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伊蓉
(南昌外國語高新學校,江西 南昌 330029)
關于新課標下初中語文和諧課堂的構建思考
徐伊蓉
(南昌外國語高新學校,江西南昌330029)
我國長時間以來都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初中教學中教師通常更加重視學生的成績提升,但對教學中的和諧氣氛構建卻不夠重視。長久以來初中語文課堂都處于一種比較枯燥的氛圍當中,使得學生學習積極性難以提升。本文主要對新課標下的初中語文和諧課堂構建進行了分析,希望為我國的初中語文教學提供有益的參考。
新課標;初中語文教學;和諧課堂
近年來隨著我國的新課標不斷深化和推進,我國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也逐漸的開始進行改革,但由于長時間的在應試教育影響下,學校的改革工作進展并不順利,當中仍然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和諧課堂的構建對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不僅能提升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能有效提升課堂效率。下面將對新課標下初中語文和諧課堂的構建進行詳細思考。
和諧課堂是現代社會發展中的重要產物,近年來隨著我國的素質教育不斷推進,和諧課堂的構建也成為了教師們所探討的重要話題。而和諧語文課堂的構建也不僅僅是對教師們所提出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現代教育改革的要求。和諧一詞近年來出現的十分頻繁,和諧相處是人與自然之間的最佳狀態,而和諧課堂的構建這代表著教師與學生之前的和諧關系、融洽的氣氛以及師生之間相互的理解和認可等,從而保證在課堂中能解決更多的疑惑,提升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效率。此外,在和諧課堂環境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也將得到有效的提升,對學生的潛力發展和個性發展都將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現階段我國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主要主要來自于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展[1]。很多教師認為現代化教學中應當更加積極的融入現代教學設備,這一觀點本身沒有錯,但教師們卻過度的使用這種現代化的教學方式。將多媒體完全的融入到教學中,無論是什么樣的內容都能通過畫面的形式來進行展現。這種方式雖然能帶給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但長時間以來也對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能力的發展起到了限制作用。其次,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很多教師不夠重視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互動,使得學生的分工合作能力和協調能力難以得到提升。此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經常會采取放任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進行獨立性思考,但在這個過程教師并不能給予正確的引導,導致學生自我思考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問題,不利于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
3.1積極更新傳統觀念
語文作為初中教學中的一門重要基礎性學科,對學生的未來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國家,在語文當中包含著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和知識,與其他的學科完全不同,是學生都能看懂并理解的一門課程,同時也更加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2]。但教師常常會采取灌輸式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導致課堂的教學氛圍始終難以得到提升。對此,還需要教師們積極的改變自己傳統思想觀念,讓學生成為課堂中的主體,并與他們之間建立起和諧的關系,從而真正的提升課堂的和諧氣氛。
3.2加強師生平等交流
在教學中師生之間的平等交流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和諧課堂構建中的關鍵所在。在課堂中長時間以教師為主導勢必會讓學生感覺到畏懼,但如果教師建立起與學生之間的平等關系,那么就能更好的構建出和諧的教學氛圍,從而幫助學生在課堂中更加的放松并容易投入到學習當中去。學生在有問題的時候能主動的向教師提出,教師則樂意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并展開較為輕松的對話,這對學生和教師來說是一個相互授教的過程[3]。更加能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產生促進作用。
3.3合理利用信息技術
在初中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正確的利用信息技術教學方式,將傳統與現代的教學方式結合起來已達到豐富教學的目的。在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充分的考慮到多媒體所展現的內容與本節課和學生掌握只是的速度等方面是不是相同的,不同的年齡段的學生在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程度上也是不同的,初中生的認識能力比較弱,對此教師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考慮。如果教師在進行課件播放的時候學生并不能找到當中的重點,那么教學的有效性勢必會受到影響,因此教師還需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認知的層次結構,以便于真正的提升課堂教學和諧性,促進教學效果提升。
和諧課堂的構建是現代素質教育中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幫助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在進行初中語文的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認識到學生的個性和興趣所在,并充分的尊重學生,與學生之間構建起良好的師生關系,同時教師還應正確的利用現代化教學方式,將傳統與現代進行結合,這樣才能為和諧課堂的構建奠定基礎,并最終提升教學的質量。
[1]湯桂英.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融入故事嘗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6,(03):32—34.
[2]馮衛.對初中語文小組合作學習高效化的探討[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6,(02):50—54.
[3]高建芳.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求實”思考[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6,(02):45—46.
G633.3
A
1003-5168(2015)-12-02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