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方強農場優質稻米產業發展的幾點思考
李忠芹,孫大武,司宏明
(江蘇方強農場集團有限公司,江蘇大豐224165)
摘要:作為江蘇沿海地區主要的糧食作物,發展優質稻米產業對保障糧食安全、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分析方強農場優質稻米產業發展的現狀與限制優質稻米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提出本地區優質稻米產業發展思路與關鍵技術措施。
關鍵詞:優質稻米;產業;發展
收稿日期:2015-05-17
作者簡介:李忠芹(1969-),男,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與研究;E-mail:zhqli5910@139.com。
我國加入WTO后,大米成為糧食中唯一在貿易自由化過程中受益的產品。我國是優質粳米主要出口國之一,從發展的趨勢看,優質粳米的市場發展潛力越來越大。方強農場為適應農業生產發展形勢的需要,于1996年實行了大面積旱改水,常年常規粳稻與麥類輪作,多年來通過加強水稻群體質量栽培、水稻葉齡模式等理論與技術的應用研究與推廣,水稻生產水平取得了較大進步,產量水平由多年徘徊的400~450kg/667m2,上升至近年的550kg/667m2以上,稻米產業延伸到的種子產業、大米加工業也有了較快發展,2014年銷售“方寶”牌種子600萬kg、銷售“鶴鳴谷”優質大米1萬t,“方寶”牌種子和“鶴鳴谷”優質大米的知名度日漸提高。但在稻米生產布局、配套技術措施等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制約了農場優質稻米生產和稻米產業化的健康持續發展。因此,通過對優質稻米產業發展的現狀加以調查研究,明確優質稻米生產的制約因素,積極探索優質稻米生產關鍵技術措施,對指導農業產業化調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優質稻米產業發展的現狀分析
2010—2014年方強農場年平均種植水稻3 000 hm2,水稻產量平均552.6kg/667m2,機械化程度達90%以上,實現了機械化栽插、施肥、噴藥、收割、烘干,機械化作業取得突破性進展。抓住近幾年水稻良種補貼契機,集成推廣了南粳5055、南粳9108、連粳7號、淮稻5號等達國標3級米的水稻品種,形成了以群體質量、商品化塑盤集中育供秧、機插稻、缽苗移栽等為主體的支柱技術,研究、開發了稻田旱整等低成本輕型稻作技術,制定了有機大米生產技術規程、常規水稻優質無公害生產技術規程等一大批無公害優質稻米生產技術標準。目前已初步建立無公害優質稻米生產基地3 000 hm2,通過了江蘇省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認定,“鶴鳴谷大米”俏銷上海、南京、蘇州等大城市。

2優質稻米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目前方強農場仍存在著品種多、類型復雜和多種種植制度并存的局面,種植規模小而散,生產經營規模偏小,有時田塊間的生產水平差異很大,導致品種質量與商品質量雖好,但優質不優價,影響了專用性的發揮,使得農場種植專用型品種的積極性不高。
一方面,品種更新速度較快,但優質高產配套栽培技術的研究與推廣不快,影響品種高產潛力的發揮;另一方面,直播稻、機插秧、水田旱整等輕簡栽培發展迅速,但關鍵技術措施到位率低,輕簡種田變成了“懶種田”,省工、節本,但不增效。
加工企業的加工能力有限,加工質量亦有待改善;產品結構上,初加工品、大路貨居多,但稻米精深加工、精制食品少;產銷銜接上,訂單生產少,生產與企業間缺乏有效鏈接,難以推動優質稻米產銷銜接。同時,加工收儲單位偏重于收貯外觀質量,忽視了其內在品質,對優質稻米的生產和利用起不到拉動作用。
3優質稻米產業發展思路與關鍵技術措施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國內外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提質增效為目標,以國家大型商品糧基地發展項目為抓手,全面落實優質稻米生產扶持政策,著力優化生產布局,大力推廣“三新”技術,積極推進優質稻米產業化開發,建成全省知名的優質稻米生產和加工基地。
3.2.1著力優化生產布局,夯實產業發展基礎。一是優化區域布局。抓住鹽城市是國家大型商品糧基地發展的契機,加大對優勢稻米的扶持力度,確保規?;?、區域化、集約化、標準化生產。二是優化結構布局。優質稻米上應擴大種植外觀品質與食用適口性好,通過國家三級米以上標準審定的優質稻品種,占領高檔優質米市場,加大市場競爭優勢。三是優化品種布局。重視對外觀、適口性、直鏈淀粉含量、綜合抗性等指標的提高和改善,加強保健及特色品種的選育。抓住良種補貼項目實施機遇,穩定推廣目前大面積生產中外觀品質和食味品質、產量和綜合抗性均較突出的新品種,示范應用苗頭性的優質品種(組合),引進和利用優質及特種、專用品種。
3.2.2加大種子科研投入,加快種子基地建設。根據市場規律和人們對優質稻米的需求,應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力度,選擇優質、高產、高效、商品性好的新品種進行推廣,逐步取代品質已經退化的老品種,對所用的主要品種進行提純復壯,以保持其優良特性。在選定主體品種基礎上,要繼續研發新品種,儲備1~2個備選品種,防止由于種質資源退化速度加快而影響優質稻米種植。同時,要保證種子繁育用地,加快種子基地建設,提高種子生產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水平。
3.2.3大力推廣新型技術,實現高產高效目標。一是重點推廣輕簡高效栽培技術。鞏固群體質量、商品化集中育供秧、缽苗移栽等支柱技術,研究、集成直播稻、缽苗移栽技術、水田旱整技術,提高關鍵技術措施的到位率,達到省工、節本、增效的目的。二是重點推廣無公害優質栽培技術。根據無公害優質稻谷的質量標準和生產要求,實施水稻生產全程質量控制,提高稻米的安全衛生品質,增強市場競爭能力。三是重點推廣抗災應變技術。協調應用農業、生物、物理等綜合措施,切實控制水稻條紋葉枯病、黑條矮縮病、稻瘟病、褐飛虱、螟蟲等重大病蟲害發生,建立健全水稻自然災害抗災應急機制,及時開展抗災防御和災后補救工作,將災害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確保高產、穩產、優質、安全、增效。
3.2.4強力推進產業開發,提升產業發展水平。一是強化龍頭培植。選擇規模大、起點高、帶動力強的種子公司和稻米加工企業,優先加以扶持與培育,組建具有強勢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優質稻米龍頭企業。二是改進種子生產和稻米加工技術。重點開發種子生產技術和無公害優質稻米適期收獲、貯存、加工、包裝及產品深加工技術,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品質、質量檔次,提升產品競爭力;特別是要加快發展適應國際稻米市場的優質稻米加工技術,提高稻米加工整體水平。三是推進產銷銜接。積極引導龍頭企業和管理區建立“公司加基地”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與管理區簽訂優質優價的購銷合同,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的優質稻米產業化開發機制,以此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快速發展。把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作為重點,對龍頭企業季節性原料收購資金,給予優惠支持,滿足龍頭企業發展需要;把壯大龍頭企業作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的中心環節,采取多種措施,促進做大做強,為提升農業、致富職工、繁榮農場作出貢獻。四是爭創知名品牌。積極引導企業申報無公害稻米、綠色大米、有機大米品牌,通過申請品牌地域保護、加強廣告策劃等手段,創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精品名牌,提高市場知名度和占有率,提升稻米產業的整體水平和綜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