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群蘭
梅沙小學是一所具有80多年歷史的老校。由于偏于深圳東部臨海一隅,當地經濟、人文發展相對滯后。2008年鹽田區進行基于高位均衡化要求的教育布局,學校新班子到位。新班子管理“以德服人”,“以法治人”,“以文化人”三者并舉。以德服人”是領導出以至公,率先垂范,對人、做事公開公平公正。“以法治人”是建立和篤行較為完善的民主科學的學校制度。“以文化人”的核心是建設學校文化,在學校文化大旗下,形成師生的共同愿景。前兩者是第三者的基礎,第三者是前兩者的升華。
梅沙小學教育工作者提煉并堅持不懈建設的學校文化核心是:責任·守望。
“責任乃百姓重托須臾不可怠懈
守望非一言輕諾時刻均要踐行”
這幅高懸于學校正面墻上的對聯詮釋了梅小人對建設學校文化的思考與實踐。
“身邊的好學校”,是上級教育部門的認可,是學區百姓的口碑,更是梅小人建設學校文化的階段性的碩果。
一、責任——培育一種意識
我們認為:“責任”是人的核心要素,是對個體發展,對事業、對家國的擔當。這種認識濃縮為學校的校訓:讓責任陪伴我們成長。
以“責任”為核心,學校確立了“以深厚的教育內涵為每個生命的終身發展奠基”的辦學理念、“誠實、美好、勤勞、聰明”的校風要求、“嚴謹、篤學、善導、負責”的教風和“自覺、刻苦、善習、探究”的學風要求。
責任意識的培養,學校分層次作要求。
1. 教師:人人成為學校教育的“責任人”,個個都是學生進步的“守望者”。
在這個要求下,梅小形成了一種“敢于負責、勇于進取、樂于奉獻”的學校生態。這種責任意識,促進教師認真學習,自省反思,鞭策教師形成專業目標、豐富專業素養,提高專業能力。這種責任意識滋長教師對教育、對孩子的“大愛”,把對教育對孩子的愛和有擔當的“家國情懷”融合起來。這種責任意識,也是教師們具有“不為世俗所惑,守望孩子成長”的強大精神力量,始終保持著一份超越功利,遠離塵囂的寧靜、淡定,一份“守望者”的執著和韌性。
2. 學生:珍愛生命、尊重他人、愛護環境、好好學習。
在這樣一種文化氛圍的熏陶下,梅小的孩子們懂得對自己生命的責任和珍重,表現在過馬路不闖紅燈,體育活動中勇敢而不莽猛……懂得對他人的愛和尊重,表現在同學的互助,課間不追逐打鬧,表現在校門口、小區門口向保安叔叔問好……懂得資源有限,和環境應友好相處,表現在隨時拾起地上的一片垃圾,組隊去沙灘做公益,表現在吃飯時“光盤” ……懂得學習需用功,學習要刻苦,學習要思考,并形成自覺學習的好習慣。在梅小,每天早晨學生上學,沒有一個在校園閑逛的,課室是一片瑯瑯讀書聲。
3. 家長:做孩子的表率,陪伴孩子成長。
梅小孩子的家長,大部分是棄舟上岸的漁民和外來務工人員,缺乏教育能力,對孩子的教育期望低,把孩子扔進學校就不管了的現象比較普遍。基于此,學校致力于辦好家長學校。一年級孩子入校前的培訓,學校都放在周末,要求家長和孩子一起參加,明確他們的教育責任,要求他們和孩子一起吃晚飯,不在家打牌,多和孩子交流。梅小的家長學校分年級、定課程、定教師、定時間進行,通過幾年的努力,達到了提高家長教育意識、能力,明確家庭教育的責任,形成家校教育聯盟的目的。
二、“守望”——踐行一個理念
“守望”是對春華秋實的等待。基于“守望”,梅小保持相對的寧靜,不趕“熱鬧”,甚至謝絕了很多媒體的采訪。基于“守望”,我們腳踏實地,不提嚇人的口號,不搞花架子。扎實地做好每一件事,扎實抓好每一個細節。基于“守望”,學校領導能“容人”,容得下教師的“青澀”“懵懂”和不足。基于“守望”,梅小教師欣賞學生的優點,笑對學生的“小狡黠”,容忍學生的“頑劣”,享受學生進步的過程,耐心、細致、不懼反復挫折。
“守望”,我們把它詮釋為六個字:關愛、等待、建設。
1. 基于“守望”——關愛。
關愛教師。關愛,是對教師成長的情感引領。我們注意營造一種“場”:學校尊重、同事欣賞、學生熱愛,讓教師感到學校不是一個冷冰冰的職場,而是一個充滿溫情的精神家園。使教師在關愛中學會愛,學會生活。
關愛學生。梅小教師面對學生永遠是一張微笑的臉,永遠是蹲下身子傾聽,是和風細雨的娓娓道來,是不厭其煩的循循善誘。梅小教師認真研究每一個孩子,根據孩子的家庭背景、個性特點等進行個性化的對話,讓孩子在關愛中懂得尊重,贏得友情。
關愛師生,“健康第一”。學校定期聘請專家為教師心理減壓,要求教師和學生一起出操。每周開展專項體育活動。所以,梅小的女老師有一種健康的“黑”,每年的體檢指標樂觀。學校堅持陽光體育活動,開發《古詩韻律操》,學生近三年體質測試名列前茅。
2. 基于“守望”——等待。
等待,是對人成長規律的尊重,尊重規律就要有耐心和等待,不急功近利,不追求短期效應。這樣才有了我們輔導青年教師的耐心和“十年磨一劍”的韌勁。才有了梅小不加班加點盡量減少學生課業負擔而靜待“春暖花開”的從容。
3. 基于“守望”——建設。
建設,是為人的成長鋪就路徑。于“等待”中建設,在建設中等待。
(1)教師建設。
給教師必要的規范。指學校的制度建設,規范要求:譬如說好話、寫好字、備好課、輔導好學生等。
給教師需要的培訓。我們遵循這些基本認識“學習·反思”,“合作·研究”,“聚焦課堂、決勝課堂”。
給教師適當的期許。教師自己訂立專業成長目標;我們鼓勵、信任每一位教師,相信每個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是可以壓重擔的,是都可以成功的。
給教師出彩的舞臺。即把教師安排在適當的崗位,為各類教師搭建不同的展示舞臺。
(2)學生建設。
五種禮儀。學校堅持“禮儀教育”八年。學校秉承中國的禮儀傳統,自編《梅沙小學師生禮儀常規》教材,從在校禮儀、在家禮儀、場所禮儀、社交禮儀、個人禮儀等五個方面規范學生的禮儀。學校開設了專門的禮儀課堂,每班每次按學號組織五名同學參加禮儀培訓課。授課后學校還組織統一的檢測,檢測方式有情景模擬,現場答辯,知識過關,禮儀糾錯,等等。學校常設落實禮儀常規的“正儀員”,每天早上同值周行政、值周教師一道規范同學的禮儀常規。
五件小事。學校堅持“五好教育”九年。“五好教育”是指“掃好地、做好操、唱好歌、寫好字、積好習”。學校緊緊圍繞“五好”對學生的勞動、運動、寫字、唱歌、禮節等基本素質提出嚴格的要求,要求掃地掃出整潔美,做操做出形體美,唱歌唱出音質美,寫字寫出間架美,自律自愛習慣美。“五好教育”貫穿學生在校的一日生活,學生從中養成和習得了終生受益的好習慣和過硬本領。從我校畢業的學生,能標準地做一套全國小學生廣播體操,會邊背誦邊做六套古詩韻律操,能寫一手較好的鋼筆字,能唱120首好歌。同時,一種熱愛集體,與人合作,愛護環境的意識也深深地植根于他們的心中。
國學熏陶。學校的“讀書節”辦了十四屆。學校每年舉辦一屆讀書節,其目的是給學生提供展示課外閱讀的舞臺。讀書節活動形式精彩紛呈:話劇、小品、吟誦、歌舞、歌曲聯唱、名著介紹、辯論……內容不拘:歷史、地理、文學、科學、生物、數學……開幕式圍繞傳統文化的某一主題設計編排的,還有人氣十足的古詩擂臺,古詩詞吟誦、古詩詞做畫等活動。學校吸納古代啟蒙經典,從中摘取適合現代學生朗讀的篇章,先后編寫了梅沙小學學生《必讀必背啟蒙經典》、《八德故事精選》、《古詩韻律操》等校本課程。這些課程的開設充分注意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倡導“全員參與”和“自主參與”,并體現了“樂學”“怡情”的特征。《必讀必背啟蒙經典》一共涵蓋了《三字經》《晨讀對韻》《千字文》《增廣賢文》《朱子家訓》《弟子規》等七部古代啟蒙經典。學校利用閱讀課指導學生朗讀,按年級特點規定誦讀內容,循序漸進,利用《國旗下的課程》理解內容,把內容分解到班級,由班級結合自己的理解、歷史故事以及班級實際情況進行解讀,這些內容到小學畢業時學生能全部背誦。
自主管理。學校德育處有四套學生干部班子:“正儀員”、督學會、紀律檢查員和值日生。這四套班子每天管理著全校學生在校一日常規的所有方面。“正儀員”每天上、下學時檢查同學們的儀容儀表和文明禮儀;督學會檢查早讀和作業完成情況;紀律檢查員檢查學生的課間表現;值日生檢查兩操、衛生等。校園的秩序在四套學生干部檢查和監管下,井然有序,更可貴的是這些學生會干部在管理過程中習得了有效與人相處以及靈活處理事情的發放和技巧。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