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軍 成金華
摘要
當前,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國家之一。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在有效支撐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破壞。如何規避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導致的環境影響,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要重點突破的問題。本文采用面板數據模型,從產業結構、技術進步和政府管理三個維度展開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考察了中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環境影響。結果顯示,中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環境影響存在滯后效應,前期的環境污染對當期的環境影響作用明顯;對于不同種類的礦產資源,能源礦產開發利用的環境影響最大,金屬礦產次之,非金屬礦產的影響相對較低。同時,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形成環境影響的過程中,產業結構是造成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而技術進步在控制環境污染中具有積極的效果。就政府管理而言,東部地區的政府管理對環境污染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而在中西部地區效果則并不明顯。在省域層面制定和實施針對性的資源、環境、產業、技術和政府管理政策,需要重點關注以下方面:一是必須以地域空間的環境承載能力、環境自凈能力為依據,政策選擇和過程實施要具有長期性和針對性;二是促進煤炭等能源資源開采、轉化與終端消費等環節的清潔化,構建現代能源產業體系;三是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要進一步挖掘技術潛力,加強技術創新;四是要激勵各個地區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規制中保持積極態度,防治資源尋租和環境尋租。
關鍵詞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環境影響;區域差異
中圖分類號 F06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15)03-0111-09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503015
到實現全面小康的2020年,中國將處于工業化高峰期,礦產資源將接近消費峰值[1]。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是一把“雙刃劍”,其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導致了一些國家或區域不同程度地出現了資源耗竭、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與區域發展衰退等問題[2-3],而由此陷入“資源詛咒”的陷阱[4-7]。切實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促進中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已經引起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將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列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提出了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和合理開發,推進節能降耗等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政策導向,凸顯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追求增長質量、實現綠色發展的戰略思路。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從國家到地區的層面考察中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環境影響的總體效應和區域差異問題,重點把握中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究竟多大程度、以哪些機制產生了環境影響,以此揭示不同區域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環境影響的成因及演變特征。這對于優化中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模式、提高國家和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與生態文明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文獻評述
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增長,環境污染作為經濟增長過程中的“副產品”受到了人們的關注。探究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環境影響,國內外文獻已經取得一些研究成果。Stephen E Kesler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環境效應進行了內涵的界定,建立了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環境效應理論分析基本框架[8]。Singh R N基于澳大利亞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歷史數據,系統展現了其造成的大氣和水污染、土壤與巖體松散、土地退化、森林植被破壞、輻射危害等方面的環境問題,印證和發展了Stephen E Kesler的理論[9]。Pagiola S、ArcenasA和Platais G[10]、Aigbedion和Iyayi[11]、Capatina和Lazar[12]、閆軍印[13]、鄭娟爾[14]等分別以拉丁美洲、尼日利亞、羅馬尼亞、中國和澳大利亞為研究對象,指出了不同國家礦產資源開采所誘發的區域沙漠化、水土流失、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空氣污染、輻射、森林植破壞等環境問題。同時,Simone[15]、Ananth P 等[16]、倪平鵬[17]等還分別就錫礦、煤礦和稀土等礦產的開發利用所導致的環境污染進行了分析,對相關的水土河流污染、有毒廢棄物排放、生態植被破壞及礦區塌陷等進行了經驗闡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導致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是特定時間和空間條件下的技術經濟現象,對現象本身的把握和判斷,為理解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如何產生了環境影響提供了基礎。
當然,現象描述還不能完全滿足人們理解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環境影響發展規律的需要,為了深化對問題的認識,一些文獻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環境影響進行了評價研究。Kang構建了一個環境效應因子權值定量化模型,為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環境影響定量評價提供了基本框架[18];Lawrence運用系統流圖法,將環境系統描述成為一種相互關聯的組成部分,通過環境成分之間的聯系來識別次級的、三級的或更多級的環境影響程度,較好地識別了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直接和間接的環境影響[19];Griffiths提出了系統綜合模糊分析法,通過構造時間和空間的模糊相似矩陣對環境影響在時空層面上的累積做出了比較和定量評價[20]。此外,Linlin Ge和Chris Rizos[21]以及Sergei Sabanov、JyriRivaldo Pastarus等[22]還采用環境影響系統評價方法,分別對煤炭和油頁巖礦產開發利用所導致的地表結構、氣候變化、水污染和土地使用變化進行了測度。這些研究提高了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環境影響分析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然而,盡管已有文獻直接或間接指出了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存在的環境影響,且有一些研究通過定量評價工具分析了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變化之間的內在關聯。但是,這些研究缺乏在一個全面的理論分析基礎上,有效判斷不同種類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對環境影響的作用,也未對這些作用形成的經濟機制做出深入的闡釋。同時,已有文獻的研究很少將分析的對象分解到某一國度的具體區域進行比較,進而使問題的研究具有了抽象性和主觀性。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規模大、強度高,伴生的環境污染嚴重,且具有多樣化的時空特征。本文將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環境影響納入到一個基于產業結構、技術進步與政府管理的理論框架內,著重闡釋在既定的經濟變量作用下,不同種類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環境影響的總體效應和區域差異,揭示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環境影響的內在驅動機制,并運用中國30個省份的數據進行實證檢驗。這樣的分析試圖將以往文獻中的因果關系分析向前加以推進,突破現有研究。
2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環境影響形成的理論與假設
和傳統的礦業發展含義不同,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是礦產資源作為生產要素形成和作用于特定區域并產生經濟社會影響的過程。這一過程既包含礦業生產部門采用勘探、冶煉、制造等技術措施,獲取礦產資源或使礦產資源轉化為礦產品的生產活動,也包含相關產業運用礦產資源或礦產品進行社會生產而形成的礦產資源消費活動。因此,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具有較為寬泛的含義。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環境影響:一方面是礦業生產對環境的自然物理作用,也就是在不考慮經濟社會因素影響的情況下,礦業生產部門直接開采獲取礦產資源以及通過開采、冶煉、制造等工藝生產礦產品對自然環境產生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是經濟系統內一些決定礦產資源利用的關鍵因素如產業結構、技術進步及政府管理等因素對自然環境的作用,即在現實的社會背景下,受到產業結構、技術進步和政府管理等因素的制約,人們在利用礦產資源或礦產品從事社會生產時,從資源消費意義上所導致的環境影響。分析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環境影響,需要從礦業發展的自然物理維度,把握不同種類礦產資源開發對自然環境的作用。但是,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要綜合考慮經濟系統中的上述的一些關鍵經濟變量如何直接或間接作用于礦產資源利用過程并產生了環境影響。厘清這些主要經濟變量的作用機制,是理解和解決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環境影響問題的重點。
2.1產業結構影響機制
產業結構是一定地域空間內不同產業的構成及各產業之間的聯系和比例關系。在現代生產體系內,國民經濟系統的運行離不開以礦產資源為代表的各類自然資源的支持,而產業結構又影響資源開發利用的強度與方式,進而影響環境變化的方式和強度。一般而言,如果國民經濟第二產業比例過大,尤其是第二產業中重化工業比重過大,輕工業發展不足,將造成自然資源的大量消耗。在人力資本、技術條件相對落后的條件下,技術與管理策略不能發揮主導作用,將形成礦產資源產品的初加工化和低端利用,必然從經濟系統運行的總體面上造成產品、資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費以及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
受到資源稟賦、生產要素流動、市場發育程度和區際貿易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區域產業結構各不相同。區域產業結構將形成不同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需求,并由此對自然環境產生程度不一的影響。在礦產資源密集型地區,區域經濟對資源開發具有高度依賴性,產業發展的資產專用性較高,而產業關聯性較低,容易形成單一的資源依賴型的產業結構,容易導致高沉淀成本與資源部門對生產要素的鎖定效應。在資源高收益的強力刺激下,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源源不斷流入資源開發部門,推動資源開發部門的持續擴張和迅速繁榮。在環境保護制度與污染治理機制欠缺的情景內,環境損害和污染排放將呈現較強的多樣性、持續性和復雜性。然而,在礦產資源相對欠缺的區域,區域經濟增長則傾向于依靠區域內的人才、資本、技術與制度的比較優勢,識別和選擇非資源型產業,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創新來培養新型優勢產業。
由此,區域內的高新技術產業能夠得到發展,產業發展所需的人力資本便于得到積累,并通過不斷健全市場規則和更新產品結構,逐漸形成資源消耗低、利用效率高、環境污染少的發展模式。
因此,提出假設1: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產業結構是造成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在污染治理機制不健全的條件下,地區產業結構水平不同,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環境影響將產生區域差異。
2.2技術進步影響機制
內生經濟增長理論認為,如果技術進步足夠有效,人均產出具有正的最優增長率是可能的。這種最優增長率具有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在技術進步機制的影響下,經濟系統實現資源配置的高效率和自然環境的低損害。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環境影響問題上,內生經濟增長理論也有其適用性。主要表現為: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總量相對較小的經濟發展早期階段,國家本身具有的技術儲存相對落后,也很難有足夠資金投入到技術發展事業內,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R&D投資和人力資源水平低下,可以制約國家通過技術進步改善資源開發利用方式和控制污染排放的效果。隨著消耗總量的增長,礦產資源日益短缺,經濟發展進入到了快速提高的階段,國家積累了大量的社會財富并形成了一定的資本、勞動與技術優勢,能夠以貨幣資本從資源富集后的國家直接購買礦產資源產品,并通過FDI、R&D活動以及直接技術進口等途徑的技術溢出效應,加強對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的技術學習、引進和吸收,并在本土內實施創新,促進資源節約和污染控制知識擴散,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采取減排技術進而減少環境污染。要協調好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必須全面促進技術進步,提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效率、減少利用中的浪費并控制污染排放。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中的技術進步行為,是實現礦產資源生產要素與生產條件重新組合、獲取潛在的高端效率和社會效益的主要途徑。
依靠要素投入而非效率提升所引發的經濟增長是難以長期維持的,技術進步和效率改善才是經濟長期增長的重要源泉。對于不同地區而言,技術進步具有不同的實現模式。中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式的選擇及其環境影響的控制與治理,受到區域技術進步的制約,并從如下兩個層次表現出區域差異:在發達地區,由于政策和區位優勢引進了大量技術,積累了豐富的R&D資金與人力資本,主要采用以原始創新為主的技術進步模式,因而其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治理上,易于獲得先進的技術裝備和較強的技術優勢。在這些地區,礦產資源能夠在較高的技術支持下,尋求到高效利用的生產工藝和利用方法,并通過采用先進的污染控制設備與控制措施減少資源消耗所導致的污染排放,實現綠色發展;與之相反,在欠發達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R&D資金和人力資本相對貧乏,技術的原始創新能力較弱。這些地區在開發利用礦產資源和實施環境治理時,主要通過向發達地區直接引進技術并通過模仿和吸收,從而使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治理的效率與方式落后于發達地區。
基于此,提出假設2:技術進步對環境變化具有反向作用,技術進步在控制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環境影響中可能產生積極的效果。區域發展中的技術進步程度越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所導致的環境影響就會相對較小,反之則大。
2.3政府管理影響機制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所誘發的環境變化,實質反映的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環境影響的形成,根本原因在于市場與政府失靈所造成的負外部性[23]。礦產資源在開發利用時,由于外部性的存在,生產消費活動中的私人成本小于社會成本,且無法通過市場交換的途徑加以糾正,導致資源配置偏離帕累托最優,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負外部性蔓延。此時,礦產資源無法通過市場實現有效配置,只能通過政府干預,即以掌握社會公共權力的政府充當仲裁人,設定體現和保障市場原則的資源開發利用規則,以政策或法律形式明晰界定和保護環境資源產權關系及不同利益主體的權利,保證市場交易的效率和公正性。然而,中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實踐顯示,一些地方政府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過程中并未正確運用行政指令手段,環境政策工具選擇缺乏科學性,環境管理措施也難以保護公平競爭,通常導致環境治理中的政府失靈。外部性理論解釋了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環境問題的主要根源,市場和政府的雙重失靈致使環境保護受到了現實的考驗。
面對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利用有效的管理手段對環境污染進行規制,尋求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環境影響的解決方案,成為了政府經濟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1998年,中國政府實施了國土資源部機構改革,賦予了地方政府礦產資源規劃與管理的權責,調動了地方政府的積極性,使地方政府逐步加強了資源開發利用各個環節的管理,以規范當地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秩序并負責解決其衍生的環境問題。但是,隨著權力下放,地方政府通常組織與運用本地區的經濟資源來促進轄區的經濟增長,從而策略性地與中央政府周旋,以盡可能地實現本地區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由此,地方政府的雙重身份使得其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管理方面的行為變得復雜。在宏觀上,因為未能形成全國性的、能使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參與各方權責分明的管理體制,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產權界限、協調管理職能沒有明確界定,礦產資源的價格機制與監管機制也未理順,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及其環境管理的實踐呈現了多樣化特征:有的地方通過制度和政策創新去提高礦產資源的生態經濟效率,有的地方卻用老式的尋租方法謀取資源和環境紅利。一般而言,不同的地方在開發利用礦產資源后對環境保護的態度、動力及其努力程度,主要取決于政府對環境保護成本收益的比較。當然,資源稟賦和經濟社會發展狀態不同,地方政府對環境規制成本收益的判斷也存在差別,這種差別又以環境污染的監管力度與治理強度為支點,形成了環境污染在傳播路徑、社會損害及擴散范圍上的區域差異。
基于上述理論分析,提出假設3: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的政府管理行為對環境污染的控制能夠發揮作用。但是,這些作用的發揮依賴于地方政府在資源環境管理中職權發揮的態度與程度。
3 實證檢驗
3.1模型設定與變量定義
本文利用中國30個省市區的面板數據,設立動態面板數據模型來考察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對環境的影響,設定如下計量模型:需要說明的是,考慮到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工業污染物排放之間具有現實的關聯性,故本文首先選取了工業廢水、工業廢氣、工業SO2、工業煙塵、工業粉塵、工業固體廢棄物、化學需氧量等七類污染物排放量,運用時序全局主成份分析法[24],計算出了中國各省區2001-2010年的工業污染指數(見圖1)來表示各地區的環境污染狀況,并以其對數形式lnEPit作為模型的被解釋變量。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建立一個綜合污染排放指標體系,運用一種客觀的評價方法確定全國各省不同時期的工業污染狀況,使該指標能最大限度地代表環境污染整體水平,可以彌補改進利用單個或幾個獨立環境污染指標進行實證研究而無法揭示環境污染整體狀況的不足。當然,工業污染還伴隨這光污染、噪聲和輻射污染等類型,由于缺乏必要的基礎數據,本文并未考慮這些因素的作用。這使得所計算出的污染排放指數偏小,實際的環境污染應該大于本文的污染排放指數。當然,本文在計算工業污染指數時尚未考慮地區之間污染物流動對地區環境質量的影響。
Mmit、Emit與Nmit分別表示i省第t年金屬礦產、能源礦產和非金屬的生產情況。由于統計部門未公開各地區各類金屬和非金屬礦產資源消費量,我們難以從終端消耗的角度獲取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數據。然而,本文所考察的時期是中國快速推進工業化、城市化的重要階段,也是經濟高速增長、礦產品市發育興盛和需求旺盛的關鍵時期。這段時期,強勁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要素市場擴張,促進了礦產品生產水平的提高,使用領域廣泛、市場需求旺盛的生鐵、煤炭和水泥這三大類礦產品,成為了支撐經濟發展的基本生產資料,其產量或消費量很大程度反映金屬、能源與非金屬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總體情況。因此,本文以生鐵產量、煤炭消費量和水泥產量作為衡量金屬、能源與非金屬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狀況的指標,并取其對數形式lnMmit、lnEmit和lnNmit作為解釋變量。
Xit表示i省第t年環境影響產生的其他解釋變量,即本文第三部分所闡述的產業結構、技術進步與政府管理等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環境影響存在作用的因素。
一般而言,產業結構的形成與變化通常會受到區域分工、生產要素流動、市場發育程度和區際貿易等因素的影響,本文利用第二產業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市場化程度(本文市場化指數源于樊綱工作,2010年數值采用外推法進行了修補)、貨運總量等指標的乘積項作為衡量產業結構的指標,取對數后記為lnINdit;同時,由于FDI和R&D分別從技術溢出和內在創新兩個方面對經濟增長中的技術進步水平產生了影響,一些成熟的生產技術通過市場進行交易投入生產過程,推動了技術創新水平的提高。故選擇FDI、R&D和技術市場成交額等三者的乘積項作為衡量技術進步的指標,取對數后記為lnTecit;此外,政府管制作用的發揮主要體現在政府對環境污染治理的行動及其所取得的資源利用和環境改善的成效之上。由此,本文選擇工業污染治理投資完成額作為衡量政府對環境治理
努力程度的指標,選擇環境突發事件次數、工業廢水達標排放量、“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等作為衡量政府環境管理成效的指標,并以四個指標乘積項的對數值表示政府環境管制狀況,取對數后記為lnGovit;ε表示誤差項。其中,環境突發事件次數指標是政府環境管理效果的逆向指標,如果政府環境管理嚴格,一般意義上這一指標的值應相對較低。為此,本文在數據整理和計算時,以其倒數作為衡量政府環境管理水平的變量。
本文包含的變量較多,且某些地區特定年份的個別指標數據缺失,故將選取的時間跨度定為2001-2010年。由于西藏、香港、澳門和臺灣和內地省區缺少可比性,本文在選擇觀測樣本時將以上省區刪除。本文所涉及的各項指標數據主要來源于歷年《中國環境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以及由咨詢行中國高校財經數據庫、中宏統計數據庫和國研網數據庫。對于個別指標所缺失的數值,運用均值法進行了修補。為了消除數據中存在的異方差,在進
行數據分析時,分別對各個變量的數據進行了對數處理。
此外,本文采取LLC單位根檢驗方法,對變量的平穩性進行了考察,所有變量都通過了平穩性檢驗。
3.2回歸結果分析
前文的理論分析說明,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會引致環境污染,在模型設置的變量之間,體現為環境污染指數與各類礦產資源開發量之間存在較強的關聯,特別是考慮產業結構、技術進步與政府管理等因素作用的情況下,這種關聯性會更明顯。為了有效避免內生性帶來的偏誤問題,根據動態面板數據的特征,將lnEPit作為被解釋變量,將lnEPit-1、lnMm、lnEm和lnNm作為內生解釋變量,將
lnInd、lnTec和lnGov等變量作為控制變量對模型進行估計。下文先以全國為觀察對象,闡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環境影響的特征及其形成機制。
3.2.1全國總體估計
現實的環境變化是一個動態過程,不僅取決于考察期當期的因素,而且還與過去的因素有關,因此,在計量分析中考慮環境自身的動態變化是必要的。當然,動態數據結構容易導致參數估計的有偏和非一致性[25-26]。本文的樣板界面為30個省份(N),時間跨度為10年(T),由于T 表1中各欄所顯示的J檢驗統計結果顯示,剔除產業結構、技術進步和政府管理等變量,第1項較第3項的模型設定有效,而在考慮上述變量時,第2項較第4欄有效,所以本文選用第1項和第2項的估計結果來解釋。從模型估計的總體情況來看,環境污染指數的一階滯后項系數為正,且通過了顯著性檢驗,這說明環境污染具有明顯的動態效應,前期的環境污染對當期的環境質量產生著顯著影響。第1項的回歸結果表明,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影響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前期的環境污染對當期環境影 響的作用系數為0.824;對于金屬、能源及非金屬礦產,其資源開發利用對環境影響存在作用,這些礦產開發利用每提高一個單位,環境污染則分別提高0.155,0.546和0.08個單位。可見,能源礦產開發利用對環境的影響最為突出,而金屬礦產和非金屬礦產開發利用對環境的影響次之。 分別表示在10%、5%和1%水平顯著,括號內為標準差。J檢驗統計量用來檢驗矩條件是否存在過度識別,其零假設為過度識別檢驗是有效的,也就是模型的工具變量設定是有效的。本文所有估計均用Eviews7.0生成。下同。 在考慮產業結構、技術進步和政府管理等因素作用的情況下,前期環境污染對當期環境影響的作用系數變為0.918,而金屬、能源及非金屬礦產的作用系數分別為0.312、0.530和0.281。產業結構、技術進步和政府管理三個變量的作用系數分別為0.159、-0.133和-0.157。這表明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產業結構尤其是以工業化為動力的現代產業結構體系的發展,對環境污染具有正向作用且較為明顯,而技術進步和政府管理作為抑制環境污染的重要力量,其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的環境變化具有反向作用。這意味著,中國總體層面上的技術進步已經形成了對環境影響的抑制作用,技術進步有利于改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的環境污染。同時,中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的政府管理行為對環境污染的控制也已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央政府出臺的資源開發與環境監管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當然,從作用系數的比較還還可以看出,在考察期內,產業結構對控制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環境影響的系數為0.159,產生的作用最大,其次是政府管理和技術進步。在進一步加強政府環境監管的同時,優化產業結構,加強現代高新技術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的運用和擴散,是中國資源環境保護的重要方向。 3.2.2分地區估計 數據顯示,在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金屬礦產對環境污染的作用系數分別為0.160、0.320和0.113,能源礦產對環境污染的作用系數分別為0.200、0.455和0.814,非金屬礦產對環境污染的作用系數分別為0.132、0.274和0.048。從區域比較的情況看,中、西部地區各類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對環境的作用最為明顯。在中部地區,金屬、能源與非金屬礦產開發利用每增長1個單位,則環境污染相應提高0.320、0.455和0.274個單位;在西部地區,金屬、能源與非金屬礦產開發利用每增長1個單位,環境污染指數將相應增長0.113、0.814和0.048。從礦產資源類型的比較來看,能源礦產對環境的作用最為突出,金屬礦產和非金屬礦產開發利用對環境的作用依次變弱。
表2中第2、4、6項以三大地區為觀察對象,模擬產業結構、技術進步和政府管理因素發揮作用時各類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對環境污染的作用。分析結果顯示,產業結構、技術進步和政府管理因素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都產生了各不相同的作用。在三大地區,盡管產業結構對環境污染具有正向作用,但是,這一作用在中西部地區表現較為突出,在東部地區相對較弱。這表明,礦產資源相對豐裕的中西部地區,產業發展對礦產資源的依賴性較強,由此
導致的環境污染也較為明顯,而東部地區作為資源欠缺地,產業結構升級和集約化發展產生了良好的資源環境效益;技術進步的作用系數也均為負值,這意味著,技術進步程度越高,環境污染就會呈現反向變化。這一結果與全國總體的估計結果一致,技術進步已經在控制環境污染中產生積極的效果。當然,就技術進步作用的大小而言,東部最為突出,中部和西部地區相對較弱且作用程度相當。東部地區作為經濟發達地區,已經在環境保護中積累了較為明顯的優勢,以R&D投入為標志的研發努力和FDI導致的技術擴散效應對中西部地區具有借鑒價值;政府管理的作用系數在東、中、西部地區均為負值。表明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各地區地區政府管理對環境污染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在東部地區,政府管理較好地履行了資源環境管理職權,促進了環境質量的改進。而在中西部地區,政府管理對與環境污染具有一定的影響,但是政府管理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環境影響的作用還相對有限,存在較大的提高空間。該結果一定程度反映了中西部部分地區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追求資源紅利而環境保護投入不夠、環境治理政府失靈、經濟發展方式亟待轉變的現實。
4 結論
本文運用面板數據模型,考察了中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環境影響的總體效應和區域差異,從產業結構、技術進步和政府管理維度展開理論與實證分析,揭示了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環境影響的內在機制,主要結論如下:
第一,全國總體估計的結果顯示,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存在較強滯后效應,前期的環境污染對當期的環境影響發揮著較為明顯的作用。環境污染存在的歷史依賴不可忽視,其滯留作用是全國和各地區治理環境污染改善環境質量的重要阻礙。控制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所導致的環境影響,必須以地域空間的環境承載能力、稀釋自凈能力為依據,政策選擇和過程實施需要具有長期性和針對性,這是實施環境管理的內在要求。
第二,不同種類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各不相同。能源礦產開發利用對環境的影響最為突出,而金屬礦產次之,非金屬礦產開發利用對環境的影響相對較低。現階段,中國必須重點關注能源礦產的開發利用方式,將環境約束納入能源礦產的發展規劃。當前,中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難以從根本上得到轉變,要消減能源礦產開發利用的環境影響,關鍵在于促進煤炭等能源資源開采、轉化與終端消費等環節的清潔化,并以促使煤炭清潔化利用為契機,構建起現代能源產業體系。
第三,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形成環境影響的過程中,產業結構、技術進步和政府管理等因素都起到了較為明顯的作用。產業結構對環境具有正向作用,是造成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必須依靠產業結構升級,轉變產業發展的資源利用方式與環境干預模式。技術進步已在控制環境污染中產生積極效果。進一步挖掘技術潛力,加強技術創新,是推進環境治理的重要手段。政府管理對環境變化也體現出了積極作用。激勵地方政府在開發利用礦產資源與環境規制中進一步堅定方向,約束地方政府的資源尋租和環境尋租行為,執行更加務實的減排措施,是有效控制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環境影響的戰略需要。
第四,在不同區域環境影響形成因素的比較中可以發現,中國東部地區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產業結構、技術進步和政府管理三因素所發揮的作用均超過中部和西部地區。在推進區域發展的背景下,東、中、西部各地區要把握當地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具有的特征和優勢,加強區域協作,增進優勢互補,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構建有利于地方優勢的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生產體系,互助共進建立起適合生態文明需要的資源環境技術經濟創新系統,這是改進中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環境影響的重要任務。
(編輯:徐天祥)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林家彬,劉潔,李彥龍.中國礦產資源管理報告[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Lin Jiabin,Liu Jie,Li Yanlong. Report of Chinas Mineral Resources Management[R].Beijing: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2011.]
[2]張復明.礦產開發負效應與資源生態環境補償機制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9,(12):5. [Zhang Fuming. Study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mpens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Negative Effect in Mining[J].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2009,(12):5.]
[3]張復明:資源型區域面臨的發展難題及其破解思路[J].中國軟科學,2011,(6):2. [Zhang Fuming. Development Dilemma and Its Solution in Resourcebased Regions[J]. China Soft Science,2011,(6):2.]
[4]Auty R M. Resource Based Industrialization:Sowing the Oil in Eight Developing Countries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5]Vincent J R. Resource Depletion and Economic Sustainability in Malaysia [J].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7,(2):19-37.
[6]Sachs J, Warner A. Fundament al Sources of Longrun Growth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7,87:184-188.
[7]徐康寧,王劍.自然資源豐裕程度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的研究[J].經濟研究,2006,(1):78-89. [Xu Kangning,Wang Jian. An Empirical Study of A Linkage Between Natural 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2006,(1):78-89.]
[8]Stephen E K. Mineral Resources,Economics and the Environment [M].USA: Lehigh Press,1994.
[9]Singh R N. Environmental Catastrophes in the Mining Industry in Australi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urrent Management Practices[J].Journal of Mines, Metals and Fuels, 1999,47:339-343.
[10]Pagiola S,Arcenas A,Platais G. Can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Help Reduce Poverty? An Exploration of the Issues and the Evidence to Date from Latin America [J].World Development, 2005,33:237-253.
[11]Aigbedion I. Environmental Effect of Mineral Exploitation in Nigeria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Sciences, 2007,(2):33-38.
[12]Capatina L. The Study of the Air Pollution by a Surface Mining Exploitation from Romania [J].Journal of the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and Metallurgy, 2008,43:245-250.
[13]閆軍印,丁超:我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環境影響分析及對策研究[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8,(5):29-34. [Yan Junyin,Ding Chao. The Impac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Exploiting on Environment and Countermeasure Studying[J]. Journal of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2008,(5):29-34.]
[14]鄭娟爾,余振國,馮春濤澳大利亞礦產資源開發的環境代價及礦山環境管理制度研究[J].中國礦業,2010,(11):67-69. [Zheng Juaner,Yu Zhenguo,Fen Chuntao. Environment Cost Caused by Mineral Resource Exploitation and Environment Management System of Australia[J].China Mining Magazine,2010,(11):67-69.]
[15]Simone J. the Simple Analytics of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0,80:269-286.
[16]Ananth P,Chikkatur, Ambuj D S, et 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ndian Coal Sector [J].Energy, 2008, 12:14.
[17]倪平鵬,蒙運兵,楊斌.我國稀土資源開采利用現狀及保護性開發戰略[J].宏觀經濟研究,2010,(10):16-17. [Ni Pingpeng,Meng Yunbing,Yang Bin.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Protective Util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Rare Earth Resources in China[J]. Macroeconomics, 2010,(10):16-17.]
[18]Kang S.Pair Wise Aggregated Hierarchical Analysis of Ratioscale Preferences[J].Decision Sciences, 1994,25:607-624.
[19]Lawrence. Cumulative Impact Assessment at the Project Level [J].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1994,12:254-259.
[20]Griffiths HCumulative Effects Assessment Prepared for Albert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y Macleod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l Analysis[R].Calgary: AB Canada,1998.
[21]Linlin G E, Hsingchung C,Chris R Monitoring Land Surface Subsidence Using Radar Interferometry: The Challenges[R].Working Paper, 2006.
[22]Sergei S,Pastarus J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for Estoning Oil Shale Mining Systems [R].Jordan: International Oil Shale Conference,2006.
[23]萬倫來,胡志華,李勤.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環境效應研究進展[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9,(11):1024-1026. [Wan Lunlai, Hu Zhihua, Li Qin. Research Progress of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Miner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J].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09,(11):1024-1026.]
[24]喬峰,姚儉.時序全局主成分分析在經濟發展動態描繪中的應用[J].數理統計與管理,2003,(3):1-5.[Qiao Feng,Yao Jian. The Application of Time Series Analysis and Allaround PCA in the Economic Dynamic Description[J]. Application of Statistics and Management,2003,(3):1-5.]
[25]Blundell R.,Bond S.GMM Estimation With Persistent Panel Data:An Application to Production Functions [J],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98,(87):115-143.
[26]雷根強,蔡翔初次分配扭曲、財政支出城市偏向與城鄉收入差距[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2,(3):84.[Lei Genqiang,Cai Xiang. The Distortion of Primary Income Distribution,Urbanbiased Fiscal Expenditure Policy and UrbanRural Inequality[J].
Abstract
China has become one of the largest countries in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in the world.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has effectively supported Chinas rapi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has brought great damages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ow to avoid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caused by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for China in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dopting the panel data model, from three dimensions—industrial division of labor,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the government management, this paper theoretically and empirically analyzed the overall impacts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 caused by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in China.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lag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 existed in China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and the previous environmental impacts on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were obvious. For different kinds of mineral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energy minerals took the first place, metallic mineral was the second, and the impacts of nonmetallic mineral were relatively low. Meanwhile,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the national and regional data both showed that the industrial division was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while the technological process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control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the aspect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 the eastern region has a strong inhibitory effect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While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it has no obvious effect on controll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different provinces, formulating and implementing targeted policies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industry, technology and government management, would provide power to effectively improv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refore, we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following aspects: At first, the choices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lution treatment policy need to have longrange and pertinence character which should be on the basis of the considering about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the self purification ability. Secondly, we need to construct a modern energy industrial system which will promote the exploit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consumption of clean energy. Thirdly, the exploitation and innovation of potential technology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will be always important. Finally, we should encourage local governments to maintain a positive attitud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the rentseeking behavior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must be strictly limited.
Key wordsminer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environmental impact; regional dif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