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生國
(肇州縣水產技術推廣站 黑龍江 肇州 166400)
飼料是養魚生產的物質基礎。營養效價高、數量足的飼料,是提高水產品質量和產量的重要保證。飼料的種類包括天然飼料和人工飼料。人工飼料又包括植物性飼料、動物性飼料、配合飼料。針對當前淡水養殖戶廣泛采用配合飼料進行養殖生產的實際情況,本文特提出降低養魚飼料成本的具體方法,僅供參考。
配合飼料養魚與單一飼料養魚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1.配合飼料是根據養殖魚類營養需要生產的,配合飼料所含的營養成分比較全面,能夠滿足魚類正常生長發育的需要,并能夠加速養殖魚類生長。
2.配合飼料經過機械加工形成不同形態后,不僅適口性好,而且能夠減少飼料營養成分在水中的散失,這樣既防止水質污染,也減少飼料浪費,提高飼料利用率。
3.配合飼料中各種飼料源經過加工處理后,不僅能除去一些毒素和不利因子,殺滅一些病菌及寄生蟲,減少飼料中不良因子的影響和疾病的侵害,并能提高飼料營養的消化吸收率。
4.配合飼料還能根據需要,添加各種防病藥物和其他活性物質,促進魚類生長,提高養殖成活率。
5.配合飼料有利于運輸和儲存。
6.有利于水產養殖向機械化、工廠化方向發展。
近些年以來,大多數養殖戶都采用投喂配合飼料進行馴化養魚技術。飼料是影響魚類生長的決定因素,其成本一般占整個養殖成本的60%左右。因此,在養殖生產過程中,科學、合理地選擇和使用全價配合飼料是提高養殖效益的關鍵。
1.不同品種的魚類,其食性、生理特點不同,所選擇飼料的蛋白質的含量也不同,如鯉魚的蛋白質含量要高于草魚。
2.同品種的魚類,在生長的不同階段對飼料中蛋白質的含量要求亦不相同,苗種階段對飼料蛋白質、能量和礦物鹽等要求高于成魚階段。
3.飼料的適口性要好。優質飼料的顏色均勻、自然,氣味清香,口感略咸。若其顏色偏重于某一種原料的顏色或顏色不均勻,則表明原料質量低劣或加工不精,用這樣的飼料養魚養殖效果沒有保證。
4.顆粒長短、粗細大小要適當。要根據魚類規格大小、口徑來選擇飼料。從外觀上看,優質飼料顆粒均勻,長短一致,沒有破碎或過長、過短的飼料。
5.飼料的粘度要適當。飼料顆粒外觀要光潔致密,不粗糙、松軟,這樣的飼料在水中穩定性好。
6.飼料的含水量要適當。優質飼料手感干燥,清爽,不潮濕,含水率在14%以內。如果飼料含水份過少,則硬度過大,不利于魚類消化;如果水分過高,則易霉變,保存時間短。
在當前淡水池塘養魚行情低迷、養殖成本居高不下、效益不佳、增效困難的情況下,如何降低飼料成本,已成為淡水池塘養殖增加效益的關鍵。池塘養殖飼料成本的高低是由飼料價格和飼料系數的高低決定的。在目前飼料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優質飼料已經無降價空間,因此選用高品質飼料,提高飼料利用率,降低飼料系數,成為減少飼料成本的關鍵因素。
目前,影響飼料系數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魚種的數量和質量、養殖水體的環境因素、養殖方式、飼養管理技術、魚類病害、養殖期間的氣候條件等。掌握這些,就可以進行科學選擇,人為控制,以達到降低飼料系數的目的。
(一)放養的魚種要質優量足,突出主養魚。具有優良性狀的吃食性魚種對飼料的消化吸收率較高,而且魚的生長速度較快,其飼料系數則低。因此養殖戶在投放魚種時,一定要選擇遺傳性狀優良、鱗片鰭條完整、體色鮮明、活潑健康、體質健壯的魚種。在魚種放養時,還要注意放養數量的準確,避免因為放養數量不足,而使投餌數量偏大,餌料系數升高,造成飼料浪費。另外,在放養模式上,要以一種攝食顆粒飼料的優質魚為主,而且放養規格要一致,適當搭配其他魚類,特別是花白鰱等濾食性魚類,這樣就可以選擇適合于這種主養魚營養需要的飼料投喂,提高飼料的適口性和利用率。
(二)選擇營養全面而且合理的優質顆粒飼料。飼料品質是決定飼料系數高低的最主要的因素,而飼料品質高低與飼料生產企業的飼料原料的質量、飼料配方優化程度、飼料加工工藝等直接相關。我們在選擇顆粒飼料時,要對以上情況進行認真調查,盡量選擇生產加工規模大、信譽好的飼料廠家。如果飼料生產企業的產品優質,它所生產的顆粒飼料營養全面,那么該飼料的系數就低,對環境造成的污染程度小,相應的水質調節和病害防治的投入就有可能減少,從而降低養殖成本。
另外,不同種魚類或同一種魚類在不同生長階段、不同環境中對營養物質的需求也不同。因此,我們在選擇飼料時,要根據主要養殖魚類的食性、個體大小、營養需求選用合理配方、合適料徑的飼料,使之具有良好的適口性,以利于主養魚攝食生長,減少飼料損失。
(三)正確掌握飼料的投喂量。如果飼料投喂數量不足,就會引起魚體消瘦,生長緩慢,抗逆性下降,最終導致產量低、效益差。如果過量投喂,則會導致飼料浪費,飼料系數升高,水體環境污染加重,飼料成本和養殖成本升高。因此,正確確定并準確掌握魚類飼料投喂量是決定飼料成本的重要因素。首先,我們可以根據投餌時養殖水體水溫高低,確定投餌率,然后可根據水體中吃食魚重量,計算出正確的投餌量。在具體投餌時,還要認真觀察,靈活掌握,根據天氣、水溫、水質、魚的活動、攝食情況,適當增減投飼量。天氣晴朗,水質良好,魚類攝食旺盛,可適當多投,反之,則少投或不投。
(四)采取科學的投喂方法。池塘養魚,一般采用馴化的方法使魚上浮、集中攝食的投飼方法。按照“定時、定量、定質、定位”的四定原則投喂。這樣可便于觀察魚類的攝食情況,減少飼料浪費。需要指出的是,投喂切忌時飽時饑,使魚吃食不均,影響消化和生長。另外,還要根據魚體規格大小和水溫高低來調整投餌量。在適溫范圍內,水溫越高,投喂量和投喂次數也相應增加。總之,采用少量多次投喂方法要比一次性投餌節省飼料。
(五)注意水質調節,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良好的水質可以促進魚類生長,提高飼料的利用率,降低飼料系數。因此養殖季節特別是魚類生長旺季,要定期采用加注新水、潑灑生石灰、開動增氧機等方式來調解水質。另外,在水環境因子中,對飼料影響最大的是水溫和水質。在適溫范圍內水溫越高,溶氧量越大,魚的新陳代謝越旺盛,飼料轉化率越高。因此,我們要特別注意水質調節,保持良好的水質,使池水含有較高的溶氧量。正常情況下,保持池水透明度在30cm 左右,為養殖魚類創造良好的水質環境,有利于提高飼料利用率,促進魚類生長。
(六)注重魚病預防。在養殖過程中,一旦發生魚病,就會影響魚類的攝食和生長,降低飼料的利用率,造成飼料浪費。因此,我們要特別重視魚病的預防和治療工作,把病害造成的損失降低到最小限度。主要防病措施包括:徹底清塘消毒,殺死各種病原體、敵害和野雜魚,挖出過多的淤泥,避免各種病原體滋生;在魚種放養時,要嚴格浸洗消毒,不使魚種帶菌入池,并對傷口進行消毒處理。在日常管理過程中,要注意經常加注新水,并定期潑灑生石灰和消毒劑進行水體消毒,有條件的還可以定期使用水質改良劑和底質改良劑,調節水質和底質。要定期投喂藥餌,預防各種魚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