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麗 呼興華 胡海兵 胡筱娟 陜西省中醫醫院(西安710003)
亞急性甲狀腺炎(Subacutethyroiditis,簡稱亞甲炎)是由于病毒感染后甲狀腺發生變態反應的非化膿性炎癥。近年來,筆者等根據中醫學“內病外治”理論,采用中藥內服普濟消毒飲加減配合五味消毒飲外敷治療此病32例,發現此內外合治法療效肯定、副作用及復發率低,現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收集在陜西省中醫醫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內分泌科門診及住院診斷亞急性甲狀腺炎的患者68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結束時,治療組脫落2例(因皮膚不適,于第2療程結束后終止),對照組脫落2例(失訪),最終納入64例,每組32例。治療組:男8例,女24例,平均年齡42.36±3.73歲;平均病程27.35±3.76d。對照組:男10例,女22例;平均年齡41.41±2.53歲;平均病程26.93±3.44d。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情況比較(P>0.05)。本次研究方案經陜西省中醫藥研究院及陜西省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取得知情同意書后開始試驗。
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1],中醫辨證屬風熱外襲、熱毒壅盛型。主癥:頸部腫大疼痛,壓痛明顯,發熱,可有頸部壓迫感;次癥:咽痛,頭痛,聲音嘶?。簧嗝}: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或滑數。西醫診斷參照《甲狀腺疾病中西結合治療學》[2]制定。
排除標準 持續高熱39℃以上者;合并心、肝、腎及造血系統疾病者,以及精神病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婦女;未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醋酸潑尼松片(批號:H33021207)口服,每次10mg,1d3次。待癥狀消失、ESR正常后減量,每周減5~10mg,直至減為每日5mg而逐漸停藥。治療組:內服湯劑組方以普濟消毒飲為基本方:黃芩15g,黃連、牛蒡子各10g,板藍根30g,連翹、玄參、夏枯草、川貝母各12g,桔梗、柴胡、僵蠶各8g,升麻6g。隨癥加減:發熱者加石膏30g、知母15g、山梔10g;甲狀腺腫大明顯者加三棱、莪術各8g,生牡蠣30g;咽痛者加延胡索15g,乳香3g;熱甚傷津者加生地黃、知母各15g、天花粉10g;咽部自覺梗阻明顯者加浙貝母、半夏各10g,厚樸15g。1d1劑水煎服,分2次服用。外用自制消毒貼(金銀花15g,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各12g)外敷。將免煎顆粒加入適量的食用醋調勻成膏狀,將藥物均勻涂于紗布上制成敷貼,將敷貼置于患處,以膠布固定,外敷時間8h,1d1次。中藥飲片、配方免煎顆粒,均由廣州一方制藥有限公司生產。2組均2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停藥后隨訪1年。
療效標準 觀察治療后甲狀腺腫大疼痛、體溫等癥狀體征變化,甲狀腺激素水平、C-反應蛋白、血沉、甲狀腺B超,及時復查肝功能、血常規,觀察有無不良反應。停藥后隨訪1年,統計復發率。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制定:治愈:癥狀、體征消失,B超檢查甲狀腺恢復正常,甲狀腺激素水平正常,C-反應蛋白、血沉均正常。有效:癥狀緩解,體征明顯減輕,B超檢查甲狀腺有所縮小,甲狀腺激素水平好轉,血沉、C-反應蛋白均下降。無效:癥狀、體征無減輕甚至加重,血沉、C-反應蛋白無變化或升高。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數據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
治療結果 臨床癥狀改善情況 經2個療程治療后,治療組2例患者因局部皮膚紅腫和皮疹,提前終止外敷治療,對照組失訪2例。治療1個療程時,單項癥狀前后比較,對照組癥狀緩解較治療組明顯,但4個療程結束后觀察,兩組單項癥狀療效無差異(P>0.05)。
生化指標變化情況 4個療程結束后,組間比較表明:白細胞、中性粒細胞、CRP、ESR變化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生化指標變化情況比較(±s)

表1 生化指標變化情況比較(±s)
白細胞(×109/l) 中性粒細胞(%)CRP(mg/l) ESR(mm/h)63(n=32)治療后 8.58±0.31 67.23±4.18 8.58±0.87 18.58±1.58對照組 治療前 10.32±1.35 82.33±9.21 28.55±0.12 61.53±3.28(n=32)治療后治療組 治療前 10.58±1.38 81.05±12.53 29.65±3.85 58.30±4.8.47±1.88 70.13±4.87 9.13±0.38 17.23±2.08
甲功變化情況 4個療程結束后,組間比較FT3、FT4、TSH水平變化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甲功變化情況比較(±s)

表2 甲功變化情況比較(±s)
FT3(pmol/L)FT4(pmol/L)TSH(mU/L)4.2±0.9 11.2±0.6 2.9±0.55 10.1±3.2 21.3±4.2 0.1±0.09(n=32)治療后 4.3±0.7 10.2±0.3 3.0±0.26對照組 治療前 8.9±1.3 20.2±3.8 0.4±0.32(n=32)治療后治療組 治療前
甲狀腺B超變化情況 治療4個療程后,B超下觀察甲狀腺形態、包膜、內部回聲特點和彩色血流情況。筆者等體會,兩組患者B超觀測結果較臨床癥狀改善及化驗指標恢復較慢,但CRP水平恢復和ESR恢復同步,無差異。
不良反應情況 治療組服用中藥后未出現不良反應,對照組出現不良反應7例,其中體重增加2例,食欲增加3例,失眠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1.88%?;颊叻磻^輕微,尚能耐受,故未予特殊處理。
復發情況 治療過程中,對照組減藥時,5例復發,中藥治療組無復發;停藥3個月后隨訪,治療組無復發病例,對照組復發2例;1年后隨訪,治療組復發2例,對照組復發5例。兩組復發率比較,治療組6.25%,對照組37.5%,治療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討 論 亞急性甲狀腺炎屬中醫“癭病”“癭瘤”“癭腫”“癭痛”等范疇。目前西醫治療此病以非甾體抗炎藥和糖皮質激素為主,對于癥狀輕者多選用非甾體抗炎藥,癥狀重或反復發作者,多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西藥治療患者的發熱及甲狀腺腫痛癥狀能很快得到控制,但在藥物,特別是糖皮質激素減量過程中癥狀很容易反復,導致病程遷延不愈,并且停藥后復發率較高[3]。文獻所見采用辨病與辨證、整體與局部相結合及標本兼治等多種方法均可經得起臨床考驗。本次觀察患者辨證屬于風熱外襲、熱毒壅盛型,應用普濟消毒飲加減組方配合五味消毒飲外敷治療后取得良好的療效。普濟消毒飲(出自《東垣試效方》)主治風熱疫毒上攻之大頭瘟,具有清熱解毒、疏風散邪之功。癭痛發病部位在頸部,屬頭面部位,病機以風熱外襲、熱毒壅盛為主,兩者病位病機一致,筆者取“異病同治”之理以此方化裁內服治療本病。方中黃芩、黃連瀉火解毒,清上焦實熱為君;牛蒡子、連翹、薄荷、僵蠶疏散上焦風熱,散腫消毒為臣;馬勃、板藍根、玄參既助君藥清上焦熱毒,又合桔梗、甘草清利咽喉止痛;升麻、柴胡疏散風熱,并引諸藥上達頭面,使熱毒宣散透發,有“火郁發之”之意;加用夏枯草、貝母散結消腫;全方合用達到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目的。另選五味消毒飲(《瘍科心得集》)外敷患處以清熱解毒,相輔相成,事半功倍。同時黃芩、黃連、連翹、板藍根、薄荷等的抗炎、抗病毒的作用得到現代藥理研究證實。高廣濤等研究證實,黃芩、連翹等具有抗細菌、抗病毒的雙重療效;劉幼英等研究證實板藍根、黃連還具有免疫調節作用;同時藥理研究表明桔梗具有解熱、鎮痛作用[4-6]。
[1]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230-233.
[2] 劉艷驕,魏軍平,楊洪軍.甲狀腺疾病中西結合治療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2:223-229.
[3] 黃 洋,李 紅.亞甲方治療血熱夾瘀型亞急性甲狀腺炎臨床隨機對照研究[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5,49(1):51-54.
[4] 高廣濤,胡旭濤.雙黃連粉針劑治療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療效觀察[J].吉林中醫藥,2010,30(7):591-592.
[5] 劉幼英,辛華雯,吳笑春,等.黃連素對環孢素抗皮膚移植排斥反應的增強作用[J].中國藥師,2004,12(2):928.929.
[6] 泰 陽,侯建平,孟建國.桔梗的藥理學研究進展[J].現代中醫藥,2009,29(6):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