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敏,馬洪升
(1.自貢市第四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四川643000;2.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消化內科,四川成都610041)
食管癌1378例臨床病理資料分析
黃麗敏1,馬洪升2
(1.自貢市第四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四川643000;2.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消化內科,四川成都610041)
目的 了解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食管癌發病情況,側面了解成都市乃至四川省的食管癌發病情況,探究食管癌臨床病理特點,為食管癌的防治提供理論依據。方法 選取1998年及2007年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就診且診斷為食管癌的患者共1 378例,逐項查閱病歷,收集臨床病理資料。結果 2007年食管癌患者性別比例及食管癌各病理類型所占比例與1998年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發病部位上,1998年與2007年均是中段食管癌患者所占比例最大,與其他部位食管癌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2007年食管癌平均發病年齡較1998年增大,女性食管癌中晚期患者所占比例低于男性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而男女患者平均發病年齡、淋巴結轉移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1998年比較,2007年食管癌患者早診率(0~Ⅰ期)明顯上升,Ⅱ期患者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男女患者均集中在Ⅱ~Ⅲ期,女性中晚期(Ⅲ~Ⅳ期)患者所占比例低于男性,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十年來,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住院就診的食管癌患者平均發病年齡有所增加,各食管癌病理類型構成比無明顯變化,男性患食管癌的可能性較女性大,且女性中晚期患者所占比例低于男性患者,應根據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
食管腫瘤; 腫瘤/病理學; 年齡因素; 數據收集; 四川
食管癌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發生在食管黏膜上皮組織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占所有惡性腫瘤的2%,中晚期食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僅為10%左右[1]。我國食管癌的發病及死亡人數均超出世界平均的一半以上,且發病率、病死率也顯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本研究通過分析1998年及2007年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因食管癌住院患者臨床病理資料,探究其臨床病理特點,為食管癌的防治提供理論依據。
1.1 研究對象 選取199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住院治療且資料完整的食管癌患者280例,以及200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符合要求的食管癌患者1 098例作為研究對象,食管癌患者臨床資料見表1。
1.2 方法 食管癌組織學分型依據《實用外科病理學》,將食管癌病理類型分為鱗癌、腺癌、小細胞未分化癌,黏液型黏液腺癌,印戒細胞癌,并將腺鱗癌、癌肉瘤、腺棘細胞癌、未分化癌等少見的病理類型歸入其他類。食管癌分期參照1997年國際抗癌聯盟UICC食管癌TNM分期標準,統計時將ⅡA及ⅡB期歸入Ⅱ期,ⅣA及ⅣB期歸入Ⅳ期。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Excel2007進行數據錄入,應用SPSS11.5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Р<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1378例食管癌患者一般臨床特征及其變化趨勢
2.1.1 性別比例、發病部位及病理類型比較 2007年食管癌患者男女性別比例(6.57∶1)與1998年(5.22∶1)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541,P=0.214)。從病理類型來看,1 378例食管癌患者中,鱗癌患者共1 230例(89.3%),鱗癌患者所占比例最大。1998年食管癌各病理類型構成比與2007年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發病部位上,1998年2007年中段食管癌患者所占比例最大,與其他部位食管癌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且1998年患者發病部位與2007年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1.2 年齡分布比較 所采集食管癌患者資料中,食管癌發病年齡29~90歲,平均(58.6±15.7)歲,2007年平均發病年齡較1998年增大。總體看來,>50~60歲年齡段食管癌發生率最高。見表2。
2.1.3 臨床分期及淋巴結轉移情況比較 1998年280例食管癌患者中,行手術治療患者178例,除去未報告臨床分期資料的患者8例,有明確病理分期的手術患者170例。2007年1 098例食管癌患者中,行手術治療患者424例,除去未報告臨床分期資料的患者6例,有明確病理分期的手術患者418例。與1998年比較,2007年0~Ⅰ期患者所占比例(早診率)明顯上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900,P=0.04),Ⅱ期患者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025,P=0.02),Ⅲ~Ⅳ期(中晚期)患者所占比例無明顯變化。602例行手術治療患者中,報告淋巴結轉移情況的患者583例,未報告的患者19例。2007年淋巴結轉移率與1998年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142,P=0.143)。見表3。

表1 1 378例食管癌患者臨床資料

表2 1 378例食管癌患者年齡分布情況[n(%)]

表3 食管癌患者臨床分期及淋巴結轉移情況比較

表4 不同性別食管癌發病年齡、臨床分期及淋巴結轉移情況比較
2.2 食管癌相關特征之間的聯系
2.2.1 不同性別食管癌發病年齡、臨床分期及淋巴結轉移情況比較 不同性別食管癌發病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005,P=0.292)。男女患者均集中在Ⅱ~Ⅲ期,但女性中晚期患者所占比例明顯低于男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597,P=0.032)。行手術治療患者中,總淋巴結轉移率為41.0%,男性淋巴結轉移率與女性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482,P=0.115)。見表4。
2.2.2 不同發病部位食管癌患者性別、年齡、病理類型比較 不同發病部位食管癌患者男女構成比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29.949,P<0.01),且各個發病部位均是男性患者占多數。在食管下段癌中,女性所占比例最少,顯著少于其在上段和中段患者中所占的比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上段和中段性別比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742,P=0.389)。不同發病部位各年齡段構成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453,P=0.797)。各個發病部位均是鱗癌患者占多數(>95%),各年齡段鱗癌所占比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χ2=0.443,P= 0.801)。見表5。
2.2.3 行手術治療患者不同發病部位臨床分期及淋巴結轉移情況比較 602例行手術治療患者中,有明確報告臨床分期的患者有588例。上、中段食管癌均以Ⅱ期居多,下段Ⅲ期略多于Ⅱ期,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 7.723,P=0.021)。下段食管癌中晚期患者構成比高于中段,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發病部位淋巴結轉移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19.667,P<0.01),且下段食管癌淋巴結轉移率最大,上段最小。見表6。

表5 不同發病部位食管癌患者性別、年齡、病理類型比較[n(%)]

表6 行手術治療患者不同發病部位臨床分期及淋巴結轉移情況比較[n(%)]
食管癌是一種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見惡性腫瘤,其發病有明顯的地區性特點,多在發展中國家和經濟狀況較差的人群中高發。我國處于世界上食管癌相對高發的地帶,全國食管癌的發病和死亡平均水平位于惡性腫瘤前列。有研究發現,四川地區食管癌病死率由1994年的15.69/10萬逐漸上升至2003年的20.17/10萬,呈緩慢上升趨勢,位居惡性腫瘤病死率的第4位[3]。
食管癌患者發病一般以男性為主,世界各地基本相同,高發區男女比例相近[4],為1.38∶1~1.6∶1,低發區差異較大,男性為女性的5~10倍[5]。有研究表明,食管癌的發生與環境、飲食、吸煙、食管癌家族史及C型行為等有關,男女的影響因素有別,應根據具體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6]。此外,有研究表明女性食管癌患者的預后要優于男性[7]。
食管癌很少發生在40歲以下的人群,本研究中年齡40歲及以下的食管癌患者比例為2.6%,低于文獻報道的8.2%[8];食管癌患者發病年齡為(58.6±15.7)歲,食管癌發病率一般從40歲開始升高,發病率最高年齡為50~60歲,50歲以后發病者占80%,食管癌發病年齡主要集中于中老年人,但近年來青年人食管癌發病率有逐年上升趨勢[9]。
食管癌的好發部位一般來說以中段最多見,下段次之,上段最少。本組1 378例食管癌患者中,除去未報告病變部位的患者115例,有報告明確病變部位患者1 263例,其中中段癌患者所占比例最大,與文獻[10]報道相符。我國食管癌多系鱗癌,一般占90%以上,其次為腺癌和小細胞癌,腺鱗癌、癌肉瘤、惡性色素瘤等所占比例較小。本組患者食管鱗癌所占比例最多,其次為小細胞癌及腺癌,與文獻報道一致。
本組資料顯示,2007年食管癌的早診率較1998年有所上升,由1998年的2.9%升至2007的9.8%(表3),略高于國內相關報道[11]。在部分食管癌高發區,早期就診患者增加,食管癌5年生存率已達40%。而早期食管癌綜合治療的5年生存率可達95%以上[12],中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僅為20%~30%[13],單純放療5年生存率明顯降低[14]。可見,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降低其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關鍵。加強二級預防工作,宣傳和普及食管癌的防治知識,加強人群普查,定期進行食管鏡檢查是一個可行的辦法。特別是對40歲以上的人群進行普查,客觀上可以發現主觀感覺不明顯的早期患者,將會大大提高早診率。
淋巴結轉移是影響食管癌手術患者預后的重要因素。據報道,食管癌淋巴結轉移率為37.7%~70.0%,尸檢發現淋巴結轉移率為44.7%~75.0%[15],本組食管癌淋巴結轉移率為41.0%,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本組男性和女性在淋巴結轉移率上無顯著性差異。食管癌淋巴引流以縱向為主,本組資料顯示,下段食管癌淋巴結轉移率最高(55.8%),上段淋巴結轉移率最低(29.7%)。但也有文獻認為,發生在上段的癌腫更易產生淋巴結轉移[16],考慮與淋巴管的分布和引流不同有關,也可能與手術時上段癌附近淋巴結不易摘取有關。
本研究僅對在本院住院的食管癌患者的資料進行分析,且僅統計了1998年及2007年的患者資料,尚不能充分反映四川地區的食管癌現狀,但可側面反映本地區食管癌發生的一般情況,為進一步研究指明方向。
[1]李建平.河南食管癌高發區青年乃臨床病理特點分析[J].解剖與臨床,2005,10(4):303-305.
[2]赫捷.規范化診治是推動我國食管癌臨床和研究發展的必由之路[J].中國腫瘤雜志,2012,34(4):241-244.
[3]胡容.1994-2003年雙流縣居民惡性腫瘤死亡分析[J].預防醫學情報雜志,2005,21(6):712-715.
[4]侯浚,賀宇彤,孟凡書,等.磁縣1974年~1996年食管癌發病率分析及趨勢預測[J].癌癥,2000,19(6):609.
[5]王福生,單際平,蔣丹斌,等.食管癌發病特點的變化[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02,11(3):256-257.
[6]石晶,彭洋,丁樹榮,等.河北省居民食管癌發病影響因素病例對照研究[J].中國公共衛生,2012,28(4):454-457.
[7]邵明雯,孫婧,馬蘭,等.女性食管癌的臨床病理特點及生存分析[J].臨床腫瘤學雜志,2013,18(7):608-613.
[8]邵令方,張毓德.食管外科學[M].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454.
[9]張冬坤,蘇曉東,張旭,等.青年人食管癌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3,16(19):868-870.
[10]吳滿意,任景麗,楊鯤鵬,等.541例食管癌臨床病理特點及相關蛋白的表達意義[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4,28(2):167-168.
[11]朱孔平.14521例胃鏡資料食管癌發病情況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04,11(1):91-92.
[12]郭雪蓉,王國平,丁悌,等.食管癌術后患者生存情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腫瘤研究與臨床,2014,26(1):13-16.
[13]OhigashiY,ShoM,Yamada Y,etal.Clinicalsignificanceofprogrammed death-1 ligand-2 expression in human esophageal cancer[J].Clin Cancer Res,2005,11(8):2947-2953.
[14]吳鐵鷹,張峻青,劉永蘭,等.三種治療模式治療中晚期食管癌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醫刊,2014,41(02):9-11.
[15]邵令方,高宗人,衛功銓,等.食管癌和賁門癌的外科治療[J].中華外科雜志,2001,39(1):41-46.
[16]陳躍軍,鄒求益,朱廣,等.胸段食管癌淋巴結轉移特點的臨床研究[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3,16(9):835-837.
Analysisof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of1378 patientsw ith esophagealcancer
Huang Limin1,Ma Hongsheng2
(1.Department of Internal Digestion,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Zigong City,Sichuan 643000,China;2.Department of Internal Digestion,WestChina Hospital,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041,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ofesophageal cancer patients inWestChina Hospit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to know aboutepidemiologic characteristicsofpopulationwith esophageal cancer in Sichuan province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basis for it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M ethods A totalof1 378 patientswith esophageal cancer admitted in West China Hospit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in 1998 and 2007 were selected.All the clinicopathologic data and medical record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term by term.Results Therewere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patients′gender and various pathologicalpattern proportion ofesophagealcancerbetween 1998 and 2007,and the difference had no statisticalsignificance(P>0.05). Concerning the pathogenic location,themid piece esophageal cancer prevailed.Compared with other sites,itwas statistically sig nificant in difference(P<0.01).The onsetage in 2007 was older than thatof1998.The quantity ofmiddle and terminal cancer in female patientswith esophageal cancerwas lower than thatof themale.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significance(P<0.01).It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mean attack age,themale and female quantity in lymphaticmetastasis,and the difference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Compared to 1998,the early diagnosis rate of the patientswith esophageal cancer(0-Ⅱphase)in 2007wasraisedwhileproportion ofthepatientswithⅡphasewasdeclined,which had statisticalsignificance in difference(P<0.05). Themale and female patients focused onⅡ-Ⅲphase.The proportion of female patients involved inmiddle and terminal cancer(Ⅲ-Ⅳphase)was less than thatof themale,which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difference(P<0.05).Conclusion In the late 10 years,themean attack age hospitalized inWest China Hospitalof Sichuan Universitywas increased but the pathological pattern ofesophagealcancerbarely varies.Themen aremoreeasily suffering from the disease than thewomen,which should carry out countermeasures toprevention.
Esophagealneoplasms; Neoplasms/pathology; Age factors; Data collection; Sichuan
10.3969/j.issn.1009-5519.2015.09.009
A
1009-5519(2015)09-1305-03
2014-12-09)
黃麗敏(1984-),女,四川自貢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消化內科臨床工作;E-mail:22942017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