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俊英 黑龍江省林口縣水產技術推廣站 157699
水是水產養殖動物的生活環境,水產養殖動物需要通過體表與水體進行物質交換。水質好壞直接影響到養殖動物的生長發育和水產品的質量,關系到水產養殖產量和經濟效益。因此養殖生產過程中對水質進行調控顯得十分重要。
水生動物必須在有足夠溶解氧的條件下才能健康生存,如果缺氧就會生長緩慢,嚴重會造成浮頭、死亡。一般來說,養殖水體中的溶氧應保持在5~8mg/L,至少應保持4mg/L 以上。若池塘中溶氧長期低于4mg/L,會導致養殖動物生長變慢,抵抗力下降,輕則發生疾病,重則浮頭死亡。而溶氧過高(即高于當時水溫下的飽和度)也會引起魚的氣泡病。如果缺氧,有毒物質將無法轉化而發生富積,會迅速達到危害養殖動物安全的程度。
增氧最方便的辦法是加注新水或換水,不具備隨時注水條件的可使用水泵原池循環水增氧和增氧機增氧,在使用增氧機的時候,應經常變換位置,讓所在位置的底泥在富氧的情況下發生對養殖動物有益的改變,形成活性污泥。條件不具備或溶氧處于臨界點的情況下可使用增氧劑解救,使用增氧劑增氧對水體底層可起到增氧作用,同時使有害氣體散發,起到改良水質的作用。
pH 值是測量水質的重要指標。因為魚蝦蟹都有各自的pH 值適應范圍,而且pH 值決定著水體中的很多化學和生物過程,如氨和硫化氫等有毒物質,由于pH 值的不同表現形式也不同,其毒性程度亦不同,因此說pH 值是僅次于溶解氧的水質指標。
調節水中的pH 值的方法很多,如果水偏酸(pH<0.5),可加入生石灰或者具有同等功效的代用品進行調節,使之保持在適宜范圍。如果水偏堿(pH>9.5),最好換水或注入新水,也可加入一些酸性物質進行調節,降低水的pH 值。
氨由水產動物排泄物、殘餌、死亡動植物殘骸等有機物經氨化作用而產生。養殖池中養殖密度過大,加上過量及不正確投喂和施肥,長期不清塘,致使氨的濃度越高。
發生氨急性中毒時,魚表現為嚴重不安,由于堿性水質具有較強的刺激性,使魚體表粘液增多,體表充血,鰓部及鰭條基部出血明顯,魚在水體表面流動,死亡前眼球突出,張大口掙扎。
在養殖生產中,要定期檢測和控制水中的氨氮指標,池塘氨氮含量一般要控制在基準值以下。具體應采取以下措施。及時排污,尤其是集約化高密度養殖情況下,應及時清塘,清除過多的底泥;選用高質量的飼料即投喂質量優良的顆粒飼料,或者在水產技術人員指導下配制的混合飼料,并且科學投喂,盡量減少殘餌,提高飼料的攝食和消化利用率。
當養殖水體中存在亞硝酸鹽時,魚類血液中的亞鐵血紅蛋白被其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從而抑制血液的載氧能力。魚類長期處于高濃度亞硝酸鹽的水中會發生黃血病。亞硝酸鹽在水產養殖中是誘發暴發性疾病的重要環境因子。當亞硝酸鹽達到0.5mg/L,養殖動物某些代謝器官的功能失常,體力衰退,此時很容易患病。很多情況下會全池暴發疾病而死亡。防止亞硝酸鹽過高的方法有定期或不定期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劑或化學水質調節劑。還要保證池水長期不缺氧。
有兩個主要原因導致產生硫化氫:存在于養殖池底中的硫酸鹽還原菌在厭氧條件下分解硫酸鹽;異氧菌分解殘餌或糞便中的有機硫化物。硫化氫與泥土中的金屬鹽結合形成金屬硫化物,致使池底變黑,這是硫化氫存在的重要標志。
保持池水H2S 不過量的方法有以下幾種。充分增氧。高溶氧可氧化消耗硫化氫,并可抑制硫酸鹽還原菌的生長與繁衍。控制pH。pH 越低,發生H2S 中毒的機會越大,一般應控制pH 在7.8~8.5 之間。如果過低,可用生石灰等提高pH;經常注新水、換水,使池水有機污染物濃度降低,同時新水中的鐵、錳等金屬離子能沉淀水中的硫化氫。收獲后徹底清除池底污泥,如不能清污,應將底泥翻耕晾曬,以促使硫化氫及其他有毒有害氣體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