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文靜
新修訂的《高等學校會計制度》中高校固定資產核算與管理發生了較大的改變,本文對此進行探析。
一、高校固定資產標準及計量基礎比較
(一)固定資產標準提高
隨著近年來經濟的高速發展,高校規模不斷擴大,高校在日常教學、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投入也不斷提高,固定資產標準的提高,是順應形勢適應管理需要的舉措。原會計制度固定資產標準為“一般設備單位價值在500元以上,專用設備單位價值在800元以上”。新制度標準提高為“單位價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專用設備在1500元以上”。
(二)固定資產分類變化
隨著高校的不斷發展,科學進步加快、更新較快,不同研究領域需要不同類別的固定資產,使得高校固定資產規模不斷擴大,類別逐漸增多,高校對固定資產有了更精細、更科學的劃分。舊制度下高校固定資產僅分為“房屋及建筑物,專用設備,一般設備,文物和陳列品,圖書,其他固定資產”幾類。而新制度下高校固定資產的類別劃分為“房屋及建筑物,專用設備,通用設備,文物和陳列品,圖書、檔案,家具、用具及動植物”。這樣的劃分更加符合當今高校固定資產的客觀情況。
(三)固定資產計量基礎變化
舊制度下高校固定資產核算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新制度則采用修正的權責發生制為基礎。收付實現制也稱現金制,是以款項是否收付為標準來確認收入和費用。采用收付實現制的弊端日益突出:教育成本不能根據實際支出來測算,不利于縱向比較,難以為教育收費提供合理依據。權責發生制,也稱應收應付制,是以權利和責任的發生與否為標準來確認收入和費用。所謂修正的權責發生制,是對采用權責發生制的交易或事項的范圍作出限制:一般范圍內的情形采用權責發生制,如固定資產折舊就是權責發生制的具體體現;某些特定業務如政府撥款、捐贈收入和獎勵支出等事項仍采用收付實現制。這樣既能避免收付實現制的弊端,又降低了改革的難度。如果高校全部采用權責發生制,一些業務的核算會存在技術上的困難,或是核算成本過高,反而不利于高校固定資產的核算。
二、高校固定資產核算方法比較
(一)高校固定資產核算科目設置變化
在新制度下高校固定資產核算方法有顯著變化,從而導致相關會計科目的設置也隨之變化。如新增一些會計科目、取消一些會計科目。原會計制度高校固定資產核算只設置“固定資產”和“固定基金”兩個科目。新會計制度新增了“累計折舊”、“在建工程”、“固定資產清理”、“文化文物遺產”等科目,取消了“固定基金”科目。
(二)高校固定資產折舊變化
舊制度下高校固定資產在使用過程中不計提折舊,一直以原值反映在財務報表中。這樣使得固定資產在使用過程中日漸損耗的事實被忽視,沒有將固定資產的價值逐漸轉移,虛增了賬面資產,不能客觀反映固定資產的實際情況,不利于對固定資產進行科學管理。而新會計制度規定,高校固定資產應該按月計提折舊。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由上級財政部門、主管部門規定;沒有具體規定的,高校應當按照實際情況確定固定資產折舊年限。計提固定資產時,應借記“資產折耗”,貸記“累計折舊”。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能夠均衡分攤資本性支出,能更合理健全教育成本核算,能夠真實反映固定資產客觀情況。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后,固定資產只以凈值反映在財務報表上,不再虛增資產減值。
(三)基建會計納入核算
在舊會計制度下,高校與基建相關的資產負債都不在賬上反映,未竣工的固定資產不入賬。目前許多高校在大力搞基建,舊制度無法客觀反映高校在建工程的資產價值,使得會計信息嚴重缺失。新會計制度將基本建設相關資產、負債納入核算體系,增設了基建相關會計分錄,取消了“結轉自籌基建”科目。如高校與施工企業結算工程價款的,或購入需要安裝的固定資產時,應借記“在建工程”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同時做相應的預算會計分錄。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時,按照購建固定資產的實際成本,借記“固定資產”科目,貸記“在建工程”科目。另外,固定資產改擴建、高校為購建固定資產發生的借款費用符合資本化部分也計入“在建工程”科目。
(四)高校固定資產清理核算比較
當企業對固定資產進行處置,包括出售、報廢、毀損等情況時,新舊會計制度的會計核算也不同。在舊會計制度下,直接按照固定資產原價,借記“固定基金”科目,貸記“固定資產”科目。按固定資產的變價收入,借記“銀行存款”等科目,貸記“專用基金——修購基金”科目。新會計制度下高校固定資產處置與企業趨同,即應先將處置時固定資產凈值轉入“固定資產清理”科目,處置固定過程中取得的變價收入和清理費用、稅費,分別計入“固定資產清理”科目的貸方和借方。最后如為清理凈收益則將“固定資產清理”科目余額轉入“應交非稅收入”科目,反之,如為凈損失則轉入“其他費用”科目。
(五)高校固定資產盤存核算比較
為了加強固定資產的管理,保證固定資產的安全完整,高校于年度終了時對固定資產清查盤點。在清查過程中,如果發現有固定資產在賬面上沒有記錄,則為固定資產盤盈。高校固定資產盤盈,舊制度按照資產重置價值借記“固定資產”科目,貸記“固定基金”科目。新制度則按照同類或類似資產的市場價格借記“固定資產”科目,貸記“待處理財產損溢”科目,經批準后轉入“其他收入”科目。同時做相應的預算會計分錄。高校盤虧的固定資產,舊制度按照原值借記“固定基金”科目,貸記“固定資產”科目。新制度則將固定資產的凈值借記“待處理財產損溢”科目,按照累計的折舊借記“累計折舊”科目,貸記“固定資產”科目。查明原因后,經批準可按不同原因分別轉入“其他費用”、“庫存現金”、“銀行存款”、“其他應收款”等科目。同時做相應的預算會計分錄。
三、高校固定資產核算與管理建議
(一)設置專門的固定資產管理部門
目前許多高校沒有專門的固定資產管理部門,固定資產管理工作一般由財務部門或后勤部門管理。而固定資產占高校資產比例非常大,應當設置專門的部門管理固定資產。如高校可以設置財務部門、固定資產管理部門、固定資產使用部門三級管理模式,每個部門各司其職,分工明確,相互合作。加強固定資產管理部門人員隊伍建設,經常參加固定資產管理、新會計制度的培訓,強化對外交流,吸取先進的固定資產管理經驗。
(二)加強新制度的學習
新制度較之舊制度,在高校固定資產的核算上有了較大的變化,高校財務部門同資產管理相關部門應當高度重視,組織相關人員集中學習、培訓,確保相關部門人員掌握新核算方法,完善相應的數據登記,能夠對新會計制度作出相應的調整。
(三)應當提高管理意識
新會計制度對高校固定資產核算產生的影響是正面、積極的,這是對固定資產進行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重要內容。高校資產管理部門應當以此為良好契機,認真抓緊落實。領導應帶頭重視固定資產管理,成立專門的固定資產管理領導小組,相關部門加大宣傳,扭轉原來“重錢輕物”的思想,使得高校所有人員從思想上意識到高校固定資產的重要性。同時把固定資產管理作為績效考核標準之一。
(四)制定固定資產管理制度
只有制度健全方能有章可循,缺乏嚴格的制度,到頭來也只是一紙空談。在這個方面,有些高校做得很到位值得借鑒。如有些高校內部出臺了《固定資產管理辦法》、《財務部門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使得固定資產從購置、驗收,到使用、報廢,每一步驟都有章可循,管理有序,手續嚴密,避免了許多閑置和浪費。
(五)重視固定資產清查工作
定期或不定期對固定資產開展盤點清查,確保賬實相符、賬卡相符。一般而言,高校至少應于每個會計年度終了時對固定資產進行全面清查,如能每個學期末都進行一次更好。固定資產清理工作可由主管該項工作的校領導牽頭,各部門負責人、保管人員、使用人員組成清查小組,對全校固定資產進行逐一清點,做好記錄,賬實相比較。如出現盤盈或盤虧固定資產,應當查明原因,明確責任,并嚴格按照會計制度進行處理。
編輯:秦思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