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群虎 趙文博 馮桂成
深圳市寶安區中醫院(深圳518133)
加味連樸飲治療濕熱阻胃型胃潰瘍的臨床研究
馮群虎 趙文博△馮桂成▲
深圳市寶安區中醫院(深圳518133)
目的:觀察加味連樸飲治療濕熱阻胃證消化性潰瘍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107例符合本研究標準的消化性潰瘍,隨機分成觀察組59例,對照組48例。觀察組采用口服加味連樸飲煎劑合常規西藥三聯療法治療;對照組僅采用常規西藥三聯療法,兩周治療結束后分析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癥狀體征積分、幽門螺桿菌(Hp)清除情況、復發等情況。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Hp清除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1年內復發率無統計學差異。結論:對于消化性潰瘍濕熱阻胃證采用加味連樸飲合西藥三聯療法能夠顯著提高臨床療效。
消化性潰瘍是消化系統的常見病、多發病之一,主要發生于十二指腸和胃部,根據消化性潰瘍的臨床表現,中醫學者多將其歸屬于脾胃系病癥中的“胃痛”、“痞滿”等范疇,在證型上尤以濕熱阻胃證多見;隨著人們的飲食結構、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胃鏡檢查技術的普遍開展,消化性潰瘍的檢出率有逐步增長的趨勢,有學者在對738例消化道疾病患者調查中發現,消化性潰瘍檢出率為28.9%[1]。鑒于此,本研究在采用常規西醫三聯療法治療消化性潰瘍的現代醫學基礎上,充分發揮中醫中藥特色,開展了加味連樸飲治療消化性潰瘍的新方法,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 研究對象均為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我科室確診的消化性潰瘍患者,所有患者共計107例,年齡均為18~60歲之間,其中男性63例,女性44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59例、對照組48例。其中觀察組男35例,女24例,平均年齡42.6±9.4歲,病程1~15年,平均病程5.6±12.1年;對照組男28例,女20例,平均年齡41.6±10.2歲,病程1~13年,平均病程5.7±11.7年。兩組觀察對象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消化雜志編委會于2008年擬定的《消化性潰瘍病診斷與治療規范建議》;中醫診斷標準參照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有關消化性潰瘍的診斷標準及《中醫內科學》[3]中“胃痛”濕熱阻胃的證相關癥候表現制定如下:胃脘疼痛脹滿,脘悶灼熱,嘈雜不舒,納呆惡心,口苦,口臭,渴不欲飲,小便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符合以上西醫和中醫癥候相關診斷標準;所有病例均經胃鏡或鋇餐檢查確診為消化性潰瘍;經碳14呼氣試驗判斷存在Hp感染。排除經胃鏡檢查胃黏膜伴有重度異型增生或不明原因體重減輕疑有惡變者;合并有其它嚴重原發性疾患影響療效觀察;孕期或哺乳期婦女;與濕熱阻胃型癥候不相符者。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西藥三聯療法:奧美拉唑腸溶膠囊(20mg/粒,國藥準字H10950086)1粒/次、2次/d,阿莫西林膠囊(0.25g/粒,國藥準字H13020473)2粒/次、3次/d,甲硝唑片(0.2g/片,國藥準字H42021947)2片/次、2次/d,連服2周。觀察組患者在西藥三聯療法基礎上服加味連樸飲煎劑,連樸飲藥物組成及劑量:制厚樸、炒香豉各12g,川黃連、石菖蒲、制半夏各9g,蘆根15g,若濕偏重者加蒼術、白扁豆、藿香和中化濕,熱偏重者加蒲公英、黃芩、黃連清解熱毒,惡心者重用半夏或加竹茹、橘皮降逆止嘔,反酸者加用海螵蛸、瓦楞子以制酸和中,腹脹者加木香、枳殼、柴胡疏肝理氣,納差者加焦三仙、白術、山藥健脾益胃,痛甚者加五靈脂、蒲黃以活血祛瘀、散結止痛,上藥由我院煎藥室統一煎制,每劑200mL,日2劑,2周為1個療程。
療效標準 根據患者的具體治療效果分為3個等級,治愈:患者臨床表現恢復正常,無不適,胃鏡下見潰瘍糜爛消失或形成局部瘢痕;好轉:患者臨床癥狀顯著改善,無特殊不適,飲食恢復正常,胃鏡下見潰瘍呈愈合趨勢,潰瘍面積明顯縮小達50%以上或僅有少許炎癥表現;無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胃鏡檢查潰瘍面無明顯改變。通過檢測碳14呼氣試驗作為評判Hp感染根除依據,記錄轉陰例數[4]。隨訪1年,根據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和胃鏡復查情況評價消化性潰瘍有無復發。
統計學方法 運用IBM SPSS 20.0軟件分析所得數據,計量資料首先檢驗數據是否為正態性分布和方差是否齊性,對符合上述條件的數據采用t檢驗,不符合條件的數據使用非參數檢驗;P<0.05時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結果 治療后臨床療效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61%,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3.33% ,經兩獨立樣本的非參數檢驗,兩種療法的治療效果具有顯著性差異(Z=-2.17,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病例治療后臨床效果比較(n)
兩組病例Hp根除率 觀察組Hp根除率93.22%,對照組Hp根除率72.92%,經連續校正χ2檢驗,兩種療法在根除HP方面具有顯著性差異(χ2=6.72,P<0.05),見表2。

表2 兩組病例Hp根除率比較
復發情況 統計病例為HP已經根除的病人數,兩組觀察對象均有部分脫落,其中觀察組脫落5例,對照組脫落3例。經連續校正χ2檢驗,兩種療法在治療后復發情況方面無顯著性差異(χ2=1.01,P>0.05),見表3。

表3 兩組病例1年內隨訪復發情況比較
討 論 消化性潰瘍歸屬于中醫“胃痛”等范疇,多與脾胃虛弱、外感寒邪、飲食勞倦、情致不遂、濕熱瘀積等因素有關,現代醫學研究進展證實,HP感染是消化性潰瘍的主要發生、復發因素[5],在臨床工作中,我們發現該病菌隸屬濕熱之邪內結于胃脘,致使中焦氣機阻滯,脾胃升降失司,不通則痛,故發而為胃脘疼痛。目前,西醫三聯療法是治療Hp感染引起的消化性潰瘍的首要方案,但有文獻報道Hp的耐藥性已經日趨嚴重[6],并且Hp根除率僅在70%左右,傳統三聯甚或四聯療法的臨床療效有下降趨勢[7],因此積極探索新的治療方法,充分發揮祖國醫學的優勢,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成為治療此病的重要途徑。連樸飲出自清代王士雄之《霍亂論》,由制厚樸、炒香豉、川黃連、石菖蒲、制半夏、蘆根等藥物組成,原方主要用于治療濕熱霍亂,具有清化中焦濕熱的作用,方中黃連、厚樸為君,兩藥相配具有清熱燥濕、辛開苦降之功,石菖蒲與制半夏可化脾濕、降胃逆而為臣藥,顧及胃陰而用甘寒之蘆根,豆豉清宣胸脘郁熱,意在治胃脘不通則痛,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化濕,理氣和中之功,在臨床運用中,亦要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辨證論治、隨癥加減。
[1] 韓遠源.門診患者消化道疾病流行病學調查[J].現代醫院,2013,13 (9):150-151.
[2]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79-8.
[3] 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201.
[4] 張 霖.香連丸聯合三聯方案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消化性潰瘍的臨床研究[J].陜西中醫,2015.36(3):296-297.
[5] 董 娜,周 毅.消化性潰瘍治療112例臨床觀察[J]. 陜西醫學志,2010.39(7):870-871.
[6] 蘇 鵬,張建中.幽門螺桿菌高耐藥流行現狀及應對策略[J].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2013.8(4):368-369.
[7] 孫 云,李龍健,楊佳艷,等. 康復新液聯合四聯療法治療消化性潰瘍療效觀察[J].新中醫,2015.47(5):89-90.
(收稿2015-07-29;修回2015-08-25)
胃潰瘍/中西醫結合療法 連樸飲/治療應用 @濕熱阻胃
R256.4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5.12.012
△河南省輝縣市中醫院(輝縣453600)
▲深圳市羅湖區中醫院(深圳51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