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子禹 張 艷 徐孫江
上海市長寧區程家橋街道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上海201103)
補陽還五湯干預社區慢性腦供血不足的療效觀察*
夏子禹 張 艷 徐孫江
上海市長寧區程家橋街道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上海201103)
目的:觀察補陽還五湯干預社區慢性腦供血不足的臨床療效和血液流變學指標的變化。方法:將84例社區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給予尼莫地平口服,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補陽還五湯口服,療程3個月。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對照組的血液流變學指標[紅細胞壓積、血黏度全血黏度切變率高切(200/S)和低切(1/S)、卡松黏度]較治療前降低,血細胞指標與治療前無差異。治療組不僅血液流變學指標低于治療前,較對照組下降更多,且血細胞指標上升。結論:對于社區慢性腦供血不足,在原發病治療基礎上給予補陽還五湯治療,可增加療效,同時起到社區CCCI一級預防的作用。
中國目前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尤其是大中城市形勢更為嚴峻。調查表明,社區60歲以上的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超過60%,年齡越大,合并的疾病越多[1-2]。為研究改善城市社區老人慢性腦供血不足 (Chronic cerebral circulation insufficiency,CCCI)的癥狀和療效,我們以上海長寧區程家橋街道所轄社區內部分CCCI患者為研究對象,選用王清任《醫林改錯》中補陽還五湯對84例患者進行了干預研究,探討該方對社區CCCI的療效和血液流變學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觀察2013年11月~2015年6月門診和住院的CCCI患者,共84例。對照組:女34例,男8例;年齡65~95歲,平均年齡79.79 ±7.88歲;其中42例有高血壓,13例同時有糖尿病,11例同時有冠心病。治療組:女31例,男11例;年齡67~93歲,平均年齡79.48 ±7.23歲;其中43例有高血壓,16例同時有糖尿病,13例同時有冠心病。經統計無差異。因處于同一或相鄰社區,觀察病人在生活習俗等情況均具可比性。
納入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按國際上采用日本2000年版的診斷標準,發病年齡均在60歲以上,頭顱CT或MRI檢查無腦血管器質性病變顯示。中醫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眩暈的診斷標準,均屬氣虛血瘀證。
排除標準 不符合納入標準者;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有神志不清,或有顱內壓增高癥狀,或有嚴重感染者;檢查證實為由腦腫瘤、腦外傷、腦寄生蟲病、代謝障礙、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及其他疾病引起類似CCCI臨床表現者;觀察中各種原因退出者。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尼莫地平40mg(20mg/片,國藥準字H20000235),1d3次,連續觀察3個月。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補陽還五湯制劑口服100mL,1d2次,連續觀察3個月。補陽還五湯制劑組成:當歸、赤芍、川芎、桃仁各9g,地龍15 g,紅花6 g,生黃芪30g。由上海龍柏大藥房統一煎制(采用ZT-11-20A型智能脫水煎藥包裝機),真空包裝袋煎劑,每劑2袋(約100 mL/袋),冰箱存儲。所有患者的基礎疾病治療(如高血壓降壓、糖尿病降糖、冠心病的擴血管等治療)維持原有方案。
療效標準 中醫癥狀(頭暈目眩、耳鳴耳聾、倦怠乏力、汗出、記憶力減退等常見癥狀)、體征治療前后各記錄1次。同時檢查患者治療前后血細胞的變化、血液流變學指標[紅細胞壓積、血黏度全血黏度切變率高切(200/S)和低切(1/S)、卡松黏度]的情況。《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按眩暈病進行評定,根據主癥恢復情況及中醫證候的變化、實驗室指標,分為基本痊愈、顯效、有效、無效4級。①主證:頭暈目眩;②伴隨癥狀:如惡心嘔吐,耳鳴耳聾,倦怠乏力,汗出等;③發作頻率;進行綜合評價。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用Excel編輯處理,應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率的比較用卡方檢驗。顯著性水平設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結果 療效比較 治療組痊愈0例,顯效4例(9.52%),有效23例(54.76%),無效15例(35.71%),總有效率為64.29%。對照組痊愈0例,顯效2例(4.76%),有效14例(33.33%),無效26例(61.90%),總有效率為38.1%。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血細胞指標變化 治療前兩組的白細胞總數、紅細胞總數和血紅蛋白值均無差異;治療后治療組的白細胞總數、紅細胞總數和血紅蛋白值均較治療前上升(P<0.01),與對照組相比較,上述血細胞指標上升(P<0.01)。對照組血細胞指標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慢性腦供血不足治療前后血細胞變化比較
血液流變學指標的改變 兩組患者紅細胞壓積和血黏度變化與治療前相比較,治療后兩組的紅細胞壓積和血黏度指標均下降(P<0.01)。兩組間比較,治療組的指標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2。
兩組患者全血黏度切變率和卡松黏度變化比較 與治療前相比較,治療后兩組的全血黏度切變率高切(200/S)和低切(1/S)、卡松黏度的數值均較治療前下降(P<0.01)。兩組間比較,治療組的數值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3。

表2 治療前后紅細胞壓積和血漿黏度比較

表3 治療前后全血黏度切變率和卡松黏度變化比較
討 論 社區老人隨城市老齡化的發展人數急劇增加,年齡越大,慢性病患病率越高,且同時患有多種疾病,治療和預防難度較大[1-2]。慢性腦供血不足(CCCI)是高發的城市老年疾病之一,與諸多腦血管疾病密切相關,特別是與血管性癡呆(Vascular dementiame,VD)、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等關系密切,被認為是腦梗死、癡呆等疾病發生的前階段狀態[3]。目前現代醫學對于CCCI的防治尚無特效之法,探索中醫藥在此領域的研究,具有深遠的意義[4]。老年CCCI歸屬中醫“眩暈”病,認為患者年老體衰,長期患病,氣虛運血無力,血行瘀滯,脈絡阻塞可導致CCCI的形成和發展,多數出現記憶力減退、乏力、虛汗等癥狀,因此探索補氣活血通絡方藥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等,對于防治CCCI的進展有重要的意義[5]。
補陽還五湯治療眩暈療效肯定,但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二三級醫院的臨床上,患者來源區域差異較大,習俗不一,且研究人群年齡較社區小,合并的疾病較少,鮮見城市社區的報道。本研究以城市同一街道社區老人CCCI患者為研究對象,最小年齡65歲,最大達95歲,平均年齡高于79歲,均患有多種疾病,由于生活在同一區域,生活水準和習俗等方面相似,因此對于探索城市社區老年CCCI的治療和預防有一定的現實意義[6]。
[1] 劉 霞,張新娟,王海燕.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狀況及社區衛生服務需求調查探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3,12(2):27-28.
[2] 馬恰怡,李泓瀾,徐洪興,等.上海市社區中老年居民慢性病患病調查[J].中國公共衛生,2012,28(3):325-327.
[3] Favero-Filho LA,Borges AA,Grassl C,et al. Hyoerthermia induced after recirculation triggers chronic neurodegeneration in the penumbra zone of focal ischemia in the rat brain[J].Braz J Med Biol Res, 2008,41(11):1029-1036.
[4] 彭春平,吳松鷹.慢性腦動脈供血不足中西醫研究進展[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4,12(11):1385-1386.
[5] 楊 平,劉建民. 丁苯酞聯合養血清腦顆粒治療慢性腦動脈供血不足臨床觀察[J]. 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4,6(12):46-48.
[6] 彭伙靈,陳南萍.補陽還五湯輔助治療腦梗死的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志,2015,20(8):52-53.
(收稿2015-07-29;修回2015-09-02)
*上海市長寧區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科研課題(2013-11)
腦供血不足/中西醫結合療法 補陽還五湯/治療應用
R711.7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5.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