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利明 遼寧省阜新市動物衛生監督所 123000
目前,許多疫病在規模化豬場中通過傳統的防疫保健措施只能有限控制,其主要原因是現有的疫病防制模式已經不能更加有效地保護豬群健康。因此,人們迫切期望能有一個可以有效清除疫病的防疫體系,使豬群中疫病的發生率降到最低限度,使規模化豬場在較少疫病干擾的條件下健康發展。
(1)豬場設計不利于防疫。由于受資金、土地和本地區養豬水平的限制,數千頭或更大規模的豬場布局在一個區域內,豬舍間距也較小。有的豬場則采用所謂的一體化設計模式,將數以千計的不同年齡的各類豬飼養在同棟豬舍內。由于豬群規模大、飼養密度高,一旦發生傳染性疫病,極易在場內快速傳播,控制與撲滅非常困難。
(2)防疫技術落后及防疫管理不力。在消毒技術上,由于豬場通常采用“流水式”作業和大通間式豬舍,無法實行全進全出和徹底空欄,各類豬舍基本上只進行載豬條件下的日常消毒或局部的空欄清洗消毒,不能進行必不可少的定期空欄大消毒。除了有限的通風換氣外,對豬舍內空氣的消毒則基本未能進行。需轉群移動的豬群在進入其他豬舍時基本不進行消毒。許多豬場的大門口消毒池和各棟豬舍門口的消毒池內的消毒液多日不換,雜物較多,消毒效果極差。在對豬舍進行消毒時,未按清污-沖洗-消毒的程序進行,將消毒液直接噴灑在糞污上而降低了消毒效果。規模化豬場中很少進行抗生素類藥物藥敏試驗,導致病原微生物對許多以往臨床效果很好的藥物產生了耐藥性。盲目濫用藥物,隨意加大用藥劑量,用藥療程不當,不注意藥物有效成分和適應癥而偏信廣告介紹,結果既未達到防治疾病的效果,還導致了藥物殘留超標的發生甚至造成了更大的損失。疫苗質量不合格,疫苗儲存不當,注射過程中打飛針,接種疫苗前使用抑制機體免疫反應的藥物,免疫劑量不足等都會使豬場的豬群健康狀況處于不穩定或疾病的潛伏狀態。
(3)缺乏系統的防疫保健計劃。由于在規模化豬場中疫病發生與流行的種類增多,診斷常常跟不上疫病防治的需要,無法正確地選用藥物或疫苗。另外,許多豬場的防疫保健計劃不夠系統和全面,防疫中漏洞和死角甚多,不斷有疫病發生,只好盲目地使用藥物或注射疫苗,不僅浪費了資金,藥物在豬體內的殘留問題也十分嚴重。
(1)建設多點式專業性豬場。將不同年齡的豬有效地分隔開來,防止豬群之間疫病的水平傳播,是控制疫病流行和凈化豬群內已有疫病的基礎,在規模化養豬業防疫保健體系中可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
(2)采用多單元獨立式隔離型豬舍。豬舍每個單元之間完全獨立,在豬舍外由一條走道相通,分別有各自的通風、排污、供水、供暖和電力等系統。在豬舍的修建過程中,必須考慮到建筑物的防鼠、防鳥等因素。多單元獨立式隔離型豬舍能夠保證對豬群采用全進全出的生產工藝,使豬只在相對潔凈的環境中產仔、哺乳和生長。
(3)“全進全出”生產工藝流程。全進全出的含義是在同單元中豬群在同時間內轉入或轉出豬舍,該單元在豬群轉出后空欄進行徹底的清洗消毒,下批豬只在消毒后才能轉入其中。“全進全出” 在豬場中的應用,必須具備的條件是單元化的豬舍。為了保證“全進全出”的施行,還必須合理地采用同期發情、人工授精、同期分娩及同期斷奶等繁殖新技術。
(4)規范化的生物安全性防疫保健管理程序。建立規范化的生物安全性防疫保健管理程序,對傳統的防疫體系的隔離、消毒、殺蟲、滅鼠、免疫注射、藥物預防、驅蟲、日常診療、檢疫和疫病撲滅等系列措施加以系統的改進。按照生物安全性的原則,對豬舍內小氣候環境控制、豬群的移動與混群、營養調控、繁殖節律調控等諸多方面進行研究和調整,制定嚴格的管理程序。
(5)疫病檢驗及監測。大型規模化豬場有必要建立起自身的疫病檢驗與監測體系。針對豬群中的主要傳染性疾病(包括寄生蟲病)的感染與免疫狀況,開展藥物敏感性試驗指導臨床用藥,對各項防疫措施的實施效果進行檢查和監測,以評價新型保健體系的應用效果。
(6)培養一批高素質的獸醫技術人員和豬場管理人員。作為規模化豬場的經營者、獸醫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都必須了解規模豬場的生產及疫病流行的特點及動向。尤其是獸醫技術人員不僅要掌握臨床操作,更重要的是學習與掌握預防獸醫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堅持“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重點掌握提高豬群整體健康水平,防止外來疫病傳入,控制與凈化豬群中已有疫病的理論與技術;掌握傳染病的流行病學知識,有效地降低傳染病的危害;掌握規模化養豬不同生產階段的特點,合理制定獸醫保健防疫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