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西果



近年來人民銀行系統在內部審計轉型和深化發展中探索實踐,內部審計關注績效、服務治理、增加價值取得初步成效。PDCA是英文單詞Plan(計劃)、Do(執行)、Check(檢查)和Action(糾正)的第一個字母,因而被稱為PDCA循環(亦稱戴明循環)。PDCA循環的提出對質量管理有著較強的理論指導意義。本文引入PDCA循環理論,從促進組織增加價值的績效視角,探索進一步深化人民銀行內部審計轉型、促進組織價值持續提升的路徑。
一、PDCA循環理論意義及實踐價值
(一)突出目標導向,一切從謀劃開始。“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PDCA循環理論與我國古代儒家的事前計劃或準備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因此,在PDCA基本循環體系中,其開端是P(Plan)——計劃,計劃必須根植于明確的目標導向,無目標導向就無所謂計劃和準備而言;有了前期計劃,后面的D(Do)——執行,C(Check)——檢查及A(Action)——糾正才有意義,見圖(1)。戴明博士在給美國企業領導提出的“戴明十四條”中的首條就明確提出要有“長期目標,而不是只顧眼前利益”的極端重要性,進一步詮釋了目標導向和計劃在組織發展中的意義。
(二)聚焦問題不足,在執行過程中查找“短板”。問題意識是PDCA循環的關鍵,如果不能在循環中聚焦問題不足,就不能及時組織運行及計劃執行中的經驗做法和存在的問題,“短板”就無法及時得到修補,一次循環就成了“空轉”,PDCA就失去了運行意義。只有立足計劃執行全過程,通過聚焦問題不足,及時查找到運行中的“短板”,并采取有針對性的可行措施加以修正、改進和提高。而查找問題不足則需要“檢查工作標準有效性的程序”。這樣問題不足的查找才能有據可依,才能真正查找到位。
(三)著眼改進提升,每一輪循環都要獲得新的進步。PDCA循環四個過程不是運行一次就結束,而是周而復始地進行。在每一輪的循環中,最具成功意義的環節在于最后一個環節A(Action)——糾正。通過上一環節對失敗的教訓加以總結,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以及如何將做得較好的事情做得更好的方法,同時將未解決的問題放到下一個PDCA循環里。因而,四個過程在循環中周而復始,如爬樓梯那樣,每一循環都在組織長期目標引領下,有新的具體目標和內容;每一個循環結束,解決了一些問題,未解決的問題進入下一個循環,如此階梯式、螺旋式上升,以使每一輪循環都獲得新的進步。這才是PDCA循環的真諦和要義所在,見圖(2)。
PDCA循環理論的提出,也給質量管理實踐帶來了指導性變革。自20世紀20年代開始,有關質量控制和質量管理的探索實踐蓬勃開展。50年代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朱蘭(Jurun)提出了全面質量控制(Totel Quality Management,TQM)思想,1961年全面質量管理之父費根堡姆(Feigenbaum)博士出版了《全面質量控制》一書,全面質量管理在世界各國進一步得到發展。后來經過實踐,PDCA循環四個環節演變為P(Plan)——計劃;D(Design)——設計;C(Check)——檢查;A(Action)——糾正或處理,使四個環節更加嚴謹實用。我國于1978年也開始引入全面質量管理,國內相關成長型企業結合自身的管理實踐,把PDCA簡化為4Y(即Y1計劃到位,Y2責任到位,Y3檢查到位,Y4激勵到位)管理模式,讓這一經典理論具有中國實踐特色的發展。
二、人民銀行內部審計引入PDCA循環可行性
(一)引入PDCA循環契合了人民銀行內部審計轉型發展的形勢要求。近年來因順應內部審計轉型發展的新形勢,人民銀行提出了“風險導向、控制驅動、關注績效、服務治理、增加價值”的轉型理念。將關注組織運行質量和績效、服務組織治理、增加組織價值提到全新的戰略高度。在此指引下,人民銀行系統各級內部審計部門已經逐步用質量管理和績效審計的思維開展審計工作探索,并取得一些進展和成效。中國內部審計協會于2013年8月頒布、自2014年1月1日實施的新《中國內部審計準則》明確賦予了內部審計確認和咨詢兩大職責,在《準則》中突出了“審計計劃、審計結果溝通、審計報告、對舞弊行為的檢查和報告、內部審計質量控制”等各個環節,同時提出了后續審計等審計整改督促落實環節的內容要求,這與PDCA循環四個環節基本契合。
(二)引入PDCA循環適應了人民銀行新時期履行中央銀行職責的需要。人民銀行作為國家金融宏觀調控管理部門,所擔負的貫徹貨幣政策、強化宏觀調控和金融監督管理、維護金融穩定的任務越來越重,社會對人民銀行的期望值越來越高。這就要求各級人民銀行機構站在履行央行職責的前沿,以高度的責任意識和全面的質量意識履行好各方面的職責。內部審計部門也應積極創新履職,圍繞組織中心工作、服務組織發展大局,緊密結合履職實際,從組織運行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不同視角,密切關注組織治理、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深化內部審計轉型探索。圍繞整個組織履職質量和運行績效開展內部審計各項工作,將領導關心、群眾關注的領域作為內部審計重點關注領域,將服務履職大局和組織治理貫穿內部審計工作的全過程。
(三)引入PDCA循環與績效審計的“如何更好”理念相輔相成。PDCA循環的要義在于著眼長遠的“階梯式螺旋上升”,這與績效審計中的評價“好與不好、如何更好”的理念尤為合拍。將PDCA循環理念引入績效審計實際工作,更能夠從質量管理的“精益求精”視角,審視整個組織或內設部門在履職及運行發展中的整體績效,或是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的某一層面,并從內部審計角度作出“好與不好”的審計評價,提出“如何更好”的建設性審計建議。對內部審計本身而言,也能夠通過引入PDCA循環理念,以績效提升的要求全面強化內部審計質量管理。如在審計項目立項階段突出績效要求;在審計檢查過程中規范審計程序、簡化審計流程、縮短審計周期、提升審計效能。同時注重與被審計單位的良好溝通,盡可能地取得對方的理解配合,最大限度地提升審計工作效率;在審計報告階段,針對不同的報告對象采取不同的報告方式,最大限度達到報告目標、促進審計成果轉化等,持續推進內部審計質量的“階梯式螺旋上升”。
三、人民銀行PDCA循環績效審計應用
(一)切實拓寬審計視野,將質量意識和績效理念貫穿內部審計工作始終。PDCA循環的引入,要著眼組織履行職責的長遠目標,在“關注績效”的總體要求下,將質量意識和績效理念貫穿于內部審計轉型與發展的全過程。內部審計的工作目標要以組織目標為準繩,將服務于組織整體目標的實現作為內部審計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內部審計服務組織治理的戰略高度看,在整個組織的PDCA循環大循環中,內部審計和其他職能部門也存在小PDCA循環。這些小PDCA循環都要緊緊圍繞組織大PDCA循環進行運轉,見圖(3)。
在審計工作實踐中,要將PDCA循環的精髓充分消化吸收,創造性地運用到內部審計工作各個環節。不僅要把績效審計作為一種審計類型來探索,而且更要作為一種審計理念,一種審計方法,一種審計視角。除了做好項目績效審計、部門績效審計和綜合績效審計,在領導干部履職審計、離任審計及其他各類審計項目中,雖然項目內涵各有側重,但在審計資源的分配、審計項目的謀劃、審計方案的制定、現場審計檢查和審計報告中,都力求體現全面質量管理和績效審計的內涵和要求。要緊密結合審計項目的內涵要求,實事求是地作出選擇和放棄,從不同的績效維度開展績效評價。力爭每一個審計項目、每一個審計建議都能為組織發展提供建設性的價值增值。立足每一輪內部審計小循環,推動組織價值增值大循環的階梯式螺旋提升,見圖(4)。
(二)厘清內部審計履職邊界,在遵循準則框架下積極實踐PDCA審計循環。內部審計實踐PDCA管理思想,不可能面面俱到、無所不包,必須充分利用好“稀缺資源”,厘清內部審計履職“小循環”邊界,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精準發力,凸顯自身在組織運轉“大循環”中的價值。一方面,內部審計要積極遵循中國內部審計協會(CIA)新修訂的《中國內部審計準則》關于確認和咨詢職能的界定,緊密結合人民銀行職責要求和內部審計工作實際,在嚴格遵循《內部審計基本準則》和《內部審計人員職業道德規范》的前提下,從具體準則《審計計劃》開始,嚴格審計工作程序,強化內部審計質量控制,及時解決內部審計工作和內部審計項目中發現的問題。識別在審計過程中需要咨詢的事項,通過貫徹實踐PDCA管理思想推動內部審計由“查錯糾弊”向防范風險和增加價值方向轉變。另一方面,內部審計在履職范圍上,也要按照新修訂的《內部審計準則》要求,踐行內部審計的客觀性和獨立性原則,在充分體現內部審計對組織風險的關注,將“業務活動、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適當性和有效性”,作為內部審計審查和評價的對象范圍的同時,本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思想,摒棄內部審計部門“包打天下”的思維,針對組織價值增值的戰略要求,依據準則開展確認評價或咨詢服務。這也是《中國內部審計準則》“內部審計機構和內部審計人員應當保持獨立性和客觀性,不得負責被審計單位的業務活動、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決策與執行”的要求在PDCA遵循中的體現。
(三)優化內部審計質量管理,最大限度地提升審計工作價值。質量是內部審計工作的生命線,加強和優化審計質量管理是提升內部審計工作價值的關鍵所在。具體地說,就是將PDCA思想融入審計流程控制,將PDCA理念貫穿審計工作的各個環節。一是強化審前準備的計劃管理。要注重組織審計人員持續認真學習內部審計準則,強化遵循意識和轉型思維,要從“管理+績效”的新視角開展審計準備,增強審計計劃(Plan)的前瞻性和實用性。二是強化審計分析和績效評價。審計實踐中,不僅要注重從內控合規的視角關注和發現問題、提示風險,而且更多地提出加強組織治理、提升履職績效的對策建議;不僅要通過績效綜合評價和分類評價,找出存在各類問題(既包括合規性問題,也包括績效性問題)的背景、原因所在,并進行風險分析和績效提示,而且要在此基礎上,分別從宏觀和微觀層面,提出有針對性的增值善治的政策建議。三是強化審計過程的質量控制。要注重用PDCA的Check(檢查)方法,始終堅持創新思維、注重實效。通過調閱有關業務檔案,發現問題,同時也積極采用調查、面談、比較分析、外部延伸調查等適合績效審計的方法,開展有針對性的數據分析、比對和檢查,凸顯績效視角下審計質量管理的新要求。四是強化審后管理,通過持續糾偏,促進階梯螺旋提升。要站在PDCA的Action(糾正或糾偏)的戰略高度,通過審計質量評估、審計項目審理等多種渠道,對審計質量進行檢查和評價,強化績效審計質量事后管理,及時總結審計項目執行中的經驗教訓,從而促進審計質量的穩步提高,同時在PDCA大循環中推進組織價值的階梯式螺旋提升。
編輯:秦思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