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鶴 趙衛鋒 賈成文 周志杰
西安市中心醫院(西安710003)
芒針透刺法對中風后偏癱肌張力及運動功能的影響*
陸 鶴 趙衛鋒△賈成文▲周志杰
西安市中心醫院(西安710003)
目的:探討芒針透刺法對中風后偏癱肌張力及運動功能的影響。方法: 通過對芒針透刺組(治療組)和常規針刺組(對照組)肌張力Ashworth量表和Fugl-Meyer運動功能進行評分。結果:經治療后,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兩組統計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芒針透刺法能顯著改善中風后偏癱肌張力及運動功能。
中風又名卒中, 主要是由于腦動脈系統病變引起的血管痙攣、閉塞或破裂,造成急性發展的腦局部循環障礙和以偏癱為主的肢體功能損害,包括現代醫學的腦出血、腦梗塞、蛛網膜下腔出血、短暫腦缺血發作等多種疾病,分為出血性中風和缺血性中風兩大類。偏癱不僅給患者帶來身心痛苦和生活不便,影響生活質量,同時也給家庭和社會造成很大負擔。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不斷進步,CT、MIR、DSA及SPECT等先進設備在臨床中廣泛應用,我們在減少中風患者病死率等方面獲得了很多經驗與不少成績,相反的,在致殘率上卻有所增加。有現代研究表明,各種針刺、康復技術結合使針灸治療本病顯示出其獨特優勢,并得到顯著療效[1-2],但也顯示出經驗成分偏大等問題,因而統一規范,并探討出循經取穴、針刺手法等規律,使“經驗醫學”成為“循證醫學”,更好地提高臨床療效,也是亟待我們解決的任務[3]。我們采用陜西省名中醫周志杰主任醫師的芒針透刺法在臨床中治療中風后偏癱,對于改善患者肌張力及運動功能療效顯著,結果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所選60例患者均來自于2013年7月~2014年12月西安市中心醫院門診及住院患者,符合納入標準。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治療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30~65歲,平均47.5歲,缺血性中風19例,出血性中風11例。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32~65歲,平均47歲,缺血性中風21例,出血性中風9例。兩組資料從年齡、性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 根據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起草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和中華神經科學會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的診斷標準。
治療方法 治療組(透刺):①取穴:上肢:肩髃→臂臑,曲池→外關,合谷→勞宮→后溪;下肢:陽陵泉→懸鐘,陽陵泉→承山,承扶→殷門→委中;督脈:長強→命門。配穴:太沖;②操作:選用28號毫針,肩髃→臂臑,用3寸毫針;曲池→外關,用1尺芒針;合谷→勞宮→后溪,用1.5~2寸毫針;陽陵泉→懸鐘,用1尺芒針;陽陵泉→承山,用1尺芒針;承扶→殷門→委中,用1尺6寸芒針;長強→命門,用8寸芒針;太沖用1.5寸毫針;其中陽陵泉→懸鐘,陽陵泉→承山這兩組穴位每個療程選用一組。針刺上述穴位,得氣(以局部有痠、麻、脹、困、重感為度)后留針,15min后行針一次,平補平瀉,共留針30min。③療程:10d為1療程,1療程結束后休息1d行下1療程,共治療6個療程。
對照組(常規針刺組)①取穴:上肢:肩髃,臂臑,曲池,外關,合谷,后溪;下肢:陽陵泉,承扶,殷門,委中,承山,懸鐘;督脈:長強,命門。配穴:太沖。②操作:選用28號毫針,肩髃、臂臑用3寸毫針;曲池用2寸毫針;外關用1.5寸毫針;合谷用1.5~2寸毫針;后溪用1寸毫針;陽陵泉用3寸毫針;承扶、殷門用3寸毫針;委中、承山用2寸毫針;懸鐘用1寸毫針;長強、命門用1.5寸毫針;太沖用1寸毫針。針刺上述穴位,得氣(以局部有痠、麻、脹、困、重感為度)后留針,15min后行針1次,平補平瀉,共留針30min。③療程:10d為1療程,1療程結束后休息1天行下1療程,共治療6個療程。
輔助治療:治療期間兩組均根據病情需要酌情采用脫水降顱內壓、改善血液循環、控制血糖、穩定血壓、支持對癥等處理。
療效標準 治療前后用采用肌張力Ashworth量表法和Fugl-Meyer(FMA)評價法。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使用SPSS19.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處理,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結果 兩組治療前后用肌張力Ashworth量表評分和Fugl-Meyer(FMA)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用肌張力Ashworth評分和(FMA)評分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 0.05,與對照組比較▲P< 0.05
討 論 中風偏癱為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且遷延難愈,致殘率高。人的運動功能發生障礙,會使肢體活動及日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導致生活質量下降。目前,國內外醫家在關注如何提高中風病的臨床療效的同時,也將減少致殘率、提高生活質量作為新的焦點。盡快提高患者的肢體運動能力,對改善患者自身的生活質量甚至整個社會都有重要意義。
芒針是一種特制的長針,用比較細而富有彈性的不銹鋼絲制成,因其形狀細長如麥芒,故稱為芒針,由古代九針之一的“長針”發展而來。常用芒針的長度為5.0~8.0寸,也有長度在一尺以上的。芒針操作手法較為復雜,需要熟練的操作基本功,掌握人體穴位深部解剖位置。同時需要嚴格注意手法,膽大心細,小心避讓重要的神經血管。我們利用芒針深刺、透刺的治療特點以疏導臟腑、經絡、氣血,通過經絡傳感而氣至病所,使針感直達病所,促進機體各臟腑、器官之間的功能活動并建立新的動態平衡,即陰陽平衡,氣血調和,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芒針透刺法是指由一個穴位進針后,將針刺向另一個(或多個)穴位但不穿透皮膚,并使之得氣的方法。其在治療上具有選穴精當、深刺、透穴的特點,能使針感隨著針體行進的位置直達病所,從而激發經氣,使得氣血流暢,充分地發揮芒針溝通經脈、運行氣血、調整陰陽的作用,達到治療目的[4]。
本次實驗我們分組的治療組與對照組穴位選取周志杰主任醫師臨床50余年的經驗效穴[5],穴位相同而針刺方法不同,通過本組實驗數據說明芒針透刺法作為一種臨床治療方法,能夠充分發揮多經或多穴的主治功能,起到溝通經脈、運行氣血以加強療效的作用。其用針雖少,但功效多,見效快,是為臨床治療中風后偏癱良法。
[1] 辛 昕,李艷明,吳昊明,等.三種針刺法治療痙攣性偏癱的優化方案臨床研究[J].陜西中醫,2012,33(1):82.
[2] 金 澤,田 靜.芒針透刺治療中風恢復期肢體運動障礙的臨床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4,14(31): 107.
[3] 劉 東.針灸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臨床研究進展[J].當代醫學,2011,17(15):20.
[4] 蘭勇軍.芒針透刺治療中風偏癱80例[J].中國民間療法,2014,22(8):16.
[5] 張若平,周志杰.周志杰老師頭四針配臺芒針透刺治療中風偏癱的經驗[J].陜西中醫,2012,33(3):334.
(收稿2015-06-09;修回2015-07-11)
中風后遺癥/針灸療法 @芒針透刺法 穴,肩髃 穴,臂臑
R255.2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5.11.033
*陜西省科技惠民專項(2013K14-02-11)
△西安市中醫醫院(西安 710001)
▲陜西中醫藥大學(咸陽 71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