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茂忠 浙江金華市金東區畜牧獸醫局多湖動檢站 321022
仔豬白痢多發于10~30日齡仔豬。在飼養環境惡化、飼養管理缺陷、機體承受多種不良應激的情況下,仔豬的免疫力降低而誘發該病。初春、仲春時節晝夜溫差大,陰雨、潮濕而使仔豬腹部受涼,加之母豬哺乳不足也容易誘發該病。同窩仔豬多數突然相繼下痢,糞便呈灰白色或黃白色,粥樣、糊狀、石灰乳狀不等,帶有消化不全之腥臭味。患豬精神不振、畏寒、扎堆,吃乳(料)量減少或絕食,偶見嘔吐伴有腹瀉。若救治不及時,部分重癥病例后期會出現嚴重的腹瀉、脫水和貧血,甚至衰竭死亡。控制不及時會轉為慢性過程,耐過后多成為僵豬,影響養殖效益。
根據“集中發病于10~30日齡,低溫、潮濕、污染條件下突然發病”的流行病學特點,結合癥狀表現為排白色或灰白色稀便,伴不同程度腹瀉、脫水,剖解病變主要在胃腸道,多見卡他性炎癥等特征可初步診斷,確診可做細菌學檢查,進行細菌分離、鑒定及血清型鑒定,同時確定當前最敏感制劑。
該病被中獸醫稱為“疫毒痢癥候群”,是括冷風、冷雨、圈舍陰冷潮濕等因素引起新生仔豬機體不適,即外感寒邪致臟腑濕熱內盛,脾胃運化失調,腸道濕毒蓄積所致的一種綜合癥。春季防治仔豬白痢的當務之急是調控仔豬舍內相宜的溫、濕度(溫度28~30℃、相對濕度65%~70%),保持舍內良好的通風換氣,及時鋪設柔軟、潔凈、干燥的墊料(墊草),以此消除“外感寒邪”的致病因子,預防該病發生。治則以“清熱解毒、涼血瀉火、泄熱開竅、收澀斂腸”為主,輕癥者直接加減應用兼顧抗菌作用的中藥材組方即可取到良好療效,重癥者須配合使用敏感抗菌素治療3~5 天(1~2 劑/天),對癥控制繼發(并發)感染,才能達到預期療效。
仔豬白痢一旦發生即會在本群(場)內留下疫病安全隱患,隨時可能因遇到適發條件而反復發病,因此必須開展整群綜合防治。整群防治選用藥物要綜合考慮適合仔豬當前生理(消化)特點、藥物對免疫臟器(肝腎)的再傷害最小和毒副作用最小等因素。筆者推薦實用方劑為:(1)復方黃芪多糖散(含黃芪多糖、人參皂苷、青蒿素、板藍根、大青葉、魚腥草提取物、氟苯尼考、多西環素和免疫增效因子等),按1g/kg 濕拌料投喂,2 劑/天,連喂3~5 天。(2)乳酸環丙沙星(口服液)按藥物標簽使用說明執行,混飲、灌服或濕拌料投喂,2劑/天,連喂3 天。該制劑適合仔豬消化特點,利于其腸胃吸收利用,效果發揮較其他藥物好。(3)煙酸諾氟沙星(乳膏劑),可將藥物涂抹于母豬乳頭,令仔豬吮吸母乳時一并攝入。(4)益母生化散(母子康散)按1g/kg 濕拌料,2 劑/天,連喂3~5 天可達到過奶止痢的目的。(5)蒼術香連散(含蒼術、木香、黃連等),母與仔同治,開食的仔豬8~10 頭每次用1 袋(60g)拌料投喂,未開食的仔豬用該藥粉撒于其臥位和身體上(將待治療仔豬撒藥后置于籮筐內密閉15~30 分鐘),母豬用1 袋(60g、過奶)拌料投喂,2 劑/天,連喂3 天。(6)取“蒜泥、糖(葡萄糖、白糖、紅糖均可)、醋、木炭粉或百草霜(鍋底灰)”適量混合,濕拌料投喂,根據仔豬個體大小靈活掌握用量,2 劑/天,連喂3~5 天有良效。(7)輔治方案。該病均表現不同程度的免疫力下降、腹瀉癥狀及電解質代謝紊亂等,因此治療期間應針對性混飲補液鹽或復方電解多維(含多種礦物質元素及維生素)及高純度黃芪多糖(隨飲),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治療效果。