會嚴重影響全省食用菌產業的健康、持續、快速發展。
3.1提高產業的科技含量
加強科技自主創新,加速推廣食用菌種植加工的先進技術,加快科技成果在生產中的轉化和應用,逐年提高科技進步貢獻率,提升食用菌產業的科技水平。要進一步加強對食用菌研發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加強與國內外食用菌種植、加工及綜合利用方面企業和專家的技術交流與合作。組織食用菌研究人員深入種植、加工生產第一線開展服務,及時解決基地和菇農在種植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繼續扶持發展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全面落實各級政府對食用菌種植基地的補貼政策,與菇農建立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食用菌種植科技示范戶,帶動更多農戶從事食用菌生產。設立專門的菌種管理和執法機構,嚴把菌種質量關,防止偽劣菌種給生產帶來損失和風險,進一步優化食用菌”的品種結構,改造現有品種,培育優質品種。
3.2實施龍頭帶動和品牌戰略
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技術引領、示范帶動和導向作用,帶動中小企業的升級發展,推動整個食用菌產業產發展。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依托食用菌龍頭企業先進管理機制和“產、供、銷”一體化的經營模式,通過不同形式讓食用菌基地和菇農參與進行一體化經營,并建立起利益聯動機制,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作用。依托龍頭企業,培育和樹立食用菌品牌,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逐步形成湖南省食用菌產品的良好形象從而達到提高產品附加值。銷售市場要不斷進行多元化開拓,對國內大中城市市場進行冷鏈配送,在互聯網上建立商務交易平臺,促進食用菌商品供給、消費需求數據在全國、全球范圍內廣泛流通、分享和對接,改變食用菌產品銷售的被動局面。
3.3大力倡導發展食用菌精深加工技術
積極開展食用菌產品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技術研究,如:食用菌保鮮干燥技術、食(藥)用菌功能性成分提取與利用、食(藥)用菌發酵技術和食用菌質量安全控制等,提高產品附加值,實現產品出口創匯,積極推動湖南省食用菌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為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3.4建立食用菌生產標準化體系
加強標準的宣傳、示范和推廣,加強產品認證,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機構,用標準化來指導生產,引導消費,提高菇農組織化程度和標準化水平,不斷提高食用菌產品中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比例。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規范食用菌產品從農田到餐桌的行為準則,建立和完善誠信管理制度,營造良好的誠信環境,并加大食用菌產品例行監測和風險評估力度,提升食用菌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
3.5調整品種結構和產業結構
根據當地資源特色和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分品種重點區域發展。調整食用菌品種結構和產業結構,促進各類食用菌產品向各自的優勢產區集中。發展食用菌與旅游相結合的特色旅游產業,重點發展平菇、香菇、金針菇、雙孢蘑菇、茯苓和珍稀菇生產。可在草食動物發展較快、糞肥資源豐富的汩羅、華容、君山區等地建立以草菇、雙孢菇為主的草腐型食用菌產業帶,在林木資源豐富的平江、臨湘、岳陽縣等地建立以香菇、木耳、茶樹菇為主的木腐型食用菌產業帶,在毗鄰大中城市的云溪區、岳陽樓區和湘陰縣以滿足城市供給需求為目標,建立以秀珍菇、杏鮑菇、金針菇為主的珍稀菌產業帶。
食用菌產業是集高效農業、循環農業、低碳農業和可持續農業特征于一體的現代農業,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極其顯著的新興產業和戰略產業[8],在種植業中,僅次于糧、棉、油、果、菜,成為第六大農產品,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已成為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食用菌可持續發展特性符合中國國情長遠發展戰略的需要,在人口眾多、耕地資源有限、水資源緊缺、農村勞動力和廢棄資源豐富的前提下發展食用菌生產,符合建設“兩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的內在要求,可極大地促進農村經濟健康、持續、快速發展,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9],對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朱西儒,陸 輝,張相日,等.我們食用菌產業現狀與展望[J].廣東農業科學,2005,(1):85-87.
[2] 盧 敏,李 玉.中國食用菌產業的戰略地位及發展展望[J].食用菌學報,2006,13(1):1-5.
[3] 2015年中國食用菌總產量及細分市場分析[EB/OL].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509/341282.html,2015-09-01.
[4] 湯紅輝,楊 烊.湖南食用菌成第六大種植業 將推進“三百工程”[EB/OL].http://www.emushroom.net/news/201209/18/12188.html,2012-09-18.
[5] 蘭良程.中國食用菌產業現狀與發展[J].中國農學通報,2009,25 (5):205-208.
[6] 張光訓,譚著明.湖南野生食用菌利用與保護謅議[J].湖南林業科技,2010,37(4):50-52.
[7] 李建宗.湖南野生食用菌物種多樣性研究[J].生命科學研究,2008,12(4):314-320.
[8] 張俊飚,李 鵬.我國食用菌新興產業發展的戰略思考與對策建議[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1-7.
[9] 張祥茂.中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及展望[EB/OL].http://www.cefa.org.cn/2014/10/23/7754.html,2014-10-23.
(責任編輯:肖彥資)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Edible Mushroom Industry in Hunan
LI Zhi-jian1,2,LI Gao-yang1,2
(1.Laboratory of Quality and Safety Risky Assessment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Ministry of Agriculture, Changsha 410125, PRC; 2.Hunan Food Test and Analysis Center, Changsha 410125, PRC)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cale, advantages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of Hunan edible mushroom industry, the paper discussed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dible mushroom industry, including small industry scale, unreasonable variety structure, lagged processing industry, poor standardized production, and low level of automatic production.Several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as follows: promoting the technological level of edible mushroom industry, making leading enterprises play the guidance role, implementing brand strategy, developing deep processing techniques, establishing standard system of edible mushroom production, and developing the industry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Key words:edible mushroom industry; status; existing problem; suggestion
作者簡介:李志堅(1977-),男,湖南平江縣人,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農產品質量安全,主要從事食用菌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工作。
收稿日期:2015-06-15
DOI:10.16498/j.cnki.hnnykx.2015.12.026
中圖分類號:F326.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0X(2015)12-008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