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榮 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畜牧獸醫局 730400
育成仔豬是指斷奶后在育成舍內飼養的仔豬,一般在35~70日齡之間,在育成舍生活35 天左右。育成仔豬主要有抗寒能力差、生長發育快、對疾病的易感性高等生理特點。育成仔豬一旦離開了溫暖的產房和母豬的懷抱,如果長期生活在18℃以下的環境中,不僅影響其生長發育,還能誘發多種疾病。這期間仔豬的食欲特別旺盛,常表現出搶食和貪食現象,若是飼養管理得當,仔豬生長迅速,在40~60日齡之間體重可增加1 倍,否則容易發生腹瀉、水腫病、副傷寒等多種疾病。由于斷奶失去了母源抗體的保護,而自身的主動免疫能力又未建立或不健全,對部分疾病十分易感,如豬瘟、豬偽狂犬病等。
本單元的上批仔豬轉出后,及時進行徹底清理、沖洗和消毒豬舍環境,經1 周的空舍凈化后調整舍內環境,做好接斷奶豬的準備。
因對環境清理、沖洗、消毒不徹底而引起豬的傳染性胃腸炎,會導致病豬嘔吐,繼而腹瀉。糞便開始稍粘稠,后為水樣,呈黃綠色,腥臭味,病豬極度口渴,明顯脫水,體重也隨之迅速減輕。要食用口服補液鹽,減輕脫水,糾正電解質紊亂。
(1)合理組群。為了提高仔豬的均勻整齊度,保證“全進全出”工藝流程的順利運作,從仔豬轉入開始根據其品種、公母和體質等進行合理組群,并注意觀察,以減少仔豬爭斗現象的發生,對于個別病弱豬需要進行單獨飼養特殊護理。
(2)衛生定位。從仔豬轉入之日起就應加強衛生定位工作(此項工作一般在仔豬轉入1~3 天內完成,越早越好),使得每一欄都形成采飲區、休息區及排糞區的三區定位,從而為保持舍內環境及豬群管理創造條件。
(3)環境的控制。注意通風與保溫,育成舍的室溫一般控制在22~28℃,濕度控制在60%~65%,在保溫的同時要做好通風工作,排除有害氣體,為豬只提供較為舒適的生長環境。
(1)飼料方面。為育成豬提供優質全價配合飼料。此外為減少因飼料過渡而造成的仔豬應激,在生產中可根據豬群的整體情況靈活掌握,對于病弱豬可適當延長飼喂乳豬料或飼料過渡的時間。進入育成舍的第一周內,對仔豬要進行控料限制飼喂,只吃到七八成飽,使仔豬有饑有飽,這樣既可增強消化能力,又能保持旺盛的食欲,并能有效地預防水腫病和腹瀉性疾病的發生。根據豬群的實際情況,在飼料中酌情添加促生長劑或抗菌藥物,進行藥物預防工作。此外,在飼養過程中還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凈槽,以確保料槽中飼料的品質。
(2)消毒防疫和驅蟲滅鼠方面。對于育成階段的消毒工作采取與場區消毒同步進行,即隔日消毒一次的原則,并確保消毒藥的有效濃度及噴霧密度。為了避免菌毒對消毒藥產生耐藥性,采取每周更換一種消毒藥的方式。根據場內已定的免疫程序及時準確地做好各項免疫工作,做到注射部位的消毒準確、且免疫劑量要足、一豬一針、頭頭注射、操作規范,確保免疫效果。堅持做好季度驗血工作,根據驗血結果,隨時調整場內的免疫程序及預防用藥規程;逐步實施每批次的抗體監測,根據抗體監測結果,逐步調整場內的免疫與預防用藥規程。體內驅蟲首選藥物為伊維菌素(或阿維菌素預混劑)。療程與給藥途經:每年春秋各驅蟲1 次,一次2 個療程,每個療程1 周,兩個療程之間的間隔為1 周。每個療程結束后用敵百蟲或菊脂類殺蟲劑對育成舍進行滅蟲消毒。育成舍內常年實施滅蠅工作,按所使用滅蠅藥物的使用說明進行。同時加強環境的清潔、整理,堅持生產區的消毒制度,保證清潔環境也利于滅蠅工作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