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春光 浙江省青田縣北山鎮人民政府 323907
豬傳染性胸膜肺炎屬于一種高度接觸性呼吸道疾病,其致病菌為胸膜肺炎放線桿菌。該病在不少養豬國家流行,防控難度大,不易徹底根除,給規模化養豬業造成了巨大的損失[1]。因此,掌握該病的流行病學特點及鑒別方法,對預防該病的重復爆發與流行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病豬和帶菌豬是該病的主要傳染源,傳播途徑以直接接觸或飛沫傳播為主。胸膜肺炎放線桿菌一般存在于病豬的肺部、氣管和鼻液內。該病一年四季皆可發生,但春、秋季為高發時期。該病的潛伏期從幾小時到幾天不等,各種年齡的豬都易感染,但育成豬、架子豬是常見發病對象。另外,6~10 周齡的豬最易染病。
(1)最急性型與急性型。豬圈內突然有數只豬發病,體溫較高,超過41.5℃,精神沉郁,伴有輕度腹瀉,不進食。發病后期呼吸困難,病豬張口伸舌,可見泡沫樣淡紅色分泌物由口鼻流出。保持犬坐姿勢,心跳加快,口、鼻、耳和四肢等處皮膚均為暗紫色。此類病豬一般在2 天內死亡,一部分病豬可轉為急性或慢性。
(2)亞急性型或慢性型。這兩類種一型般由急性轉化而來,病豬體溫無異常或稍微升高,食欲差,伴有間斷性咳嗽或陣咳。若病豬為慢性感染,豬群內通常有不少隱性感染豬。在其他病原微生物(藍耳病病毒、支氣管敗血博氏桿菌、肺炎霉形體)的影響下將加重病情。
胸腔與呼吸道是主要病變部位,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與壞死。急性死亡型病豬的氣管與支氣管內有很多血性粘液與黏膜滲出物,呈淡紅色泡沫狀。肺部質地較硬,呈紫紅色,基本無健康的肺組織。肺切面可見膠凍樣液體,肺間質寬度增大。胸腔內存在少量液體,呈淡黃色[2]。心包膜變厚,心肌彈性較差。慢性死亡型病豬的氣管與支氣管內有少量粘液,呈淡紅色泡沫狀,但胸腔中存在很多豆腐渣樣混合物,呈淡黃色,導致胸膜與肺部發生粘連。肺部呈紅色,表面有多量黃色結節。肺門淋巴結與腸系膜淋巴結呈充血腫大狀態,顏色為紫紅色。個別病豬心包內存在不少積液,心包膜呈肌肉樣,心肌厚度增加,但無彈性。
主要根據臨床表現、相關病理變化和實驗室檢查結果進行診斷,其中實驗室診斷手段包括涂片鏡檢、病原分離和溶血試驗等。另外,還應和一些癥狀相似的疾病區別開來。豬藍耳病:病理變化為淋巴結腫大,顏色為褐色,肺部出現褐色或斑駁狀間質性肺炎。豬支原體肺炎:氣喘與咳嗽是該病的典型癥狀。心葉、肺尖葉與膈葉前緣出現肉樣實變或蝦肉樣實變。病灶附近未被結締組織包裹。豬副嗜血桿菌病:咳嗽、呼吸困難、關節腫大、形體消瘦,其中跛行為典型癥狀。剖檢后發現有諸多病變,如胸膜炎、心包炎、關節炎、肺炎及腹膜炎等。
(1)預防措施。免疫接種。采用豬傳染性胸膜肺炎油佐劑滅活疫苗進行預防接種。4 周齡的仔豬首次注射0.3mL,隔1 周后再次注射0.5mL。懷孕母豬于產前1 個月接種疫苗2mL/次,種公豬一年接種2 次,2mL/次。若出現過敏反應,可給予相關抗過敏藥物治療。藥物預防。在飼料中添加美他環霉素與泰樂菌素,藥物與飼料比例為200g∶1,持續使用7 天。加強飼養管理。保持豬場干凈、衛生,并在養豬場大門口設置消毒池。車輛與人員進出場均需消毒。工作人員進入豬圈前,應先淋浴,更換工作服與鞋子,避免傳播病菌。利用生石灰、含氯消毒劑等定期對豬場與豬圈進行消毒。堅持自繁自養的原則,若需從外面購買種豬,則應抓好檢疫工作,先隔離一段時間,確認健康后方可混群。平時要保持豬圈干燥、通風,養殖密度合理,以提高豬只的抵抗力。發現病豬后要隔離飼養,做好疫病防控工作。
(2)治療方法。發病早期,將土霉素制劑加入飼料中,劑量為0.6g/kg,持續3 天。使用乳酸諾氟沙星原粉治療,藥物與飼料按1∶10000 的比例配置,群體給藥。注射藥物:為病豬注射快克,劑量為0.03mL/kg 體重;齊魯諾康,劑量為0.01~0.02mL/kg 體重,均采用肌肉注射。對于病情嚴重的豬只,建議不使用常用的相關抗菌藥,避免出現抗藥性。一般可采用下列藥物治療,如環丙沙星、青霉素、卡那霉素和特效米先等。首次用藥建議采用注射給藥效果更好。
[1]楊曉平.豬傳染性胸膜肺炎的診斷與治療[J].現代農業科技,2014,13(9):295-295.
[2]張 軍,劉發全.豬傳染性胸膜肺炎的診斷與防治[J].畜牧與飼料科學,2009,30(5):129-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