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成 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畜牧發展局 066601
動物產地檢疫是預防染疫動物與相關產品流入市場的重要手段。實行動物產地檢疫工作不僅可以動態掌握和監督動物疫情,還能夠控制動物疫情的傳播源頭,防止疫情的傳播。可以把動物疫情消滅在最小范圍內,最大限度地減少因動物疫病所造成的危害。如果產地檢疫工作不規范,容易導致染疫動物以及產品流入市場,引起疫病傳播。
(1)領導重視程度不夠。領導不重視動物產地檢疫工作,主觀上沒有充分認識到“以檢促防”和動物產地檢疫工作對預防和控制疫病的重要意義。由于我國畜禽飼養分散,產地檢疫工作開展起來難度較大、回報較小,從而導致部分基層領導觀念淡薄,熱情不高,對上級部署的工作敷衍了事,嚴重地影響了產地檢疫工作的效果。
(2)技術儲備存在問題。目前執行動物產地檢疫的人員專業知識參差不齊,獸醫大專以上人員占整體從業人員的比例達不到該職業的要求;官方獸醫的認證沒有全面開始,行業在職教育相對滯后;動物產地檢疫技術還停留在肉眼判斷水平,一些執法人員檢疫經驗不足,區縣級動物產地檢疫工作實驗室還沒有健全,有時缺乏科學的執法依據;一些區縣級動物衛生監督機構還存在人員組成老化和低中高級人員比例不當等技術儲備問題,嚴重影響該項工作的順利推進。
(3)操作過程存在問題。目前各地動物產地檢疫工作操作水平高低不一,執法取樣不甚規范,技術操作程序不到位,判斷依據存在單一性;借助養殖環境的判斷能力差,還沒有真正做到現場檢疫,導致申報制度沒有全面落實,檔案記錄不健全,信息化工作推動緩慢,全國動物產地檢疫工作還沒有真正和動物標志可追溯制度接軌等,較大程度上影響了公共衛生安全的維護。
(4)執法不嚴謹不規范。動物產地檢疫的目的是為了公共衛生安全,然而部分工作人員對法律不精通,責任吃不透,對條文斷章取義;還有的只顧簡單罰款,依法處理程序不到位,做不到查根追源和依法檢疫處理等,以致執法不徹底事件時有發生。
(5)檢疫量面大、難度大。當前各地動物產地檢疫受檢者主要是生豬和家禽,由于養殖地域和養殖場分布的差異,散養所占比例和交通便利程度不一,檢疫人員數量和報檢點布控差異,加之各地各類農業經紀人逐年增加,對此類人員的監管缺乏有效機制,報檢制度執行程度不一等,使總體動物產地檢疫難度加大,嚴重影響動物衛生檢疫執法形象和社會效益。
(6)服務不到位。由于動物產地檢疫工作的管轄范圍較大、地域不集中,開展工作需要大量人手,此外此項工作還存在養殖戶抵觸、交通成本高等限制條件。盡管每個街鎮均設置了相應的報檢點與報檢電話,由于畜牧獸醫站的工作人員較少,而且少部分工作人員還存在責任心薄弱的缺點,導致存在報檢時無工作人員值班、報檢后無人跟進,甚至有少數檢疫員敷衍了事,沒有對動物進行檢查就出具檢疫證明,違反了動物產地檢疫工作的操作流程,與產地檢疫的工作目的不相符。
(1)加強宣傳力度。各相關部門以及政府應正確認識到產地檢疫工作對社會的重要性,對動物出場的報檢制度嚴格執行,并給予逃避檢疫工作的行為嚴厲打擊,以保證產地檢疫工作的順利開展。
(2)加大經濟投入與管理力度。加大對檢疫工作的經濟投入,提高產地檢疫的辦公力量。應加大對檢疫工作的經濟投入,為檢疫工作解決后顧之憂。根據人手不足的情況引進專業人員。不少畜牧獸醫站均存在人手不足的情況,而且在職人員趨于老齡化,不利于該區域動物產地檢疫工作的進行。加強監督管理工作,以督促各地產地工作的實施有效性。通過分片監管方法,將責任落實到每一個檢疫員手中,同時細化考核獎懲的措施,嚴厲處罰對待檢疫工作馬虎、不認真的檢疫員。
(3)規范檢疫工作,建立檢疫報檢點。以“方便民眾、規范檢疫、促進流通、綜合規劃”作為原則,建立檢疫報檢點,便于養殖戶以及經營業主的報檢。
(4)科學規范,嚴格消毒。各級畜牧獸醫行政管理部門要通過多種方式大力宣傳《動物防疫法》《動物防疫條件審核管理辦法》等相關的法律法規,提高相關部門、企業、動物產品經營者以及畜禽飼養者等人員對畜牧獸醫衛生的認識。加強對畜牧獸醫行業從業人員的培訓教育。
(5)加強基層管理部門自身建設。各地需要貫徹落實國務院辦[2001]14 號文件精神,通過多種方式和渠道,有計劃性、分步驟、有目標地培訓基層畜牧獸醫工作人員,提高工作人員的工作質量和工作水平,并定時對人員進行培訓和考核,對在職人員進行獎勵激勵,鼓勵員工積極工作,多勞多得,少勞少得。并實行競爭上崗制,能者上、庸者下。對技術水平與職業道德較低下的實行待崗、離崗。通過各種方式建立高素質的、與農業發展相契合的畜牧獸醫隊伍。
[1]高宏.淺談我國動物產地檢疫工作中存在問題及對策[J].農家科技.2012(02).
[2]林民生.動物產地檢疫現狀及措施探討[J].北京農業.2013(05).
[3]陳明和.淺談我縣畜牧獸醫局管理若干問題及應對對策[J].當代畜牧.2006(04).
[4]湯建國.談基層畜牧獸醫隊伍建設存在問題及解決措施[J].農業科技.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